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12174300000048

第48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2)

第十二章 幸福篇:热爱生活,拥有知足平常心 (2)

心理专家分析:由于这一代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她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百般的呵护,过分的宠爱,从没受过什么委屈,因此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挫折,适应社会能力弱,就总想回到父母的羽翼保护下。另外,父母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物质方面,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求。没有关注她们的人格是否健全,不注重她们独立意识、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使他们产生了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孩的依附心理。啃老族们的心态主要有: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吃不了苦;虚荣,总是跳来跳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工作挑剔;浮躁,好高骛远。年轻人应摒弃各种不良心态,早日走入社会,而父母要即使给她们“断粮”,让她们学会自立。

第345天 恐怖一族

人们总在追求快乐,追求安全感,可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会乐此不疲的看恐怖片,她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能引起消极情绪的事,又想从恐怖中获得什么呢?

案例

小A,某学校大二学生,认为看恐怖小说或影视作品能缓解压力,给生活带来新鲜刺激。随着学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觉得生活无趣,越来越喜欢看恐怖片,虽然看了会害怕,但越怕越想看。

点评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爱看恐怖片是因为好奇,对其中的情节感到兴奋。另一种认为人们更愿意享受结局如释重负的欢愉感。最新的研究认为人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极端的情绪,所以最恐惧的时候往往是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很享受这两种极端的情绪体验。心理专家分析: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枯燥,空虚,于是就选择用“恐怖”来补偿,转移压力,逃避现实,但压力的释放只是暂时的,终归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恐怖片中的暴力、迷信等信息还可能使人格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走上弯路,引发她们的心理问题。长期看恐怖片,会麻痹人的神经,对刺激不再敏感,就会寻找更刺激的方式,也可能诱发犯罪。因此,年轻人应该找到合理的解压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给自己个梦想去奋斗,用更健康的方式来获得生活的乐趣,不能通过恐怖片减压,更不要沉迷其中。

第346天 剩女一族

今天,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大龄男女。她们在茫茫人海苦苦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从十六到二十六到三十六,很难说这种坚持或执著是对是错,但想必他们都有自己的心里话。

案例

刘女士,30岁,外企经理,有房、有车,身边从不缺优秀的男性。更享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她,竟然还是单身,她说:“一直在等待‘完美情人’的出现。”

点评

“剩女”指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不差的都市女性,因为择偶要求高,而找不到理想对象,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自身条件近乎完美的刘女士,对爱情的要求也近乎完美,为了理想中的完美情人,她不惜熬成大龄女青年。生活中,这样的男士也很多,他们自身条件也不差却苦于找不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心理学家分析:那些完美主义者对爱情要求尽善尽美的心态,恰恰透露了她们的自卑,反映了她们对婚恋生活没有信心。对于这样的大龄男女青年,专家提示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不要为外部条件迷惑了眼睛,爱才是一切美好的基础。当然,也有的人是因为选择困难,周围可选择的对象太多迷失了自己,对于这部人来说就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情感归宿,不要最好,而要最合适的。一个人不错,两个人更好,对于那些固执的认为单身自由的人,应该敞开心扉,试着了解二人世界的快乐。另外,家人、社会、亲朋已经在婚恋问题上给“剩男剩女”形成了很大压力,急躁、自卑、抑郁、逆反已经严重困扰她们,作为周围的人应多多关心大龄男女,“逼”太紧,会使她们的心理失衡。而作为大龄男女自身应该丢掉心理包袱,少点挑剔,多些宽容。

第347天 捏捏一族

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人,她们由于工作压力大而跑到超市给可乐放汽,把饼干、方便面捏碎,并乐此不疲,因此被称为“捏捏族”,可另类的行为背后反应了她们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案例

小燕,女27岁,公司职员,捏捏一族,近来把自己QQ的个性签名改成:“今天你捏了吗?”她说自己特别喜欢捏包装袋里充有气体的膨化食品,先用针扎透包装袋,等气放了再捏下去。捏完后悄悄放回去,感觉自己神清气爽。

点评

心理学家称:“捏捏族”反映了随着生活高速的发展,白领族群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由捏捏产生的愧疚心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有些年轻人的承受能力不强,人格不完善,容易被诱惑,焦虑的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就会导致明显的强迫行为,如果不及时控制,容易发展成强迫症。同时“捏捏”的行为本身就是在逃避,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实中的问题不解决,消极情绪就会越积越多,进而形成更大的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白领们应该找到正确的途径。健康的方式宣泄压力,比如:运动、倾诉、唱歌、爬山等。

第348天 追星一族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一个新的群体迅速崛起,追星族,喜欢崇拜明星并没有错,只是当这种喜欢达到偏执、近乎疯狂、倾家荡产的程度,就真值得我们深思了。

案例

甘肃省兰州市人杨丽娟,女,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痴恋他13年。此后辍学开始追星,为满足女儿的追星梦,杨父母多次筹资供女儿赴港赴京。因刘德华没有满足杨丽娟的要求,杨父竟愤而写下12页遗书后跳海自杀身亡。

点评

“追星”在心理学上叫“偶像崇拜”,追星的多是青少年,因为此时他们的生理、心理处于十分动荡的时代,他们渴望独立自主,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又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就崇拜有能力、有地位的偶像,他们心理需要一种榜样来效仿。同时,他们把明星作为了一种情感载体。事实上这种崇拜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消极性,往往会使青少年迷失自己,荒废学业,由崇拜、迷恋进而发展成偏执,幻想成为他们的情人。也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从众心理,怕被看做“落伍”而追星。心理专家提醒: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受电视各种音像制品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发育较早,心理承受力弱,但又得不到情感抚慰与思想交流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对明星的崇拜变得盲目狭隘。因此家长不应该盲目打压,全盘否定,关键在于引导,要和孩子坐下来真诚沟通,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明星,让孩子懂得鲜花掌声的背后是需要辛勤的付出,进而鼓励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

第349天 月光族

在这个物欲滋生。信息多元的时代,各种潮流诱惑铺天盖地的卷来,这对年轻一代的理财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超前消费,不论挣多少,每月都花光成了很多都市白领生活的真实写照。

案例

赵某,27岁,毕业三年,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由最初的小职员到现在的经理助理,工资由1000升到4000多,在同龄人中算是位佼佼者。但他的苦恼也不少,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却没见提高,用他的话说,挣4000和挣1000是一样的,碰到同学结婚、事情多时还会月月赤字,最后没办法还得厚着脸皮向父母要。

点评

月光族,顾名思义,就是把每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挣多少,花多少。心理专家分析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蜜罐”里,没有受过什么苦,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所以就不知道珍惜。加上年轻人追求新潮安逸、贪图享乐、没有理财观念等原因,使他们的财富常常不仅“月光”,而且“赤字”。也有一部分月光族是用消费来缓解心理压力,但这种异化的宣泄不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压力,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问题。当然,年轻人的奢侈和无度消费也与父母的溺爱和宽容有关。所以儿女工作后,父母要控制他们的生活费。同时,年轻人也应该学会理财,不盲从、不攀比,增加自我约束力,形成科学消费观。

第350天 宅一族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喜欢憋在家里,不喜欢外出,每一件在家里能做好的事情,尽量都在家里做,上网、看电视、网上购物、看书、打游戏……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宅一族”。

案例

齐女士,29岁,海外留学归来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待业在家。炒炒股票,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齐女士的股票都套了进去,她开始想找份正经工作,于是在网上投了大量简历,又去人才市场填了求职登记表,可是结果却都石沉大海。零星的几个面试也都无果而终,郁闷、压抑、焦虑更加深了她的无助感。于是她与任何亲友联系,把自己关在房里,靠上网、吃泡面度日,成了“宅一族”。

点评

心理专家分析,“宅一族”的出现有很多心理成因,由于工资待遇不好、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或是认为没前途、或是被老板的责骂和同事的苛求挤回家的,但都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他们躲在自己营造的城堡里,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受伤,其实压力一直存在,并而这种逃避只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也会随之产生。久而久之,不但丧失很多好的发展机会也会使自己丧失斗志和进取心,失去自信与活力。专家建议:对于宅一族,家庭成员之间要敞开心扉交流,家人要鼓励“宅一族”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适当的工作,提高生活和社交技能,提高抗挫力。

三、心病还需心药医

第351天 请关怀我们的心灵

关注我们的心灵,无论你是一名成功人士,一名喜剧演员,甚或一名心理医生,无论你自认为多么的坚强,我们的心灵都可能疲惫。

案例

有个著名的心理医生,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有心理问题的人,心里积蓄了太多负面情绪,为了缓解压力,他经常去看一个喜剧演员的歌剧,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他的心情好多了。这天,诊室又来了一个人,他说:“我非常不开心,觉得活着很没意思,虽然每天一工作就会忘掉烦恼,但是不工作时我心情非常低落。”心理医生听着他的叙述,突然觉得像在哪里见过他但是一时又想不起,对他说:“你要不要去看看最近城里最著名的一个喜剧演员的表演,或许能让你的心情好起来,一段时间后我们再商量你的病。”那个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泪流满面的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医生低头想了一下,说不如这样,我们互换角色。于是喜剧演员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做了一天心理医师,他有模有样地帮助病人解开心结,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心理医生也在喜剧演员的指导下登台表演把台下的观众逗的捧腹大笑。然后他们又各自回到了各自的角色中。一天,喜剧演员又来找心理医生并对他说:“我现在对生活充满憧憬,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原来自己的存在能帮助那么多不快乐的人,我的心态平和了。”医生说:“我也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要制造快乐为自己,也为别人。”于是,医生的诊室经常传出幽默诙谐的对话和爽朗的笑声。

点评

人人都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可以调节的,快乐是解决坏情绪的秘方,快乐也是可以传染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能得到快乐,何乐不为?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角色扮演,要多给自己的心灵留空间,要知道心灵健康,一切才有意义。

第352天 不羡他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