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事业篇:健康积极地投入工作 (2)
有人会觉得远处的草坪就是比身边的要绿些,可是跑过去一看,并不绿啊,放眼眺去,远处的草还是比近处的绿,于是他又开始追寻。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绿草坪效应”。大部分频繁跳槽的人都有这种“绿草坪”心理,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感觉别人的工作好,或是不服气别人的成功,或是总认为还没有找到最好最适合的,或者不堪承受业务或人际方面的压力。频繁跳槽,在找工作中不断折腾自己,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贻误了发展的时机,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事实上,即使进入一个新的单位,有些困难还是要面对,比如业务和人际方面的压力依然存在,以跳槽作为心理上的逃避是不明智的。与人攀比而跳槽就更不可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别人做得好的行业,不见得你也行。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最佳结合点,这样的工作就是最适合我们的。但是跳槽也有好处,就是可以增加阅历,增长才干,我们不能否认也有很多人跳槽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实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所以,跳槽不是不可以,但跳槽过于频繁就是浮躁的表现了,就如上例中的林小姐,人浮于事,就不能安心的工作,更达不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因此,在跳槽前,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先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
第39天 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职场中的我们无不想得到晋升,晋升可能意味将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薪金,所以有的人为了晋升拍马溜须,有的人为了晋升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可是位子真的越高越好吗?人的欲望是无边的,等升到了这个岗位以后,就又不满足了,于是又开始为上升做准备,我们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却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向上爬。也许下面的案例能给你启发。
案例
张磊和王强同是一家汽修公司的杰出技师,由于他们的表现很优秀,公司想从中选出一人升任行政部经理。张磊和王强本人都不愿意从事行政工作,觉得办公室的工作枯燥乏味,张磊的妻子却非要他争取这个职位,因为她认为升职后工资福利和社会地位都会增加,她家就可以买辆车了,她也可以买些名牌服装了。王强的妻子不愿意强迫丈夫从事不喜欢行政工作,所以最后张磊被公司任命为行政部经理,而对于王强,公司采用增加他休假和多给奖金的办法予以鼓励。半年后,张磊感觉工作压力太大,讨厌上班,被查出胃溃疡,妻子还怀疑他与秘书有染,婚姻岌岌可危,而王强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公司给他放了长假,他带着家人一起去了澳洲旅游。
点评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彼得原理,即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也被称为“向上爬定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上面的张磊,在升到新的职位后不但无所作为,还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再也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所以使一名员工晋升到他无法施展才能的岗位,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会给公司造成损失。一个公司的晋升机制应该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这样才会获得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就我们自己来说,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工作不是服苦役,在自己不能完全胜任的岗位上苦苦支撑,不仅自己累,也失去了生活原有的乐趣,既不利于特长的发挥,更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简单快乐的工作生活才应该是我们的首选,人生本来就苦短,何必自寻烦恼呢?
第40天 职业倦怠需调整
“不想工作”现在是困扰很多职场人的心理,新新人类们有的辞职去旅游,有的去当SOHO一族,有的去充电,有的回家当家庭主妇,还有的就是不想上班,就是想逃避工作,可是大部分有这种心理的职场人,则还是每天硬着头皮去上班,因为有房贷的压力,因为还要养家,还要穿衣吃饭,还想买车……
案例
在某市机关任公务员的王小姐,有着一份让不少人羡慕的好工作。但两年来,她对自己的工作渐渐厌倦,再也没有了最初的激情;现在她一进办公室就感到烦躁和疲惫,手边的文件也没心思处理,每天特别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时精力也不集中就盼着双休和长假的到来。前几天,她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老是头痛,没胃口,脊背也总酸疼,王小姐说:“我猜自己一定得了什么病,于是到医院检查,可医生告诉我,身体没问题,是情绪上的不稳定影响了身体健康,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
点评
王小姐的病是典型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枯竭综合症。心理上的表现主要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焦虑,甚至愤怒,觉得丧失生活乐趣,回避社交等。而生理上也可能随之出现头疼、胸痛、腹胀、内分泌失调、睡眠障碍等情形,症状严重的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职业倦怠的诱因很多,往往刚参加工作前四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可能是因为长期固定的工作模式产生厌倦也可能是压力过大,身心俱疲又不能获得成就感导致。但是职业倦怠不只是职场老人的“专利”,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无法完成由学生到一个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对自己的定位模糊,所以遇到困难和压力,也容易逃避和产生“不想工作”的心理,那些频繁换工作的“跳蚤”一族中有些就是换工作来逃避工作。对于“不想工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如果是单纯对工作倦怠,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导致的,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采取进修充电或旅游休假的方式,让自己换一种心情,一段时间后更好地投入工作。如果是心理承受力不强,担心自己什么工作也做不好,逃避工作,就应该增强自信,多接触社会,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更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第41天 积极面对“蘑菇期”
每个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学子都曾抱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认为自己十多年的苦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重用和丰厚的回报,可是等到真正走进社会才发现现实的残酷,不被人重视不说还会遭到无端的指责,刘欣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案例
刘欣毕业后去了一家外贸公司,公司的待遇不错,这也让同学们很是羡慕,可上了几天班刘欣感到很苦恼和失落。第一天上班,人事经理把她送到所在部门后就离开了,部门里的同事各忙各的,没人抬头看她一眼,还是部门经理注意到了她,对她说:“饮水机没水了,你给水站打个电话,然后去移动大厅帮大家交一下手机费,她们太忙了,回来时给大家买好午餐,就楼下必胜客的比萨吧。”从办公室出来后,刘欣很郁闷,觉得自己一点不被重视,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点评
很多职场新人都有同刘欣类似的经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蘑菇定律”。“蘑菇定律”是指初入职场的新人常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被重视,只是做些打杂跑腿的事,还可能被莫名其妙地指责和代人受过,往往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其实人的成长和蘑菇的成长是一样的,都要经历痛苦和磨难。是的,蘑菇出世没人能注意,就像职场新人,我们这时可能会失落,会消极,会丧失对工作的热情,也可能会抱怨,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是逃避、抱怨还是放弃都无济于事。
事实上,遭遇职场“蘑菇期”也不全是坏事,因为逆境和磨难往往更能锻炼人,可以升华心智和能力,英国作家张伯伦说过,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逆境,奋斗拼搏,绝不放弃,抓住机会,脱颖而出。另外,我们要缩短“蘑菇期”,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就要更快地融入团队中,新人与老员工有差距是必然的,作为新人应降低自己的定位,低起高谋,不要轻视自己的打杂工作,因为如果小事都做不好,领导怎么放心把大事交给你呢?所以摆正心态很关键,认真对待每件小事,少说多做,不断学习,只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激励自己来应对这段职场晦暗期,才能迎来事业的春天。
第42天 不抱怨的智慧
你是否因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对身边的人大倒苦水,抱怨客户是多么的难搞定,抱怨老板是多么的吝啬,可是抱怨能解决问题吗?发牢骚能改变什么吗?当然不能,一切都不能改变,除非你先改变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
案例
甲对乙抱怨:“我们公司的老板真是有眼无珠,竟然让我去打杂,真是大材小用,我不想再在这里做下去了,我打算过两天就辞职。”乙说:“你对整个公司的运作完全了解了吗?公司所有的工作你都能胜任吗?”甲说:“没有”。乙说:“你想离开那个破公司我完全赞成,只是你现在离开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不如你趁着在公司时,拼命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把公司运作和商业文书等的撰写都搞清楚,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后,你再带着你的客户离开,那时公司的损失会更惨重。”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默默努力。一年后,乙问甲:“现在正是离开的好时机,赶快行动吧!”甲说:“我不想离开了,老板已经为我升了职,加了薪,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
点评
心理学上有一个“果树定律,”即一棵树没有结出果实之前,多数人都不认识它。所以如果你不做出成绩,不把自己变强,没有人会对你另眼相看,也没有人会认可你。抱怨于事无补,如果抱怨只是为了宣泄可以,但要注意不能为了让自己痛快而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样周围的人都不会愿意和你在一起。其实,工作和人一样都是没有完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烂,当你抱怨没鞋穿的时候,有的人还没有脚,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学会知足与感恩。化解心中抱怨最好的方法就是变抱怨为抱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断地成长。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们能改变的,比如我们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选择积极或消极。有些事情作为普通人再努力也改变不了,比如出身、生理缺陷、公司制度等。既然无法改变,何不坦然接受?让我们作一棵不抱怨的果树,为结果也为成长努力!
第43天 为自己工作
我们每天都在工作,我们离不开工作,那么我们想过自己在为谁工作吗?钱?快乐?老板还?是自己。
案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打闹,老人受不了这些,就出去对孩子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不少,我给你们每人25美分表示谢意。”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继续在他门前嬉闹,老人出来后说自己没收入,只能少给些,于是他给了每人15美分。过了几天,老人愁眉苦脸的对孩子们说:“我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今天开始只能给你们5美分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5美分,我们何必在这儿浪费时间,我们再也不要为他玩了!于是,从此老人又过上了清净的日子。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