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世界卷)
12180000000020

第20章 资本主义狼来了(4)

1620年11月初,捷克起义军卷土重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跟奥地利军队展开决战。但这时的奥地利军队人数众多,起义军应对起来非常吃力,可恨的是在关键时刻,有人出卖了起义军,斐迪南趁机展开猛烈的攻击,英勇的捷克战士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最后纷纷倒在了自己的土地上。至此,捷克起义军就这样被残酷地镇压了下去,“魔王”斐迪南又神气活现地坐上了他的宝座,捷克人民再次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

【酷评】

捷克起义军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犹豫不决,让胜利从身边溜走,并让自己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很多机会本来就是稍纵即逝的。在优柔寡断的人左思右想的时候,机会已经溜到了别人手里,把他远远抛在了后面。而成功与收获总是光顾有了成熟的想法并且立刻付诸行动的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能够及时作出决定。要知道,太多的犹豫和顾忌,只会让我们错失机会,失去勇气。

§§§第八节 “五月花”开出“感恩节”

感恩节,这个美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的秋天,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在当地举行了三天三夜的狂欢活动。从那以后,感恩节就被当成一种习俗延续了下来,很快就风靡各地。

感恩节的由来,其实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16世纪末开始,英国清教徒来势凶猛地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就是为了在脱离国教后另立教会,并彻底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势力和影响。到了17世纪中叶,保皇议会颁布并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政府和教会势力开始残酷迫害清教徒,逮捕清教徒之后,先施以酷刑,最后再实行所谓的宗教审判。清教徒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受到威胁。被逼无奈之下,清教徒们只得逃到荷兰去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在荷兰,清教徒不仅同样遭到了宗教的迫害,而且还要饱受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他们那些被逼远走异国的孩子们在荷兰根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这样下去,只会让孩子们对祖国的感情一天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让孩子们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也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这些清教徒们又一次想到了大迁徙。可是天下之大,何处才是他们这群人的归宿呢?思来想去,最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因为哥伦布在一百多年前发现这块“新大陆”时,那里就已经是地域辽阔,物产富饶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到现在为止,那里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一手遮天的统治者。要想过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日子,就一定要去一个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没有王公贵族,并且还未被开发的地方。美洲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清教徒们可以一切从头开始,没有任何的压迫和剥削,也没有宗教限制和国法管制;在那里,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享受,而且还可以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那是一块只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建议得到一致通过,于是,清教徒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登上了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于1620年9月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哥伦布远征式冒险航行”,他们还给这艘木质帆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月花”。

五月花号帆船对于航海来说,显得格外的“小巧”,而且由于形势所迫,清教徒们“选择”的时间是一年当中航行最糟糕的季节。但是这些与未来的美好生活、与失去的权利和自由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长久以来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已经让这群饱经忧患的人不顾一切了。五月花号就这样在海面上的风急浪高中,像狂风暴雨中的一片树叶,艰难地向前漂泊着。

英勇的清教徒们得到了主的保佑,历经千辛万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只没受任何损害地在海上航行了66天。66天后,也就是1620年11月21日,五月花号平安抵达了北美大陆的科德角。但是这并不是他们预定的目标,于是稍作休整后,五月花号继续沿着海岸线前进。不久,海浪把他们送到了新英格兰的土地上。在这次艰险的“旅途”中,102名探险者只有一人死亡,而且在旅途中还诞生了一名婴儿,所以到达美洲后,人数不多不少,仍然是102名。

有惊无险,顺利到达,这群虔诚的清教徒们手划十字,跪在船上,衷心地感谢着上帝给予他们的眷顾。但是面对眼前这块完全陌生的土地,他们却不敢贸然靠岸,仍旧生活在船上。因为那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让这片土地看上去非常沉寂、荒凉。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还是派出了侦察船,在科德角湾沿线寻找定居的好去处。大船上的清教徒们焦急地等待着侦察船带回来的报告,一天,侦察船回来了,船上的侦察员大声喊着:

“我们发现了一个‘天堂’!”

船上的清教徒们听到后欣喜万分,马上扬帆起航,紧跟着侦察船来到了他们口中的“天堂”。

“哇,好美!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啊!”

“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天堂’啊!”

……

船靠岸后,人们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不远处,那一片连绵起伏的小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环绕着这座小岛。岛上一条结了冰的清澈小溪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晶莹的光泽,看到它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延伸。再往里走,是一片片整整齐齐开垦过的肥沃农田,港口边上还有一个优良的渔场,生活从此有了依靠。奇怪的是,岛上还有一片虽然残破,却足以遮风避雨,帮助他们度过严冬的房屋。眼前的这一切仿佛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岛上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有人在此生活过,现在却看不到半个人影,亦或是一缕炊烟呢?后来,他们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印第安村落。因为几年前发生了一场天花瘟疫,全村人无一幸免,所以这才让这群异国的漂泊者找到了他们最佳的避难所。

上岛后,新教徒们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在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上鸣炮庆祝他们新生活的开始。因为这里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港,所以这块代表着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历史见证的礁石就被称为了“普利茅斯石”。

很快,这群清教徒们就开始了在岛上的新生活。时值寒冬,海面上的凛冽寒风在空中嘶吼着,漫天的雪花,争先恐后地落在他们简陋的房屋上。没有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经验的清教徒们不断有人病倒了,还未有收获的他们,只能靠着有限的粮食充饥。紧接着,传染病爆发,等到冬天过去后,那些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此处的102名清教徒,只剩下了50名。每天都有人死去,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情绪,之前的希望、兴奋、快乐全都消失了,人们又一次感到了绝望。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一个自称是印第安人的小伙子走进了普利茅斯村。原来他是印第安酋长派来察看情况的。清教徒们勉强压抑心中的痛苦,笑着接待了他们的第一个客人。交谈中,印第安人知道了他们的来历和种种无以复加的苦难。几天后,印度安酋长竟然来到了岛上。他不仅向清教徒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还给他们送来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并且派出了最有经验、最能干的印第安人,来教清教徒们怎样适应岛上的生活。很快,清教徒们就学会了捕鱼、狩猎、耕作以及饲养火鸡等技能。这一年,清教徒们获得了大丰收,生活的难关从此闯过,安定、富裕的日子也终于到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丰收后的清教徒们一致推选布雷德福为普利茅斯的总督,并举行了丰收盛典,感谢上帝的眷顾,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11月中旬,清教徒们特地邀请了热情、好客的印第安酋长马萨索德和他部落的印第安人前来参加庆典,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马萨索德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前送来了五只鹿作为贺礼。11月底,清教徒们大摆筵席,桌子上摆满了山珍野味,还有用自产的玉米、笋瓜、火鸡等材料制作的佳肴。三天三夜,宾主尽欢。他们白天畅饮豪吃,畅叙友情。到了晚上,熊熊篝火旁,印第安小伙子们同年轻的清教徒们一起跳舞、唱歌、摔跤。从此之后,每年11月的这几天,清教徒们都会大规模庆祝,感恩上帝,感谢印第安人。

感恩节是由美国首创的,后来传到了加拿大。它本来的意思是:感谢印第安人,但是后来转变为:感谢你想要感谢的人。在美国,感恩节虽然是首创,但正式定为节日加以庆祝还是从1941年开始的,从那以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并且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它基本上每年都在11月22日至28日之间,从这一天起美国人将休假两天,不管多忙,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尽量赶回家和自己的家人团聚。而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源于1879年,它跟美国的感恩节日期不一样,但是却跟美国的哥伦布日同一天: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感恩节算得上是美国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式的节日,其重要性就跟中国人的春节一样,每年的那个时候,举国同庆,家家团圆,到处喜气洋洋。

【酷评】

五月花船上的清教徒在遭受迫害时,在遇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没有绝望放弃,没有听任命运的摆布,他们最终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不管我们多么小心,总会有各色各样的问题和麻烦找上门来。有时候,我们比较幸运,可以轻易地摆脱了麻烦,可是有时候,麻烦却可能是致命的,它有可能极大地影响你的生活,甚至将你置于危难之中。尽管我们无法阻止危难的到来,但是在危难降临之时,一定要铭记:危难之时,要懂得自救。如果你抱着自救的信念,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出路,那么有时候看似无比绝望的境地,很有可能出现转机。

§§§第九节 “国会军”大战“国王军”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纳西比会战是革命过程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作战双方分别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国会军队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查理一世因为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教徒,从而引起了广大清教徒和资产阶级的反对,被迫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来到了北方的约克城,在此,查理一世依靠封建贵族的势力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宣布讨伐国会,英国内战就此拉开序幕。

内战一开始,英国就分成了两个阵营,最初国会军处于防守地位,但是从1644年的夏天开始,国会军就掌握了军事主动权,在克伦威尔的率领下,国会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出身于新贵族的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在1645年的时候,议会组建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常备军,并命名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以他的“铁骑军”为核心接收了“新模范军”,自任新军副总司令。不久后,克伦威尔通过军事改革从长老派手里夺取了军权,成为英国军队名副其实的统帅。

同年6月,克伦威尔带领国会军跟查理一世的国王军在纳西比附近遭遇。这个位于小山顶上的村落,四周都是旷野,中间是一些丘陵,树木稀少。国王军的步兵全部部署在纳西比以北八公里的一个小山岭上。14日上午,没发现国会军行动迹象的查理一世部将鲁普特感到十分的不耐烦,坐立难安之下,命令搜索部队外出侦察。可他还是坐不住,于是又亲自策马前往山顶上的一处高地观察,这一看可不得了,他远远看见国会军似乎正在全线撤退。这可是个绝佳的好机会,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他赶回营地,带领部队离开坚固的防御阵地,向南追击。

但实际上,国会军队并没有撤退,只是当天的凌晨,克伦威尔在检阅完军队后发现,原本应该继续向北后撤的国王军并没有继续后撤,相反,竟然还在向南开进。克伦威尔看着远处的敌军,想到了鲁普特的鲁莽个性,于是他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诱敌深入的战略:全军立刻向南折回,让鲁普特认为他们已经开始撤退,从而放弃他们的防御阵地,主动出击。而克伦威尔则带领一部分国会军在山地间选择了一个极佳的地形,以逸待劳地等待鲁普特军队的到来。正如克伦威尔所料,鲁普特果然中计,他不仅急匆匆地率军追赶,还把许多重要的大型装备落在了后面。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也是独立派的首领。从1642年到1648年间,克伦威尔分别率领“铁骑军”和“新模范军”,两次大胜国王查理一世的国王军。其中1645年6月的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新模范军”取得了对国王军的决定性胜利。但是到了1647年的3月,国会中掌权的长老派却下令解散军队,为此,士兵们愤然反对。克伦威尔在一度犹豫之后,最终还是跟士兵们站在一起。到了8月6日,为了反对长老派的专制统治,克伦威尔率军进入伦敦,驱散国会里的长老派议员。第二年,克伦威尔又清洗了国会中长老派的势力。等到春天第二次内战爆发的时候,克伦威尔重新联合国会军,很快就再次击败了国王军。内战结束,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民的压力下,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随即共和国成立。1653年的时候,克伦威尔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并担任“护国主”。

大约10点钟左右,鲁普特率领着国王军进入了宽阔的荒地,并开始往山脊进军。而这时,克伦威尔率领的国会军早已经到达了山顶。查理一世见此情景,便将军队分成了三线,第一线:鲁普特和南格达里带领骑兵分布在两翼,中央则归阿斯特里指挥的步兵负责;第二线:由霍华德指挥的步兵组成;第三线:查理一世国王亲自率领近卫军,作为预备队。而克伦威尔带领的国会军则采取了平行的队形,克伦威尔与伊利顿指挥骑兵分居两翼,斯基彭指挥步兵居中,而后面的预备队克伦威尔只准备了三个团。

双方布好阵形后,一场激战就此开始。没过多久,国会军的左翼将领伊利顿突然中弹受了重伤,左翼部队群龙无首,混乱顿时发生。而国王军右路统帅鲁普特趁国会军左翼发生混乱之时,率军发起冲锋,将伊利顿的军队逐出了战场,一路逼到纳西比村。

国会军左翼的溃散让国会军遭到了重创,很快国王军中路阿斯特里和右路鲁普特形成钳形攻势,将国会军团团围住,猛烈攻打,国会军的中路统帅斯基彭也受了伤,但他依然咬紧牙关指挥着混乱不堪的场面。不过国王军的攻势太过猛烈,斯基彭也逐渐招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