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02

第2章 争霸时代(2)

自此,成汤的名声越来越大,用同样的方法,成汤又先后攻灭了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东)等夏的属国,又击败了昆吾国(今河南濮阳东南),并吞并了这些国家的土地、财产等资源。

第三,寻求决战时机。

经过多年的经营,商部落的力量日益壮大。伊尹建议成汤停止向夏桀进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和实力。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等天下诸路兵马,准备讨伐成汤。伊尹一看夏桀还能调动九夷的部队,说明夏桀还是有号召力的,所以劝成汤向夏桀请罪。而一年后,夏桀的横征暴敛更甚,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实在忍受不了夏桀的残暴,转而向成汤示好。成汤再次试探性地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夏桀再调动“九夷之师”时,居然没人理他了。而这正是成汤所要寻求的结果,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

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成汤在“誓师”大会上将夏桀的丑事一一亮相,这就是流传于今的有名的《汤誓》。《汤誓》中说:“你们诸位快来,都好好听我讲话!并不是我胆敢以下犯上、发动叛乱,是因为夏桀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前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会说:‘我们的君主不怜惜我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拿起武器讨伐夏桀!’我要告诉你们,夏桀罪恶滔天,我害怕违背上帝的旨意,不敢不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又会问我:‘夏桀罪行究竟有哪些呢?’我要告诉你们,夏桀大兴徭役,耗尽了夏民的力量。夏民对夏桀极其不满,他们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夏桀的统治坏到这种程度,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要好好地辅佐我,执行我的命令,这样我一定会大大地赏赐你们;否则,如果你们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要惩罚你们,决不宽赦!”

什么叫正义之师?什么叫师出有名?这一篇誓言出来,那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从根本上确立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誓师后,成汤派出七十辆战车和六千名敢死队员,联合其他小国,发起了灭夏的战役。

成汤是一个很喜欢动脑子的人。他琢磨来琢磨去,没有直接扑上去与对方厮杀,而是采取了战略大迂回,避开夏朝的正面防线,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从西面直击夏都。因为自黄帝以来的上千年里,中原帝国的主要威胁都来自东方,所以夏桀的防御重心都放在东边。当夏桀听说西边地平线上忽然出现成汤的大军时,他的嘴惊讶得难以合上了。

不过,夏桀还是有点军事头脑的,他迅速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向东撤退,努力向集结在都城东边两百公里处昆吾地区的部队靠拢。但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夏桀向东撤退的消息没能及时通报给昆吾的驻军,以便他们早做准备。当成汤的军队追到昆吾时,整个昆吾地区的军队集结还没完成,仓促之下匆忙迎战,尽管也给成汤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可不能改变战局了。昆吾之君战死,夏桀唯一可依靠的力量被消灭了。但夏桀还是一口气向东继续撤了一百公里,再向前就到了东夷的地盘,那可是成汤的根据地,早就严阵以待了。夏桀无可奈何,为避免腹背受敌的情况出现,只得回过头来,在鸣条——也就是河南开封地区——收拾残余部队,做最后一搏。

两军交战,夏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时,忽降大雨,夏桀这个人哪里吃过这样的苦,急忙从山顶跑下避雨。夏朝将士本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兵败如山倒,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走,商军在后紧追不放。

是非之地,不敢久留。夏桀匆忙携带妃子妹喜和一些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向南巢逃窜。商军穷追不舍,俘获了夏桀和妹喜,后就将其流放于此。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桀和妹喜原本养尊处优惯了,现在却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后活活饿死在了卧牛山。夏桀留下了唯一的遗言是:“早知道如此,当初就该把汤这小子杀死在夏台的!”原来,成汤早些年由于治国有术,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夏桀感到成汤对夏王朝构成了威胁,就借故把汤召到首都,囚禁在夏台中央监狱。汤用重金买通了夏桀的两个嬖妾,最终说服夏桀释放了自己。有的史书说,夏桀并没有被商兵俘获,而是逃匿于南巢,最后病死。

至此,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朝,就这样灭亡了。而第一个以武装力量颠覆政权的商部落,接替了夏的统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后人把成汤的这次消灭夏王朝的军事行动称为“革命”,从此,“革命”一词成为拥有雄心壮志之人想要改变现状的一个庄严而合理的借口,流行开来。

【酷评】

这一事件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要打无准备的仗。而这个“准备”,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的准备,也不仅仅是战斗人力和物资的准备,道义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要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首先必须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美化自己,凝聚人心。后人将此总结为“师出有名”。在“师出有名”这点上,要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军事如此,商战亦然。在商界,企业的声誉,事关企业的整体形象。越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越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其产品也越加受欢迎。此外,成汤给后人在做人和干事业方面一个更有益的启示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那面对没有起色甚至惨淡的现状,不要气馁,不要“认命”,要敢于积聚力量,勇于“革命”——革除自己身上的一切积弊陋习,脱胎换骨做一个崭新的自己,从而成就一番伟业。

§§§第四节 流言你惹不起

这是发生在三千多年前西周都城镐京的场景。

两个并不是很熟悉的人在聊天。

“你听说一件事情没有?”甲低声问乙。

乙看到甲神情很神秘,被吊起了胃口:“什么事情?”

“听说周公想要自己当大王。”

“嘘……”乙把食指竖在嘴边,向四周看了一会儿,才小声地说道,“我听说,咱们大王(成王)已经被周公囚禁起来了。周公正在逼迫大王退位呢。”

旁边过来一人,听到了二人的谈话,立即给予了反驳:“这都是谣言。当初武王过世的时候,曾让周公来继承王位,可当时周公却死活不接受。当初可以正大光明地继承王位的机会都放弃了,现在却想做大王,他吃饱了撑的?”

乙冷哼一声:“你懂个屁!这正说明周公是个奸诈的人啊。当时武王还活着,如果他露出想要继承王位的意思,武王早就把他给杀了。现在周公靠着当时的表演,得到了武王的信任,掌握了大权,自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逼迫大王退位了。”

“这事情真的假的?”又有人伸过脑袋来问。

乙又是哼了一声:“当然是真的,天下人都知道了。”

……

前面提到的“周公”,就是本篇的主人公周公旦。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儿子,他的二哥是武王姬发,两人都堪称人中龙凤,祖上积的德都在他们俩人身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武王具有天子之才的话,那么周公则不折不扣地是王佐之才,是天生的良相。武王即位之后,主抓大的战略方针的制订,而周公就全面负责具体的执行,事无巨细,都打理得顺顺当当,非凡的总理事务的才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周公与他哥哥武王的关系非常好。当初,对殷商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天下初定,很多地方还有反抗力量作乱,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武王病倒了,大臣们都非常着急。周公竟然设下祭坛,向先祖许愿,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代替武王受难,去侍奉鬼神,以换取武王的安康。结果卜问三龟,都重复出现吉兆,再对照简册的占辞,竟然都是吉利。周公回来,就把祷告的册子放起来。或许真的是他感动了上苍,第二天,武王就痊愈了。

不过,武王躲得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由于日夜操劳,一年后,武王还是离开了人间。他的儿子继位为王,就是成王。成王即位的时候年纪很小,这时,周公就责无旁贷,亲力亲为地打理朝政,稳定天下。周公的辛苦有目共睹,连他自己都说:“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就这样来接待贤士,还怕失掉天下贤人。”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由来。可见周公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了。

周公虽然很卖力,有些人却不认账。管叔姬鲜是文王的三儿子,论地位原本仅次于武王姬发,在周公之上。但周公因为出色的才干被两代天子都倚为左臂右膀,位高权重,自然让当哥哥的管叔姬鲜心里很不爽。于是,他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要图谋不轨。所以,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

镐京城中的流言,自然是不可能瞒得过周公。甚至这些谣言是谁嘴里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周公的心里也是很有数的。正是因为知道谣言是谁传出来的,周公才感觉到头疼,也感觉到心痛。周公是个仁德之人,仁德的人遇到这样的事都有点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处理。当时的监国三公之一的召公姬,可以算是成王的长辈了,也是位高权重的角色,听到那么多传言,也放心不下,专门来质问周公是不是真有篡位的想法。周公写下《君》一文进行表白,召公还是不放心。周公急了,流着眼泪掏心窝子给召公说了番话,告诉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苍天可鉴。召公这才渐渐地放下心来。不过,年轻的成王还是怀疑自己的叔叔,于是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此人是周武王为了稳定商朝后裔而分封的),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叛乱终于被平息,东方诸国臣服,大批商朝贵族跪地求饶,那三个造反的头目管叔、武庚、蔡叔都受到了惩罚。

之后,周公写了一首诗《鸱》送给成王,成王也没有说什么。这一年的秋天,百谷成熟,还没有收获,天空就出现雷电和大风,庄稼都倒伏了,大树也被风拔起来,国人非常恐慌。为了消除天灾,成王和大臣们都戴上礼帽,打开武王临死前放在祖宗牌位前的匣子,于是得到了周公以自身为质、请代武王的祝辞。太公、召公和成王就询问众史官以及许多办事官员。他们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唉!周公告诫我们不能说出来。”

成王拿着册书大哭,说:“过去,周公为王室尽心尽力,我这年轻人来不及了解。现在上天动怒来表彰周公的功德,我要亲自去迎接他,我们国家的礼制也应该这样。”成王走出郊外,奇迹发生了:雨不见了,风向也反转了,倒伏的庄稼又全部生长起来。成王将周公迎归相位,从此对周公万分尊重。

天灾过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自此,周公创立的西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酷评】

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说:“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总体意思就是说:看人不要看一时,而要看一世。任何好人都有被误会、被诬陷的时候,而任何坏人都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而即使如周公那样地位崇高、能力超群的人都对流言恐惧,这也证明了“流言可畏”。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人人都是新闻媒体,流言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做了善事还是做了恶事,都逃不开这张“舆论”大网,但说到底,只要胸怀坦荡、身子行得正,同时内心多一分坚强,再强大的流言也只是浮云,挥挥手拨开,阳光依然明媚。

§§§第五节 一场游戏玩丢了江山

很少有人能如周幽王那样,玩了个游戏,居然把江山玩丢了。

故事要从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开始说起。初期,周王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到了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时,由于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南部),随后,就死在了今山西霍县。

继之而起的是周宣王,他跟父亲大为不同,是个励精图治的主儿。即位后,他先是挑选了召伯虎等一批忠良贤士做自己的辅臣,然后就是整顿朝纲。在众人的努力下,西周俨然有中兴之象。同时他又通过对外战争赢得了在诸侯中的威望,周宣王由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天子。不过,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在与犬戎的战争中失利,不久就忧郁而死。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姬宫即位,这就是周幽王。此时,周室王畿所处的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这个人从父亲那里没有继承任何良好的品质,却继承了他爷爷的脾性,整日吃喝玩乐,打发手下人到全国各处搜罗美女,将国家大事抛于脑后。有一次他竟然连着三个月没有上朝理政。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息,但却没有人敢指责他的过失。

就在这时,有个叫褒的大臣上书劝谏幽王,让他尽一点天子的本分,可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他关押起来。

褒在监狱里一待就是三年。他的儿子褒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于是就与母亲商量如何救出父亲。他找了很多大臣请求帮忙,不过这些人为了自保都不敢答应。褒洪德只好投幽王所好,找了个叫褒姒的美女,把她培训了一番,送给了幽王。

幽王见了褒姒,觉得这女人简直就不是人,要么是鬼要么是仙。很快,他就立褒姒为妃,并且把褒释放了。

周幽王“得此美人足矣”,从此以后,他专宠褒姒,两个人开始过起了人人羡慕的夫妻生活。褒姒虽然受尽幽王宠爱,却一直闷闷不乐,仿佛是笑神经坏掉了,没有笑过一次。幽王很纳闷,有一天就对褒姒说:“爱妃生得这般妩媚,若能开颜一笑,必定更加动人了。”褒姒淡淡地说道:“贱妾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

幽王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从来不相信人还有不喜欢笑的。褒姒这样一说,他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或者是赌气,就下令: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告示一出,全民哗然,于是,一些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争相入宫去尝试。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尽管在场的人都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可褒姒看了听了,仍是冷若冰霜。于是,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千两金子实在不是很容易赚到手的。

然而,方法总是要比困难多。在幽王琢磨如何让褒姒笑的时候,有个叫虢石父的善于拍马逢迎的大臣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外敌的进攻,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敌军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士兵见到后,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的思路就是,天下的东西长久不用就不合理。他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您的爱妃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看见了赶来,上个大当。您的爱妃见了这许多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保管会笑的。您看我这个办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