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执行到位就是竞争力(Mbook随身读)
12193700000004

第4章 细节成就完美执行力

)第一节 把细节做到完美,你就是赢家

⊙如果你问普通员工与优秀员工有何区别,我们会告诉你:普通员工满足于“尚可”的状态,而优秀员工会将工作视为自己的责任,用尽一切办法以求达到“完美”。

其实,平凡和卓越只有一线之隔。在平凡中日复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为平凡;在平凡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即为卓越。

如果问你,卖冰激凌应该在什么时候开业?相信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夏天啊!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牛根生偏偏让冰激凌在冬天火了一把。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牛根生是伊利的一名员工。

那时,伊利推出了冰激凌新品“苦咖啡”。有位地位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说不能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

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只要问起“苦咖啡”,没有不知道的。

在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牛根生不禁想:连糖尿病人都抑制不住连吃两根“苦咖啡”,我们却把它“藏在深闺人不知”,这怎么行呢?

按惯例,冬季是冰激凌业的淡季,但牛根生却把工人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来一次营销——让人们在大冬天里吃雪糕!这就要求企业要勇于创新,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

经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两个市进行试点。当时的广告创意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关紧锁——苦!越吃越香,露出灿烂的笑容——甜!话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一句广告语,赋予了“苦咖啡”无限的联想,后来还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

在当时,牛根生采取了国内从未有过的传播策略:只要有广告时段,就加入“苦咖啡”广告,以达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知”的目的。这种“高密度、全覆盖广告法”赢得了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1996年12月,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

事实证明,牛根生是对的。“高密度、全覆盖”的传播策略,让“苦咖啡风暴”跳出了区域市场,“刮”向了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让伊利的形象广告首次走入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又让伊利的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

1997年一年,“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牛根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伊利雪糕借助“苦咖啡风暴”迅速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激凌大王”。

牛根生做了一次突破性的举动,让人们在冬天里吃雪糕。伊利推出的轮番的广告攻势,使呼和浩特和包头的冬天充满了“苦咖啡”的味道。在冰激凌业的淡季推出新的产品,在对手放假休息时率先抢占市场。当夏季到来,冰激凌业的旺季再一次来临时,“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已深入人心。牛根生的经历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只要用心,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没有什么目标是不可以达到的;只要做到完美,你就能成为赢家。

对于我们来说,故步自封是平庸无能的表现。平庸是你我的最后一条路。为什么可以选择更好时,我们总是选择平庸呢?为什么我们只能做别人正在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不超越平庸?不要总说别人对你的期望值比你对自己的期望值高。如果哪个人在你所做的工作中找到失误,那么你就不是最出色的,你也不需要去找借口。当我们可以选择完美时,却为何要选择平庸呢?

超越平庸,选择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也是每个人应具有的人生态度。弗兰克的经历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弗兰克原本是电视台的记者,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发达的机会,职位和薪水也不是很理想。弗兰克认为,自己努力工作了,但公司却总是给予他最低的评价。生气的弗兰克经过一番考虑后,很想提出辞呈一走了之。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他向朋友征求意见。

朋友对他说:“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你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你了解你的工作、喜爱你的工作吗?你是否真正努力工作过?如果仅仅是因为对现在的职位、薪水感到不满而辞去工作,你也不会有更好的选择。稍微忍耐一点,转变你的工作态度,试着从现在的工作中找到价值和乐趣,也许你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当你真正努力过了,到那时候再考虑辞职也不晚。”

弗兰克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他重新审视了过去的工作经历,并试着多一些乐观的想法,于是找到了以前绝对无法体会的“乐趣”——在工作中他可以认识很多人,也能交到很多的朋友。自那之后,弗兰克广交朋友,不知不觉中对公司的不平、不满的情绪消失了。不仅如此,数年后弗兰克在公司内得到的评价是“擅长建立人际关系的弗兰克”。

弗兰克不但获得了提升,他本人也成为美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

我们常常喜欢从外部环境为自己寻找理由和借口,不是抱怨职位、待遇、工作环境,就是抱怨同事、上司或老板,而很少问问自己: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薪水吗?要知道,抱怨越多,失去也越多,借口只会让你一事无成。

“完美”并不是遥远的神话,是可以真真切切地做到的。这个过程又是异常艰辛的,它需要我们激活全身的能量,开启聪明才智,转换思维模式,及时将“创新因子”注入其中。

做到完美,你就是赢家!这句话值得每一位职场人士谨记在心。把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到完美的程度,其中包含着智慧、思想、态度、能力等的全面较量。

)第二节 执行到位才能保证工作“零缺陷”

⊙99℃的水不能够沸腾,只是因为差了那1℃;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来说,100-1就有可能等于0。执行到位的人会尽全力将工作做到“零缺陷”,追求产品品质的最完美。

产品的质量对企业来说无疑是生命线,可工作中又有太多的人只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不是落实到行动中,才有了诸多的做事不到位,有了“次品”充斥市场。

1996年7月8日早晨,海信集团电视二厂的职工像往常一样走进厂大门,在门厅最醒目的位置,职工们发现比往日多摆放了一台海信牌TC25189KB机,在电视机显示屏上贴着一个引人注意的红色示意箭头,箭头直指牢固夹在显示屏与机壳镶嵌处的一颗小螺丝钉。机旁还有一张画着大问号的、盖满了“合格”字样的工艺流程卡。面对此景,职工们震惊了:就这样一台机器,居然逃过了KB、总装、完检等众人的眼睛和检查,直达包装房,险些流向市场。

短短的时间内,各班职工写的感想与处理意见纷纷送到厂长办公室,大家从电视机旁大问号里感到了疼痛:我们天天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实际上“质量”二字并没有在我们心中扎根,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就是铁证。3天后,厂领导对有关负责人分别处以从100元到500元不等的罚款。曾有人向厂领导建议说:“咱们厂经常有人来参观,这台机器总摆在这儿,有碍咱们的声誉,还是把它搬走吧。”可工厂的领导说:“这台机器要一直摆在大厅里,要让它时时刻刻给大家提个醒,要让这颗小小的螺丝钉牢牢地钉在每个职工的心中。我们的质量意识丝毫不能松懈,我们手中的质量丝毫不能马虎。”

海信人从此以后在头脑中树立起了强烈的质量意识,再也不允许有缺陷的产品流出厂区,更不允许次品流向市场。

任何一家想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司都必须设法先使每个员工树立“零缺陷”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只有让自己的工作“零缺陷”,让自己的产品“零缺陷”的员工,才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

一位企业经营者说过:“如今的消费者是拿着‘显微镜’来审视每一件产品和提供产品的企业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较宽松生存空间的企业,不是‘合格’的企业,也不是‘优秀’的企业,而是‘非常优秀’的企业。”

在我国企业中,海尔的“零缺陷”质量也为其他众多企业树立了典范。

1985年,海尔的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觉得问题很严重,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有76台。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手段”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的人,拉近他们与海尔的关系。但是张瑞敏却作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召开全厂各部门人员参加的现场会,确认了每台冰箱的生产人员后,拿出一把重磅大锤,由事故责任人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掉。嘭嘭的锤声,砸掉了当时全厂员工3个月的工资。亲眼目睹砸冰箱的场景,全厂员工不禁潸然泪下。那时海尔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有的冰箱只是在外观上有一道划痕。张瑞敏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令很多人难以理解。但是,正是这一锤砸碎了过去的陈旧意识,让全厂员工明白了:没有严格的立厂之道,就没有海尔的前途。在海尔,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

“零缺陷”很快成了海尔全体员工的信念。员工们一改往日马马虎虎、将就凑合的态度,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生产细节都精心操作。正是因为秉持着让工作“零缺陷”的理念,海尔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

张瑞敏说:“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是精品。”执行到位的人必定力求产品的“零缺陷”,因为他们知道,1%的差错就会造成100%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对1%差错率的容忍,当我们容忍了1%的差错率时,企业必定会失去不止1%的顾客,而且失去的信誉会更多。建立起信誉很难,但是打破信誉却很容易。

一位管理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户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为此,我们要赢得利润,就应当自觉改正工作不认真的态度,为自己的工作树立严格的标准。要自觉地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工作,让规章制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让工作“零缺陷”,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第三节 永远超越老板的期待

⊙如果你想取得优秀员工那样的成绩,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个优秀员工更积极主动地工作;如果你想取得像老板今天这样的成就,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比老板更积极主动地工作,永远超越老板的期待。

老板不可能给每一个人安排具体的工作,他的精力要用在思考企业的战略上面。他的战略一旦确定下来,他的经理们就应该主动制定工作规划,将战略落到实处。而基层员工则应该根据工作规划,主动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将战略进一步细分。只有层层落实,战略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战略,或者战略不完善,而是因为缺少一批将战略落到实处的人,缺少积极主动的员工。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为杜兰特工作,职务很低,现在已成为杜兰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升迁,秘诀就在于他能够超越老板的期待。

“在为杜兰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兰特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因此,我决定下班后也留在办公室里。是的,虽然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但我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杜兰特先生需要时能提供一些帮助。”

“工作时杜兰特先生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亲自做。很快,他就发现我随时在等待他的召唤……”

道尼斯自动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先生随时可以召唤到他,这样做获得报酬了吗?没有,但是,他超越老板期待的做法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回报——最终获得提升。

刘平大学毕业后,怀着一腔热忱来到深圳,孤身一人开始在深圳寻找发展的机会。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城市中,他四处碰壁,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在制衣厂找到一份当杂工的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并没有轻视这份工作,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决心就从这里开始奋斗,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他在这家工厂当杂工非常努力,每天他都要比别人多干一倍的工作。他的努力引起了老板的注意,老板觉得他踏实肯干,就把他调到生产部工作。因为这是有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所以他在下班后就开始学习,研究怎样能够把衣服做得更好。他的技术很快就超过了别人,于是很快被提升为领班。他又开始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让自己的表现越来越突出。

刘平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和增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创造的成果永远超过老板的期待,你最终会得到更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着付出更少、得到较多的思想行事。如果他们能够花点时间,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工作和人生的因果法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没有不劳而获的。你带给老板多少结果,老板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一名执行到位的员工,不但能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情,而且可以超越老板的期待。如果你总能带给老板惊喜,老板必然会对你另眼相看。

)第四节 做有心人,“三只眼”抓机遇

⊙我们说一个人有才能,是说他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方法,遇到困难也不退缩。但是才能也分三六九等,捕捉机会的才能,是统领所有才华的才能。没有机会只是弱者逃避现实的借口,抓住机会才是开拓者强劲的誓言。

世上多的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即他们做事时用心,善于捕捉难得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机遇稍纵即逝,它只为有心人而准备。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说,海尔现在还能生存,就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办法。

关于抓机遇,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三只眼”理论,这是他多年以来的经验之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企业家只有两只眼睛不行,必须要有三只眼睛。要用一只眼睛盯住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变化,策划创新行为;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便抓住机遇超前发展。”

“三只眼”理论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张瑞敏就是“长了三只眼睛”的企业家,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他在指挥公司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壮大海尔。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长了三只眼睛”的张瑞敏看到了中国经济要大发展的前景,他叮嘱自己:绝不能错过时机。因此,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海尔马上采取行动,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从银行争取下来了大额贷款。当年6月份,张瑞敏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果断地用较低的价格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买下了720亩土地,决定筹建中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在建设海尔工业园的过程中海尔遇到好几次挫折,买地后不到一个月,国家要求银行采取压缩贷款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晚两个月,海尔就不可能拿到贷款买地了。贷款到2.4亿元的时候,海尔从银行就拿不到钱了。正巧,运作了8个多月的海尔股票上市了,共筹集资金3.69亿元,解决了海尔工业园建设的后续资金问题。

此外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在投资时抓住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大幅贬值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投资费用,其中仅建设材料一项便节约资金30%。同时工业园所需设备均大量从日本、韩国进口,节省外汇约20%,真正做到了低成本、高产出。

这些都表现了张瑞敏用他的“第三只眼”抓住了机遇,进行了超前发展。在2000年4月16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张瑞敏对他的“三只眼”理论作了新的改动。他说,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对于张瑞敏今天创下的辉煌,无人不为他高声喝彩,但又有多少人能用心去探讨他成功背后的秘密呢?对张瑞敏来说也许机会不能等同于他今日的成功,但他的成功里却有着捕捉机会立下的汗马功劳。

职场如战场,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你就走进了成功的大门。能不能跨入成功殿堂的大门,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足够快捷的反应能力了。

)第五节 从“尽职尽责”到“尽善尽美”

⊙有人满足于“尽职尽责”,但缺乏一点主动性和创造力。执行到位的人力求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同时也使自己超越了平凡,走向了卓越。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得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看到这样一句话:“只有尽心尽责,才能够尽善尽美。”

开始,他有些怀疑,后来,为了验证这一句话,他细细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结果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可以与顾客成交的机会。后来,他分析原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确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在工作之前准备不充足,没有想好最佳的应付方法。于是,他制订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工作实践。

几个月后,他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已经增长了几倍。数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你真的已经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寻找到最简捷有效的方法,从而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了吗?

有些人认为“尽职尽责”就好,而有些人却追求“尽善尽美”。也许你会问:“尽职尽责”与“尽善尽美”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尽善尽美”需要在“尽职尽责”之中再加入你的创造力与热情,加入你的信念与才能。

“尽善尽美”是一种心理的追求,这种心理会体现在你的工作表现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你的工作状况;“尽善尽美”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它的有无直接影响你的用心程度、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最后得到的结果。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而已,司机先生服装整齐,车内的布置亦十分典雅。车子一发动,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

车上还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窗外和煦的阳光。不一会儿,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

在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地开车,不打扰您了。”

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不禁问这位司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这位专业的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司机继续说他那段觉醒的过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间,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一些人生的态度,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地,如果今天你觉得是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就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道:“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您服务。”

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订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多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自尊。

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排斥在他的选择之外。

要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把自己经手的每一份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

彼得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工薪阶层家庭中,因为经济困难,他刚刚高中毕业,便不得不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到一家百货公司去打工。虽然每周只有5美元的薪水,但他仍然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努力充实自己,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无论有多么的劳累,主管每次都要认真地检查那些进口的商品账单。由于那些账单都是用法文和德文书写的,他便开始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仔细研究那些账单,并努力钻研与这些商务有关的法文和德文。

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惫,但仍一一核查那些账单,便主动要求帮助主管检查。由于有以前的那些准备,他干得相当出色。从那以后,检查账单的工作便由彼得接手了。

又过了两个月,彼得被叫到一间办公室接受一个部门经理的面试。给他面试的经理年纪比较大,对他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四十多年了,你是我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每天都要求自己进步、日益把工作做得更加完善的人。从这个公司成立开始,我一直从事外贸这项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个得力的助手,但是因为这项工作涉及的面太广,工作又劳累繁杂,尤其是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否则一个小小的差错也会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这项工作最大的要求就是员工要把工作做到毫无差错、尽善尽美,我们认为你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也相信公司的选择没有错。”

尽管彼得对这项业务一窃不通,但是他凭着对工作不断钻研、学习的精神,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凭着那股尽职尽责的认真劲儿,半年后他已经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并做得相当出色。一年后,他接替了那位经理的工作,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部门经理。

作为一名员工,时时刻刻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才能赢得老板青睐,获得发展的机会。

一位资深的职业咨询师说过,“你是否能够让自己在公司中不断得到成长,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仅仅满足于现在的表现,凡事都做到‘差不多’或者‘将就’的程度,那你在公司的地位永远都不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作出重要的成绩”。

当老板赋予你一项重任时,千万不要满足于得过且过的表现或尽职尽责的心态,要做就做到尽善尽美。在追求进步方面,不要做到适可而止,一定要做到永不懈怠;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能够高标准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不把问题留给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