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钱玄同】言行如一,秉真性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善的人。
不求名利,只留清气满乾坤
钱玄同先生一生的安身立命之处,还是“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之功利主义”(黎锦熙语),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一直致力于唤起民众,普及教育。热切地希望广大青年能摆脱封建枷锁,走向文明进步,可以说是钱先生一生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动力。抗战爆发后,钱先生因病未能南下,但他让南下的朋友给亲友捎去话说:“只有一句话,告诉他们说钱玄同绝不做汉奸就好了!”一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神态如在眼前。
他是个表里如一、言行如一的学者,穷尽毕生精力,只为追求真理,名利是在他的思想之外的。他曾借古人的话说道:“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人生折射
名与利,堪称伤及世人生命的两件凶器。
有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道记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
人为了求名,往往不择手段,人类自己的知识、技巧,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人为名所困。千百年来,许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并非为了真正的学问,这就是争斗心理的开始。
智慧越高、知识越多的人,意见也许越有害。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多,其实学问越高,意见越多,有时候事情越难办。“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便是“名心”在作祟。“名心”含义极丰,知名、成就、名理、观念均包含在内。
从前,卫国有一群演戏的艺人,因为遇上年岁饥荒,便到乡下卖艺求生。他们在路上经过一座山,据说这山里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大家心中不免有些发怵。
夜里山中风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堆,不知不觉就在火堆旁睡着了。半夜里,有一个人实在感觉寒冷,就起来穿上了演戏用的罗刹服,对着火坐着。同伴中一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堆旁坐着个罗刹,顾不得细看,爬起来就狂奔。这一下惊动了所有的伙伴,大家一起亡命奔逃起来。那位穿着罗刹服的人也在惊慌下跟着大家奔逃起来,最后大伙乱作一团,有的掉进了河沟里,有的摔伤了胳膊,有的跌伤了腿……直到天亮,大伙才看清楚原来这“罗刹”只是自己的同伴。
有时候,扰乱我们心神的,往往并不是现实中的东西,而是藏于心中的“罗刹”——名心。
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不仅超过了道德的范围,也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而人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把“名心”抹平。
智慧点拨
无论是身外之物,还是身内之物,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正如宋人范成大的那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可谓一语中的。只可惜世人多半身陷名利场,摆脱不了“名心”的羁绊。也许只有像钱玄同先生那样,受真理的鼓舞,受爱国心的驱使,才能把名利抛在一边,真正作出一番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
表里如一,做人当秉真性情
钱玄同先生出身于清末一个旧官吏家庭,所受封建礼教颇多颇严。所以,他对三纲五常等旧礼教最痛恨,反对也最坚决,激烈的言论很多,是一个敢于向旧礼教宣战的先锋大将。
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极守礼法的人。例如钱玄同先生反对包办婚姻,主张自由恋爱,但他与由哥哥包办的妻子关系非常和谐。妻子身体不好,他关心体贴,照顾周到。有人以他妻子身体不好为由劝他纳妄,他严辞拒绝。在对待子女的恋爱上,他也多次表示做父母的绝对不干涉。1937年7月15日,他亲自发请柬邀请亲朋好友百余人到中山公园今雨轩,为其长子的自由恋爱举行订婚仪式。他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赞自由恋爱是进步,并再次大声呼吁:“反对包办式的婚姻!”
钱玄同先生在思想上勇于冲破旧礼教的羁绊,而行为上则严于律己,看似矛盾,实则是言行高度的统一,也是钱先生真性情的流露。表里如一,能带给人信任和尊重,也是一个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之所在。
人生折射
每年5月2日,美国孩子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诚实节。这个节日源自一个悲惨而又真实的故事。
许多年以前,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蒙特罗市,有一个名叫埃默纽·旦南的孩子。他生下来后,家里连遭不幸,父母先后去世。而当时,他只有五岁。就在他流落街头、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年老无子的名叫诺顿的酒店老板收养了他。旦南绝处逢生,就认诺顿夫妇为养父母。旦南年龄虽小,但过早到来的各种忧患和磨难使他变得很懂事。诺顿的酒店不大,有什么活他都抢着干,对养父母也很尊敬、孝顺。一家三口日子过得还算和顺。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旦南长到了八岁,也更懂事了。他不经意间发现,养父母不是正派人:小酒店出卖的酒都是兑了水的,不仅如此,酒店还记花账,多收钱。他的养父母总是挖空心思算计怎样坑骗顾客。旦南看后,很不满意,经常苦劝养父母不要挣昧心钱。诺顿非但不听,有时候还顺手给他两巴掌,骂他吃里扒外。久而久之,养父母对旦南越看越不顺眼,因此经常打骂他。
有一天傍晚,旦南家里来了一个小贩。这个小贩一进门,就和诺顿夫妇吵了起来,旦南侧耳细听,好像是为了什么账目问题。当天晚上,小贩便留宿在酒店里,诺顿的心情似乎很不好,吃饭的时候喝了好多酒,而且很早就把旦南轰到了楼上,还挥舞着拳头警告他,说今天夜里他要敢跑下楼来,就打断他的狗腿。旦南躺在床上很纳闷,心里又惊又怕。他想到近一年来,养父虽然经常打他,但这样凶狠的态度,在他记忆中还是第一次。而且,从养父那闪动不定的目光中,小旦南总感觉今夜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到了后半夜,好不容易才迷迷糊糊睡着了的旦南,被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吵醒了。他迟疑了一下,赶紧从床上下来,把耳朵贴在楼板上,于是他听见养父和小贩正在用最肮脏、最下流的语言对骂。又过了一会儿,只听“啊”的一声惨叫,随后就是一片寂静,一点声音也没有了。旦南尽管吓得浑身发抖,但意志还是驱使他披起衣服,蹑手蹑脚地走下楼来,把脸贴在养父母房间的大门上,顺着门缝向里看去。这一看,把他吓得手脚冰凉。只见那小贩倒在地上,胸口上插着的一把刀子,还在轻轻地颤动。养母站在旁边,搓着两手,不停地嘟哝着:“你杀了他,这怎么好?他死了,死了……”旦南顿时觉得头晕目眩,眼前金花乱冒,身子猛然往前一栽,只听“呼”的一声,一头磕在了门框上。
诺顿听到响声后一愣,立即大步跨过来,推开门,抓住旦南的头发,把他拖了进来。诺顿眼珠转了转,脸色和缓了下来,他让茫然不知所措的旦南坐下,和颜悦色地说:“孩子,你都看见了,是这小贩进来行凶,爸爸在自卫中才失手杀了他,对吧?这把刀也是他带来的,对吧?明天警察来了,你就这样说。”旦南像木头人一样坐在那里,眼睛一直没离开小贩的尸体。过了好半天,他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把头埋在养父的膝盖上,声泪俱下地说:“爸爸,你说得不对。我知道,是你杀了人。爸爸,我求你,你快去警察局自首吧!那样,我们一家人才能都活下去……”
诺顿气得脸都变成了猪肝色,抬起腿当胸一脚,把旦南踢倒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喊道:“你这个小杂种,想把爸爸送上法庭吗?快说,是那小贩要行凶……”
“不!”旦南捂着胸口,抬起头,说,“我不能说谎,是你杀了人,你应该去自首……”
诺顿听后又打了他一记耳光。养母也扑上来,一边拳打脚踢,一边拿出一根绳子,把旦南结结实实地捆起来。然后,夫妇俩一起动手,把他吊到了楼板上。诺顿取来一根鞭子,啪的一声抽在旦南身上,逼旦南说谎。旦南的头上,豆粒大的汗珠不断渗出来,但仍然倔强地不说。鞭子雨点般落在旦南身上,养母又取来一根棍子,没头没脑地乱打一顿,鞭子、棍子如雨点般打下来,旦南浑身抽搐着,突然喊了一声:“不,我不说谎!”头就猛然垂到了胸前,一动不动了。诺顿夫妇面面相觑,这才知道又闯下了大祸,也颓然倒在了地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诺顿夫妇虽然在法庭上百般狡辩,还是以谋杀罪被逮捕,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事后,蒙特罗市政府为纪念这个宁死也不肯说谎的孩子,为旦南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并决定把5月2日他死的那天作为诚实节。那块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的话: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现在,每到这一天,纪念碑前就堆满了表示哀悼的白色小花。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都要摘下帽子,向这位无畏的诚实者致敬。老师、家长,也都要给孩子们讲一遍旦南的故事。
智慧点拨
正直与诚实时刻都散发着绚烂的人性之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很好的诠释,它会让人生、让世界永远充满着宁静与幸福。
)第二节 【胡适】有德行的人最有力量
德行比才能更有力量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完了完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这是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所说的话。同样的一句话在《论语》里面出现两遍,恐怕绝不是偶然,从中可见孔子对道德的崇尚至极。
胡适先生对此曾解释道:“孔子说自己从未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可见他不相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好德之心虽非天然,却是可以培养的。等培养得纯熟了,自然流露,便如好色之心一般,毫无勉强了。”胡适先生也多次提到过,一个人要注重道德品行。他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比他的才能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时,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智者舍才而取德。
人生折射
德与才一直是考察人才时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二者孰轻孰重,下面这个故事会提供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
有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渐渐老了,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最后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两个人技艺高下难分,但只有一个人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又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确实耐人寻味,他把道德作为权衡徒弟的最终标准,所以二徒弟虽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终因为品德而被师傅选为接班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两者失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了。
的确,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善的人。一个人的形象是由无数的人生小事组成的,一件小事透露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养和道德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事”联系的必然性,认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作出什么样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
瑞士有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一天,店员贴出了一张广告,上面说: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广告一经打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电话询问。店主坦率地说:“诚实是我开店的原则,我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大家的利益。”正是因为店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出人意料的是,在广告打出不久,表店的生意开始好转,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销完了库存积压的手表。
很多顾客正是被店主诚实的做人态度所感动的。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何事业?
智慧点拨
修身就是要使人品正直,正则“品”端,直则“人”立。人们择友要看人品,考察干部要看人品,招聘员工要看人品,娶妻嫁夫要看人品,选合作伙伴要看人品,帮助人也要看人品。试想一个人品不正的人,谁会帮助他?即使他求人办事,也不会有人理他。
所以,“德”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自己最可靠的支柱是道德修养。因此,从现在开始,你要把好德之心放在首位,如好色之心一般自然流露出来,以此立身、正身。
自省是自然发生的真诚的愧耻
胡适先生曾在《人生大策略》这本书中说过:“自省是自然发生的真诚的愧耻。”真诚的愧耻自然使人努力向上,要发宏愿努力学人家的好处,铲除自家的罪恶。经过这种反省与忏悔之后,我们可以树立新的信心:要相信我们自己正是拨乱反正的人,这个担子必须我们自己来挑。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曾子说:“我每天自我反省三次: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这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典故的来源。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在他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出现了矛盾,往往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绝对不会怨天尤人。
胡适先生就此曾经说过:“历史的反省自然使我们明了今日的失败都因为过去的不努力,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格外明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铁律。铲除过去的罪孽只是割断以往种下的果。我们要收新果,必须努力造新因。”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失败光有反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经过反省,在自己的心中真正产生羞愧、耻辱的感觉。下大决心铲除自己以前不努力的坏习惯等缺点,我们才能够“造新因,收新果”。
人生折射
只有善于进行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人家的长处和优点,在内心产生“真诚的愧耻”,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反省。反省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依靠别人。
1958年,弗兰克·康纳利在自家杂货店对面经营了一家比萨饼屋,筹措他的大学学费。19年后,康纳利卖掉3100家连锁店,总值3亿美元,他的连锁店叫作必胜客。
作为一个卓越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康纳利给其他创业者的忠告很奇怪:“你必须学会反省失败。”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做过的行业不下50种,而这中间大约有15种做得还算不错,那表示我大约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总是要出击,而且在你失败之后更要出击。你根本不能确定你什么时候会成功,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康纳利说必胜客的成功归因于他从错误中学得的经验。在俄克拉荷马的分店失败之后,他知道了选择地点和店面装潢的重要性;在纽约的销售失败之后,他作出了另一种硬度的比萨饼;当地风味的比萨饼在市场出现后,他又向大众介绍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
康纳利失败过无数次,可是他善于反省,总结失败的教训。正是因为他善于反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我们才能在现在的必胜客连锁店里享受美味的比萨。
从“必胜客”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自省的强大力量。如果你也能善于自我反省,在自己的心中引发“真诚的愧耻”,然后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把它们化作成功的垫脚石,那么成功就在前方不远处等着你!
智慧点拨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人吵架的经历。和人吵架往往是因为一些事情让我们无法容忍,而当我们吵过架以后,静下心来往往会发现,导致吵架的原因原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于是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下次绝对不这么冲动了。这就是自省。一个善于自省的人能够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行为,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在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第三节 【季羡林】人到无求品自高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中国人常常喜欢用诸葛亮的一句话来自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是时代的浮躁氛围难免让我们心动、躁动。季老曾经表示过自己并不是不喜欢名利,名利心人人都有,但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学者,一生治学严谨,绝不会沽名钓誉。胡适先生到了台湾以后曾对台湾的年轻学者们说:“你们治学的态度应该学习大陆的季羡林。”
治学也好,为人也罢,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必然会急功近利,进而为了满足心中的贪婪而不择手段。季老曾撰文写过很多关于贪污受贿之人最后落马的文字,这些人都是因为不能淡泊名利才走上了犯罪之路的。
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提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没有欲望”的——因为没有“欲望”,所以才不会患得患失,这就是“无欲则刚”的意思。
人生折射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雪窦回答说:“不一定,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笃,我给您写封介绍信,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招待您的。”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而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告诉他说并不知道这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到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曾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我为您写的介绍信丢了?”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来,苏州翠峰寺缺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里面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看,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就在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它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世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
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无数的事实证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布袋和尚曾写过一首诗: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一个人如果能够体悟到其中的妙处,自然就会得道而逍遥。
厦门远华案件的主谋赖昌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怕那些高官嗜好多,我怕的是他们没有嗜好。喜欢钱的给钱;好色的送女人;喜欢附庸风雅的我送他名人真迹……”人如果能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自制与满足,自然也就不会落入这样的圈套中,让自己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智慧点拨
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尚、不染尘泥。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里面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来,这样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谦和之心,方是修身之道
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卓著,在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他被人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甚至是“国宝”,但季老自己却并不承认,在他的文集《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出版时曾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对于“国宝”的称号,季老更是不以为然。他曾说:“大约在八九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自己的成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绝不虚伪地说自己毫无成就可言。相反,他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应当肯定的给予肯定;对别人追加的荣誉,他认为过了,就予以谢绝。这就是真正的谦虚,这种谦虚才是真诚的谦虚,才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
人生折射
不论你的目标为何,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个性。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为了启发人们谦虚处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他取得了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之后,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只不过是大海边的一个玩童,时不时地拾起沙滩上散落的珍珠和贝壳。”而当人们感叹他的成就时,他却谦虚地说道:“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一个人不管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推而广之,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获得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成功者尚且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正为成功而拼搏的人呢?
成功以后的谦虚方显一个人的品格,而在成功之路上的谦虚则更让人觉得可贵,因为这时的谦虚往往会造就未来的成功。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巨大成功就是因为谦虚而不断进取的结果。
洛克菲勒在谈到他早年从事煤油业时,曾这样说道:
“在我的事业渐渐有些起色的时候,我每晚把头放在枕上睡觉时,总是这样对自己说:‘现在你有了一点点成就,你一定不要因此自高自大,否则,你就会站不住,就会跌倒。不要因为你有了一点开始,便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商人了。你要当心,要坚持着前进,否则你便会神志不清了。’我觉得我对自己进行这样亲切的谈话,对于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我恐怕自己受不住成功的冲击,便训练自己不要为一些蠢思想所蛊惑,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正是这种谦虚的性格让洛克菲勒一直都没有停下拼搏的脚步,直到他成为世界石油大王。
智慧点拨
在生活中,有的人因为自己考取了重点中学就认为自己比普通中学的人高一等,有的人因为自己获得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奖励就骄傲自满,以为自己最聪明……显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头脑。颗粒饱满的稻穗是低着头的,只有空瘪的稻穗才昂着头。骄傲自大的人无意中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