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烦恼源自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的人执着于追寻财富,有的人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的人梦想成为学术大家,有的人则只想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说到底,追求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可能或不可能之分。只要我们心中确定了一个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有烦恼,并且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烦恼的理由。结了婚的羡慕单身的,单身的希望有一个伴侣,有伴侣的希望伴侣处处完美。总之,烦恼总是不断。其实细细想来,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受到了欲望的支配。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烦恼,欲望越多,烦恼就会越多。
有一个男人,经过了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房子、车子在他的生活中样样齐全,而投身商海这么多年,没日没夜地奔波、操劳。有一天,他终于感觉累了,疲倦了,看着渐渐发福的太太,不由得感叹道:“太太,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也算小富有余了,我想好好休整一年,然后去找个简单的工作。”
太太不满:“作为男人,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稍富即安,我们离真正的富翁还差太远。”太太的话像针般又一次深深地扎进了男人的心中,男人的尊严在那一刻激灵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就为了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吗?他迷茫了。
然而未等他再展宏图,他却轰然倒下了,莫名其妙地消瘦,胸部长时间的憋闷,让他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让他头晕目眩,诊断书上清晰地写着两个字——肺癌。他差点跌坐在椅子上,医生握着他的手,安慰他:“慢慢调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回到家中,他感觉房子突然间变小了,太太也变得陌生好像不认识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常常面对着窗外的小鸟发呆,觉得自己再也飞不高了,什么创业,什么人生,什么追求,此刻都失去了意义。于是他扔下一张纸条:“我走了,是欲望毁了我,毁了这个家。”然后独自一人出了家门。
世间充满忧伤、烦恼和痛苦。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和痛苦是欲望。比如我们对钱财、美色、饮食的欲望,对权力、地位的欲望,凡是与我们有关系的都希望拥有。欲望肆意蔓延,一旦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烦恼不止。
欲望使我们感到不满足、不快乐。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在诱惑面前能够克制欲望,“身外物,不奢恋”,放下贪恋,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自在。
独立悟语
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烦恼,欲望越多,烦恼就会越多。
)第二节 恐惧会偷走你的生命力
在你的生命里,你想做某件事,却没有采取行动;你想做某些改变,却没有着手开始;你必须跟某些人谈谈,却没有开口;你想承担某些风险,却没有去冒险……是什么阻止了你?是你的恐惧。生活中最大的枷锁,就是活在长期的恐惧里——害怕失败、改变、犯错、冒险以及遭到拒绝。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风雨和泥泞。在这条路上,有无数潜藏的危机,因此,生活中有许多人便产生了恐惧心理。过度恐惧会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会控制你的决定和行为,进而会耗尽你的精力、热忱和生命力。
恐惧是一个人心中最强大的敌人,它是一股力量,能破坏你的快乐。它阻挡成长,使你变得孤立,无法与别人接近。它说服你放弃梦想,让你变得僵化、冷酷,使你不能成为你注定要变成的模样。在《圣经》盛行的年代里,人们把遭受恐惧折磨的人称作是被魔鬼附身。
在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杰克的青年,他一直向往着大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海边,那里正笼罩着雾,天气寒冷。他想,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吗?他的希望和失望落差很大,他想,我再也不喜欢海了。幸亏我没有当一名水手,如果是一名水手,那真是太危险了。
在海岸上,他遇见一个水手,他们交谈起来。
“海并不是经常这样寒冷又有雾的。有时,海是明亮而美丽的。但在任何时候,我都爱海。”水手说。
“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杰克问。
“当一个人热爱他的工作时,他不会想到什么危险。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爱海。”水手说。
“你的父亲现在何处呢?”杰克问。
“他死在海里。”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里。”
“你的哥哥呢?”
“当他在印度的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吞食了。”
“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
水手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
恐惧是人们在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开始紧张不安,程度从轻微的忧虑到惊慌失措。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而惧怕,而是对结果的预感产生恐慌,人们生怕无助、生怕排斥、生怕孤独、生怕伤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生怕失职、生怕失恋、生怕失亲、生怕声誉的瞬息失落。
马克·富莱顿说:“人的内心隐藏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到魔鬼的利用。”当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时候,就会变得不自信、盲从,看不清前面的路,也就失去了自我的评判标准。因为恐惧,人们会失去很多做大事的机缘,所以,我们一定要忘记心中的恐惧,大胆地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胆怯而错过降临的机遇。
独立悟语
因为恐惧,人们会失去很多做大事的机缘,停止住探索的脚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忘记心中的恐惧,大胆地前行。
)第三节 不要只为自己活着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尚未竣工的大楼上有两个工人在高空作业,突然,他们站立的平台断裂了。一刹那间,两人同时从几十米的高空落下,他们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但幸运的是,一个防护杆拯救了他们,然而脆弱的防护杆无法同时承受住两个人的重量,他们中间必须有一个人放开手。求生的本能让他们都紧紧地抓住了防护杆,时间慢慢向前走,防护杆吱吱作响,千钧一发之际,一人抽泣:“我还有孩子!”没有结婚的另一人静静地说:“那好吧!”然后就松开了手,像一片树叶飘向了水泥地面。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索取什么。不要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应该努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为他人着想,我们会收获他人的感激,充实自己内心的幸福感。我们的人生的最终追求目标是什么?不就是幸福吗!所以,与其苦苦追求,不如多为他人着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会轻轻松松收获很多幸福。
在一座孤岛上,一个灯塔守护人生活了将近40年。当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就随着父亲来到了这个孤岛。白天,父子两人出海捕鱼;晚上,就燃起篝火,为过往的轮船引航。
二十年后,父亲死了,他就一个人在孤岛上守护着这座灯塔。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一艘客轮在灯塔的指引下,安全地停泊在孤岛避风处的港湾。船长上岸后,万分感激地对守塔人说:“如果没有这座灯塔的指引,我这艘客船,还有满船的乘客,早就葬身海底了。作为感谢,我要带你离开这个地方,并且每月至少给你2500美元的薪水。”
守塔人笑着摇摇头。
船长大惑不解:“难道你不想过安逸的生活吗?”
守塔人平静地说:“想!但是这里是我的岗位。10年前遭遇风暴的船长和你一样,答应给我3000美元的薪水。可是假如我当时真的答应他离开了这里,后来的那些船只,包括你的这艘,今天还能获救吗?”
船长如梦初醒,激动而又惭愧地抱住了守塔人。
“只有为他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一位哲人说,“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满足自己某些动物需求的人,会葬送自己真正的生活。你要为自己真正的幸福而生,为自己而生,就请为他人而生”。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放下活着只为自己的自我惯性,以一颗无私利人的心态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会更加美丽而富有质感。
独立悟语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索取什么。不要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应该努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四节 不要让嫉妒害了自己
一群魔鬼到处引诱人,和上帝争夺灵魂。这时有一个修道士,对上帝十分诚实,道行很深。魔鬼们都下了赌注,看看谁能把他从上帝手中夺过来。于是魔鬼们轮番上阵,分别用名利、情欲、恐惧和死亡等来引诱、威胁这位修道士,但全都没有得逞,个个无功而返。
魔王听说了这件事,想一显身手,就对这群魔鬼说:“你们这些方法都太笨了,只能对付那些道行浅薄的人。退到一边去,看我怎样对付他!”
于是魔王走到那位修道士身边,修道士正在进行祷告,魔王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你的同门师弟已经当上主教,你听说了没有?”
“呼”的一声,修道士手中的圣经掉到了地上,他那原本庄严肃穆的面容刹那间变了颜色,罩上了一层阴影。
魔王的诡计成功了。
魔王诡计的成功,是因为利用了人们普遍的一种心理——嫉妒。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嫉妒会搅乱一个人的心性,即使修道士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因为某人得到了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因为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给本已不太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些许纷扰。
巴鲁克说,不要祈求别人遭遇灾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自我超越。记住,一旦你将目光只放在别人的身上,整日祈求别人遭遇灾难,那么嫉妒就变成了你心头的刺,既刺痛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有两家人,表面上相处的很好。但是其中一家男主人表面上对另一家新购置了房产而欢欣鼓舞,或者为了另一家的儿子考上了大学而击掌庆贺,但是,到了自己家里,他就变得恶狠狠起来:“凭什么他这么有钱,凭什么他的儿子就能上大学,而我什么都没有呢?”他在心里诅咒,每天都盼望另一家倒霉:或盼望另一家着火,或盼望另一家的人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下雨天打的雷能窜进另一家,劈死一两个人,或盼望另一家的儿子夭折……然而每当他看到另一家时,人家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里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给另一家人的院里扔包炸药,把另一家人炸死,但又怕偿还人命。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口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另一家人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另一家人送去。当他走到另一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另一家人正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另一家人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
这使这家男主人觉得很窝火,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自己陷了进去,让别人捞了“好处”。
终于,又等来了一个机会。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的是,如果我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家伙就会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另一家人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只眼珠吧。”
这一招是不是很毒呢?一般人绝对做不出这样的决定。嫉妒犹如毒素,其毒让人走火入魔。培根说:“嫉妒会使人得到短暂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因此,每个人都要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合理地转移嫉妒情绪,这样才能与别人一起分享喜悦,使自己超脱不幸和灾难。”
小艳刚刚步入中年,每每看见办公室的女秘书小江和单位领导在一起,心中就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办公室里的姐妹们也常常议论,小江现在神气了,跟主任跟得太紧,把我们都忘了。她听着同事们的议论,回忆起最近的一件事,感到的确有些可疑。
前几天,单位出了一点小差错,大家都在加班,干得都很辛苦,可是主任在总结会上,谁也没有表扬,唯独表扬了小江。说小江心细,工作责任心强,为单位挽回了重大损失。同事们心里很不服气,都觉得主任有些偏心眼。她也气愤不过,回家后心情依旧不能平静。于是,连夜编造了一封关于主任和小江的“桃色”故事信,第二天就邮寄出去了。
过了几天,上级来人把主任叫到会议室谈话。两个小时后,主任走出会议室,满头大汗,眉头紧锁,表情严肃,一副唉声叹气的样子。小艳明白谈话的原因,自己躲到卫生间开心地大笑起来。接着,小艳又看到上级单位的人把小江也叫到会议室谈话。一个小时后,小艳看到小江出来时也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脚步也显得沉重了,自己内心一阵狂喜。
嫉妒往往来源于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中,一旦认为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便会像上例中的小艳一样时刻想着如何打击、诋毁他人,那个被她所嫉妒的对象就像一个长在她心头的刺,这个刺成了她生活的中心,她也会因此而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独立悟语
一旦你将目光只放在别人的身上,祈求别人遭遇灾难,那么嫉妒就变成了你心头的刺,既刺痛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第五节 名利,伤及生命的两件凶器
名和利是伤及世人生命的两件凶器。庄子借孔子的嘴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名与利,本来就是争夺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陪同的住持法磬禅师:“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法磬禅师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一语道破天机。
人们为了求名,不择手段,最终为名所困。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并非为了真正的学问,这就是争名夺利心理的开始。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名利的好处,却看不到名利的危险与代价。
事实上,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必然会害人害己,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能否成就轰轰烈烈的功名、能否成为名利双收的“家”,就是这些人衡量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心理。
独立悟语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只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必然会害人害己。
)第六节 生活不要总被追悔所控制
“要是……就好了!”很多人如此感叹。
很多人经常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追悔莫及,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次重复出错,但不能一味地追悔感伤,沉浸于此。事情已经发生,局面已经形成,仅靠悔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有一次卡耐基造访希西监狱,他对狱中的囚犯看起来竟然很快乐感到惊讶。典狱长罗兹告诉卡耐基,犯人刚入狱时往往都很听话,会好好服刑。有一个花匠囚犯在监狱里一边种着蔬菜、花草,还一边轻哼着歌呢!他哼唱的歌词是:
事实已经注定,事实已沿着一定的路线前进,
痛苦、悲伤并不能改变既定的情势,
也不能删减其中任何一段情节,
当然,眼泪也于事无补,它无法使你创造奇迹。
那么,让我们停止流无用的眼泪吧!
既然谁也无力使时光倒转,不如抬头往前看。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许多人遇到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出来后悔,不说出来也后悔……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后悔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再也无法重新设计。一味后悔,会让你错过未来更多的美好。
安东尼·罗宾经常以愉快的方式来结束每一天。他告诫我们说:“时光一去不返。每天都应尽力做完该做的事。疏忽和荒唐事在所难免,尽快忘掉它们。明天将是新的一天,应当重新开始,振作精神,不要使过去的错误成为未来的包袱。以悔恨来结束一天,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将错误、过失全部忘记,然后坚定地向前看。
有位企业家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让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之后,他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误,拒绝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结果,他失眠了好几夜,痛苦不堪,但问题一点也没解决。
更严重的是,这件事还让他想起了以前很多细小的挫败,他在灰心失望中折磨着自己。这种自虐的情形竟然持续了一年,直到他向一位心理专家求救后,才彻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事实上,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那些著名的企业家或政治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都能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否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被巨大的压力压垮。道理很简单,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去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活。如果你的内心为此不断痛苦地挣扎,就仿佛在拧麻花,两股力量互不相让,那最终深陷泥沼的只有你自己。要知道,你只能在两者中间选择其一:可以选择接受不可避免的错误和失败,并抛下它们往前走;也可以选择抗拒它们,变得更加苦恼。
当然,你可以尝试着不去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挫败,但这样势必使人产生一连串的焦虑、矛盾、痛苦、急躁和紧张,你会因此而整天神经兮兮、不知所措,身心都会受到伤害。
有一句古老的犹太格言这样说:“对必然之事,轻快地加以接受。”事情既然已经发生,纠缠已于事无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轻快地接受呢?
独立悟语
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将阻碍你前行的错误、过失全部忘记,然后坚定地向前看。
)第七节 事事苛求完美是不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的事物都是完美的,这在意识形态里可以,但要表现在行动上,就不能苛求完美,因为世间没有完美,如果非要等到时机变得最好时才开始行动,那么你会错失很多良机,也会降低成功的机率。
日本人仓内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院。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打扫。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树木也洒过了水,苔藤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训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规律,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巴贝吉是电子计算机研究的先驱者。他研制成功了一种能计算多项式的机器——差分机,提出了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计算机设计图纸和手稿。
他有很高的天分。刚进大学,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数学教授。他对数学有特殊的敏感。图形给他以美感,数字给他以欢乐。
他从一个梦中得到启发,制造出了一台计算多项式的差分机。他从自动提花机中得到启示,提出用穿孔卡片的方法给计算机下达指令。这种让机器自动运算的卓越思想,是现代计算机的灵魂。
但是,他孜孜研究了几十年,终其一生,只造出了一台小型差分机。他曾全力从事大型差分机的研究工作,耗费了银行家父亲留给他的大笔遗产,也耗费了英国政府给他的大笔资助,最终却没有研制成功。
他从事解析机的研制工作长达40年,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留下画有几百万个零件的图纸和一大堆科学家可能感兴趣的笔记外,他始终没有造出一台真正的计算机。就研制“自动计算的机器”这个目标而言,他是一个不幸的失败者。
他不是造不出来,瑞典人中茨在巴贝吉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一台差分机。这台机器在巴黎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这说明,巴贝吉完全有可能设计并制造出有相当计算能力的机器来。
巴贝吉的失败有很多自身的原因。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大型差分机的设计,完善了还要再完善,修改了还要再修改,改进了还要再改进。每一次,上次的修改还没有改完,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又开始制定新的目标,然后开始研制更高级的解析机。初战没有告捷,就又摆开阵势,开辟规模更大、任务更加艰巨的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还没有打响,新思想又开始在大脑中酝酿,思想如一匹永不停蹄的快马,不断地向前冲锋,而丝毫不顾及辎重部队和主力队伍还远远地落在后面。他的战线拉得大长,而精力、财力是有限的。
他设计的机器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技术能力,他的目标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因此,他的设计虽然相当出色,但是最终也没有造出机器来。
巴贝吉的故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凡事都要求考虑得很完美以后才付诸行动,那么往往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
其实,无数事实也证明,脑海里如果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连后面的所有计划恨不得都事先想好了,到时候按部就班地去做,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和计划的执行,还会阻碍更进步的思想。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在不断的摸索中才会有更好、更完美的想法出现。
独立悟语
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规律,也往往会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第八节 漂泊,其实是一种资本
可能现在的你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远在他乡默默奋斗,漂泊是你生活的常态。每每别人正和家人团聚的时候,你只能拿着电话,在电话这头告诉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你一切都好。抑制不住的孤单的泪水,在挂掉电话之后,任凭这异乡城市的寂寞之风吹干它。受了很多次委屈之后,你也曾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打算坐上回家的列车,但是你没有,因为年轻的梦想还在,因为曾经的付出,你不能放弃,所以,你留了下来,为了那遥远却又执着的梦继续努力。
漂泊是一种状态,亦是一种煎熬,充满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但更是一种锤炼。在人生的轨迹上,谁能说漂泊不是一种资本呢?
因为历经漂泊,所以,我们更加珍惜幸福,更加懂得爱;因为历经漂泊,所以我们更加坚强,更懂得担当。苦难是残酷的,但是如果没有在苦难中的磨砺,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拥有在大灾难、大考验面前坚毅的目光。
因电视剧《士兵突击》而走红的演员王宝强就是一个例子。
草根出身的王宝强,是80后奋斗青年的代表。他在1984年出生于河北农村,因为一个“电影梦”,8岁开始到少林寺习武,14岁便到北京闯天下,成了北漂一族。
他在京城当农民工,睡过十几个人一起的大通铺,为了能够跟演员梦沾上边,他去做了群众演员,而且大多时候根本就不会露脸,当别人假装摔倒的时候他为了表演真实就真摔,也正是这股执着劲儿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出演群众演员的机会。
北漂的日子比想象的还要艰难,尤其是对于他这样一个没钱、没学历、没相貌的农村娃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他挣不到钱,只能靠吃冷馒头过活。命运根本没有多照顾他,但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坚韧,咬着牙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并最终苦尽甘来。
他被导演李扬选中,凭借电影《盲井》,获得金马奖最佳新人奖、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他的星途从此打开。从《天下无贼》中土得掉渣的傻根,到《暗算》中天赋异能的阿炳,再到《士兵突击》中不断蜕变升华的许三多。王宝强,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走进了演艺圈,被诸多大导演青睐,成为感动无数青年的心中偶像,当选“2007年8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之首。
曾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的瑞典政治家哈马舍尔德曾说:“我们无从选择命运的框架,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人不能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前进的道路。虽然面临苦难和漂泊,但我们依旧可以坚强地挺过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的折磨,我们才更加经得起考验。
成龙小时候离开父母进戏校练功,那里的生活无比枯燥。他不但要苦练功夫,还要时常挨打,但这都为他日后将中国武术搬上世界的舞台创造了可能;梁朝伟从小家境就贫困,单亲家庭使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担,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只吃酱油拌饭,中学毕业后没钱念书只好去卖电器、当服务员,也是这些经历让梁朝伟更加努力,更加懂得珍惜,最终成为“影帝”;周润发出身贫民窟,在酒店打杂、搬行李、卖报纸,各种杂事几乎样样都做过,所以,在日后饰演闯荡江湖的大侠时自然多了一些生活的体会。
其实,在生活中经受苦难和漂泊的不止你我,经得住折磨,苦难就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是走向成功的资本。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行,沿途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泥泞。如果我们的眼睛总是被灰色所蒙蔽,心灵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那么,人生轨迹怎能美好?世界的颜色由我们自己决定,智慧之人会擦亮自己的眼睛,当我们的心境修炼到风雨不惊时,我们便能领略到人生路上的美景!
独立悟语
漂泊是一种状态,亦是一种煎熬,充满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但更是一种锤炼。在人生的轨迹上,漂泊也是一种资本。
)第九节 不完满才是真人生
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被上苍划上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造物主给了你容貌,却拿走了爱情;给了你智慧,却拿走了容貌;给了你头脑,却拿走了情感;给了你金钱,却拿走了幸福;给了你权力,却拿走了朋友。你还想要什么呢?你还敢要什么呢?
只要体会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再去与人做无谓的比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得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许多。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的一块,想让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能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继续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了。
这个恢复完整的圆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了,便停止了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然后慢慢滚走了。
这个小故事寓意颇深:残缺也是一种圆。人生处处都是风景,正是由于残缺,我们才得以领略到平常人难以看到的美景。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常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尽管这是未免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找点理由寻求下自我安慰没什么不好。要知道,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啊。
独立悟语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些什么。只要你体会到了,就不会再去与人做无谓的比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第十节 别人的言论不应成为前进的阻挡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他的人生却在一开始便遭到了“否定”。
他出生于一个因生意失败而贫困潦倒的家庭,生活的艰辛只给他增加了磨难,而别人的否定却是他最大的困境。
爱因斯坦在三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低能儿。在六岁入学以后,同学们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个傻子,而他的老师,亦毫不客气地指出他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而这个“傻孩子”,亦如他们所料的一样,在第一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落榜了。但爱因斯坦并未受此影响,他消除了别人对他的否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后来,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物理学教授艾伦斯特·马哈说:“我不承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如我不承认原子的存在。”爱因斯坦对此并不在意,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指向自己的消极言论,聪明的人不应该让别人的言论成为前进的阻碍,而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然毫无进展。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他发现,自己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当窗口露出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
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画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就画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
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积极的思维就是这一念之间的关键之所在,相信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我们的一生中,经常会听到有人告诉我们“你以为你行,其实你不行”和“你是做不到的”之类的话,而我们往往会信以为真。其实,那些嘲笑你的人,总是那些失败者,是那些得过且过的平庸者。这些声音也许来自你的父母、师长,也可能是你比较亲近的同学、朋友。当他们告诉你要“实际一点”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恶意,他们很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但是他们的话常常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使我们害怕去冒险,自我设限,止步不前。其实,只要你下定决心,并且相信它会变为事实时,你所有的力量就会被调动起来,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别人的言论不应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如果自己心里提前认定会失败,就很难获得成功。没有自信,没有目标,你就会俯仰由人,终将默默无闻。所以,我们要像爱因斯坦那样,排除别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独立悟语
聪明的人不应该让别人的言论成为前进的阻碍,而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
)第十一节 扔掉面子的包袱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一切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也未必是好事。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振兴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将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莱。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帮助。
爱面子反应了人们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害怕别人耻笑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在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面子左右了他们一切的正常心理。
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但过分的爱面子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心理,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害人害已。下面的故事给每个爱面子并陶醉在虚荣心中的人敲响了警钟。
小梅毕业后就与一位大学同学结婚了,婚后第二年生下一个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的感情逐渐恶化。离婚后,小梅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后来她又与王某结婚,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
这次结合是街道上一个老太太牵的线,当时媒人把王某说得天花乱坠,又是大学毕业,又是高级干部。小梅在不了解对方底细的情况下,接受了王某的追求,草草地进行了第二次结合。
小梅有着极强的虚荣心理,再加上第一次婚姻失败,使她深受打击,所以她说什么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的第二次婚姻,生怕别人会笑话自己,看不起自己,会冷眼待她。婚后没多久,王某经常出现在梦中恶语谩骂别人的情形,小梅心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她试探着问王某的毕业证放在哪儿了,他支吾其词,问他上大学时的一些情况,他说自己全忘了。
更让小梅心中有苦说不出的是,王某结婚不足半年便恶习复发,常常赌博至深夜不归。有时输得眼红,便翻箱倒柜搜小梅的存折。有一天,赌输急了眼的王某回到家中,照例搜罗家中的现金和存折。小梅实在无法容忍,就说了他几句。王某却因小梅的几句话大发雷霆,说尽污言秽语还不罢休,又说:“你是大学教师又怎么样?老子同样对你不客气。”说着抄起电话机砸在了小梅身上。这一砸,把盲目沉浸在“新婚幸福”中的小梅砸醒了。现在这一连串的疑问,使她开始考量王某这个人。可是还没等她做什么,一件更令她怒不可遏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傍晚,小梅进了家门,13岁的女儿一见她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对母亲哭诉了继父如何对她非礼的情节。小梅虽然快气炸了肺,但虚荣心再次害了她,她对此事并没有深究,她痛切地感到,都怪自己轻率许身一个并不了解的人,结果才“引狼入室”,埋下了今天的祸根。
结婚只有半年光景的小梅断然与王某分居了。第二年7月两人达成了离婚协议。小梅认为从此与王某可以各走各的路了,想不到的是,在属于她和女儿的房中,王某硬赖着不走,并一直赖了一年半之久,直到血案发生的那一刻。
在小梅与王某离婚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王某不但无视“离婚协议”中要求他立即离开小梅家的条款,而且变本加厉地欺凌、虐待他们母女。据小梅的女儿说,从王某踏进她们的家门,到案发之日,整整两年时间里,王某没有为这个家拿出过一分钱,一直是白吃白喝,特别是达成离婚协议以后,王某无数次殴打小梅,使她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小梅觉得自己家里好像养了一头野兽,她们母女随时都有被他吞噬的危险。因为死爱面子,怕传出去影响自身形象,小梅一直没有向学校求助过。她咨询过律师,律师说:“你们是协议离婚,不存在法院强制执行的问题,要让他走,必须向法院提出起诉。”小梅心想,这件事如果闹到法庭,就会人人皆知了,那时自己的面子该怎么搁呀,于是,小梅一忍再忍,直到那个黑色的日子。
那天,小梅在几个学生的帮助下,把盐酸强行灌入了王某的腹中,结果王某因食道被严重烧伤死亡。小梅因此被公安机关收捕,几位涉嫌杀人的大学生也相继落入了法网。
因为虚荣、爱面子,小梅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本来可以前途无量,现在却成了罪犯。这原本是一起可以避免的血案,受害者却变成了犯罪者,一个优秀的教师,最终走不出“爱面子”制造的怪圈,沦为杀人犯。这一悲剧昭示了虚荣心理那可怕的杀伤力。
不言而喻,爱面子发展过了头便害人害己,为祸不小。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成为“面子”的俘虏的时候,一定要警惕,提醒自己及时走出面子和虚荣的怪圈。
独立悟语
人要有点自尊心理,但过分的爱面子就会形成一种畸形心理,如果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