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秘的现象
12205700000014

第14章 神秘地域,未知魔力(7)

“怪坡”引起了游客、探险家和科学家的关注,研究表明,在“怪坡”上,越是质量大的物体,越容易发生自行上坡的奇异现象,对于原因有几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山坡附近可能有巨大磁场,吸引汽车上行。但至今没能探测到磁场发生地及其强度。物理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重力位移”作用。根据万有引力学说,物质结构的密度越大,引力越大,可能怪坡顶端有一块密度很大的巨石,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但如果是这样,作用不可能只限于80米长、25米宽的地方。还有人干脆认为这是“视觉差”,由于怪坡特殊地貌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差,但经过测量,坡度和落差都存在,这说明不是视觉误差。

因此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怪坡依然是人们竞相前往的探奇之地。

世界上真的有“小人国”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一直有关于小人国的传说,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里的七个可爱的小矮人。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比正常人小的矮人族呢?让你感到诧异的是,世界上真有。

在非洲中部刚果(金)东北依多利地区,生活着非洲土著人——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他们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园,因此自称为“森林之子”。他们平均身高1.4米,肤色为深棕色,四肢健壮,身材匀称,脚板宽厚。部落的人仍然过着原始生活,靠放牧、采集野果、捕捉野兽为生。小矮人用树叶和树干在河边搭建房子居住,在小人国里不分男女都是腰系树叶或树皮做的围裙。有趣的是,部落里女子脸上文花纹,嘴唇穿孔,插上芦苇或其他野草;小伙子在脸上用刀刻疤痕,显得很威武,这也许是一种古老的文面。俾格米人还有一个风俗,就是要穿霍甲皮质的衣服(霍甲是一种类似驴和马的动物),尤其是结婚时,新郎必须让自己的姐姐或者妹妹送新娘霍甲皮。他们杀了霍甲后并不吃肉,而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埋葬它,霍甲皮毛才可作为衣服的装饰。

俾格米人并非与外界完全隔绝,相反他们已经与外界接触几代了,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没有改变。在发达的今天还有这样一个小人国,生活得如此原始,真让人感觉像童话。但遗憾的是俾格米人正在锐减,这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死亡率很高;另一方面,俾格米人被大量屠杀,长期以来俾格米人被认为是介于人和动物之间的物种,因为皮肤细嫩,他们经常被吃人族吃掉,或者被刚果叛军杀害。《泰晤士报》消息称,在刚果4年内战中,大约有60万俾格米人被追杀,剩下的都躲在丛林里勉强维生。

这个奇异的民族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际社会能像七个小矮人拯救白雪公主一样来拯救他们吗?

此外,在安第斯山上也曾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里的人们身材很矮小,但健壮剽悍,凶猛好斗。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等。他们常常背着成筐的毒箭,藏在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击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伏击到的战俘尸体,不仅要把死人身上的肉挖下来生吃掉,而且要把死人的脑袋砍下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整个头颅缩小到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而相貌却不变。他们把这种已缩小了的头颅当做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自己住房的门前。“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浴血奋战。他们越战越勇,很少死亡,而阿拉巴霍族人却被他们杀死了大半。但是在他们居住的区域突然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彻底摧毀了整个“小人国”。“小人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缩头术也就失传了。虽然这是个传说,然而却是有实物为证的,在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就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的确只有拳头般大小。1934年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落基山脉去采挖金矿,发现一个约1米高的洞,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进入洞内,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他们把这具干尸送往医院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后鉴定此“小人”身高仅48厘米,骨骼与人类的一致。从整个身体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此“小人”是个60多岁的男性。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他在1947年曾冒险进入厄瓜多尔密林考察,并根据考察经历而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在这本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由于“头颅缩小之谜”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因而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入考察。他们在一个被丛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几十个一尺多高的洞穴,每个洞壁间赫然陈放着一个仅拳头般大小的人类头颅,不仅五官俱全,而且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明它们都是成年人的头颅。

传说中的缩头术已经被验证了,那么“小人国”这个传说也许就是真的了,期待更多考古发现再现那个消失的“小人国”。

峨眉宝光是佛祖显灵吗

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云雾缭绕的山顶会看到一个七彩光环,这就是著名的“峨眉宝光”,又称“佛光”。

见到佛光已属神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光环的中心,有时会发现一个时而变大时而缩小的黑影,那黑影很像人的影子。当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或挥手时,那人影也会跟着举手或挥手,让人惊奇不已。于是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佛,这是佛祖“显灵”了,对佛光敬畏不已。佛光的出现,果真“佛祖显灵”呢,还是一种自然现象?那团光影为什么能随人而动呢?

据记载,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我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就曾出现过“佛光”。这一奇观被一个叫乐傅的和尚无意中看到后,以为是佛祖再现,当即跪下,并立誓要把这出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佛家宝地。在这一意念的感召下,经过工匠们千余年的修筑,终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用科学来解释佛光,其实它并不神秘。它只是在一种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引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佛光由一团七彩光环组成。当白色太阳光照进云层时,云层的水雾雨滴就会产生衍射现象,把原本是白色的太阳光衍射成七彩光。如果没有别的云层,这七彩光一直往前走,我们人眼是不会看见的。但当太阳光线继续向前,遇到另外的云层时,对已经变为彩色光的光线,会再进行反射,反射到我们人眼里来,就形成了彩色的佛光。

一般来说,佛光发生在白天。要产生佛光,至少得具备太阳光、云雾和特殊的地形等条件,这些自然因素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佛光。因此,我们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能欣赏到佛光。峨眉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据统计,这里平均每5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佛光产生的方向跟太阳光有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佛光就会在西边出现;下午,太阳移到西边,佛光则出现在东边;中午,太阳垂直照射,就不会产生佛光。只有当太阳、人体与云雾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才能产生佛光。如果观看处是一个孤立的制高点,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佛光出现的次数要多些。

那么佛光是什么样子的呢?佛光的直径约2米,而当阳光强烈、云雾浓密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可达20米至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鲜明。至于佛光中的那团黑色人影,实际上是观察者自己的投影,它是太阳光照射人体后,人体在云层上留下的投影。所以你举手,人影也就会跟着举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佛光现象有了更多了解,如今登峨眉山、泰山、黄山等名山观看佛光,已不再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的行为,而是同登山观日出一样,是在享受一种大自然的赐予,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这里的沙漠会唱歌

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会鸣叫的沙滩和沙漠,这些“会唱歌的沙漠”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中国也有三个特别有名的鸣沙地。

最出名的就是敦煌的鸣沙山,《太平御览》和《大正藏》这两部书里曾经记载过它。鸣沙山东西大约有40千米长,南北大约有20千米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著名的月牙泉。登上鸣沙山往下看,只见连绵起伏的沙丘。如果从山顶顺着沙子往下滑,沙子就会发出阵阵声响,不绝于耳。据史书记载,晴朗的时候,鸣沙山上就会有丝竹弦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所以,人们称它是“沙岭晴鸣”,这是敦煌的一大景观。对于鸣沙山的声响,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将率领军队出征作战,曾经在这个地方宿营。一天夜晚,天上突然刮起了狂风,刮得黄沙漫天飞舞,遮天盖地,神鬼哭泣。等到风停了以后,大将和他的士兵全都被埋在漫漫黄沙下边,没有一个能够活下来。后来,人们时常可以听见从那山上、从那沙子里传来一阵阵鼓角之声,就好像大将正在带领军队行军作战。

中国的第二处鸣沙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当中描述过它:“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会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中国的第三处鸣沙地,是库布尔漠罕台川两岸的响沙湾。响沙湾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以南25千米的地方,又叫“银肯响沙”。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人们只要一走进响沙湾,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好像手风琴拉出的低沉的乐声,如泣如诉,有的又好像叮当作响的银铃,如醉如狂,好像整个沙漠都在歌唱。响沙湾里的沙子,发出来的声响有时好像飞机掠过天空发出的轰鸣声;有时又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拉响的汽笛声。这些沙子发出声响有时是因为有风,有时却没有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们都能够发出声音。

沙漠不但会唱歌,而且发出来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弦丝上弹了一下。从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因此鸣沙,又叫做“响沙”、“音乐沙”。

通过观察发现鸣沙一般都在海滩或者沙漠里边。鸣沙发出来的声响,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在潮湿的天气鸣沙一般都不会发出声响。另外还发现沙砾越干燥声响越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这是神鬼在作怪,于是,出现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科学家们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沙砾之间的空隙有空气,空气在运动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个“音箱”。当沙丘山崩塌以后,空气在空隙之间出出进进,就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当空气振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无形的“音箱”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有的人认为,不同的风向长期吹动着沙砾,使它们变得颗粒大小均匀,也具有了好像蜂窝一样的孔洞。鸣沙能发出声响,可能就是由这种具有独特表面结构的沙砾之间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苏联一个名叫马里科夫斯基的科学家,在考察了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以后,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每个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既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被上面的沙土层全部覆盖了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砾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砾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砾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苏联另一个学者在考察了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沙坡头鸣沙山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拉特旗的响沙湾以后,发现这两处鸣沙地都属于细沙类,当中的石英沙占了其中的一半多。于是,他认为石英沙里边有石英晶体。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得鸣沙里边的这些石英沙砾对压力非常敏感,只要一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来来回回地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就越高;电压越高,振动得就会越厉害。这么一来,沙子就会发出奇妙的声响。不过,石英沙的分布很广泛,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的鸣沙只要换了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哑巴”,什么声响也不会发出来。所以,好多人认为,鸣沙的形成和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的鸣沙山还有两个特别奇特的地方,在古代书籍里面曾经记载着: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那里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得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们和响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但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确实让人们享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