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秘的现象
12205700000028

第28章 寻找扑朔迷离的事实真相(4)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在1945年秋天“父亲病了,而且病了很长时间,病得很重。”但是,关于病情却只字未提。在斯大林生病期间,斯维特兰娜没有被允许去探视父亲,甚至都不允许给父亲打电话。于是这就有流言认为斯大林出现了暂时的失语。1952年12月21日斯大林73岁生日,斯维特兰娜注意到父亲的脸色变了,整个人看上去状态很不好。她感觉到了生病的征兆,也许是高血压的征兆,因为斯大林出人意料地戒掉吸了50多年的烟。几个月后,积劳成疾的斯大林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斯大林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仍然是迷雾重重,因为各种说法都有相应的证据,却又无法完全令人信服。几十年过去了,一代领袖的死因之谜犹如其曾产生的影响一样,让世人不能忘怀。

西施香魂归何处

绝代佳人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因住宁罗西村而得名西施,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但历史留下她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她在吴越争霸中所充当的重要角色,以及她最后的归宿。

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相遇在若耶溪,西施仰慕范蠡的不凡举止,范蠡倾慕西施的绝美姿色,两人一见钟情。但后来在吴越争霸过程中,她被征入越国国都,经过3年学习与训练,最后送给吴王。后来越国赢了,吴国灭亡。是吴国不思进取自取灭亡,还是西施美人计的结果,这个暂且不说,吴王夫差自杀后,西施到哪里去了呢?

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意识到勾践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甘甜,所以他明哲保身,作为越国取胜的最大功臣他没有贪恋权力和地位,而是功成身退。于是他接走西施,两人泛舟江上,从此隐居。后来他们定居陶地,范蠡经商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他们从此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这个圆满的结局反映了人们对这个美丽女子的同情。

另一种说法认为,战争之后,西施被越王沉江淹死,史料中确有这个记载,但是很简单,此外唐诗中也有“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尤得葬西施”。这都反映了西施悲惨的结局。西施本是出身低微的女子,被派去吴国施行美人计,这是秘密的事情,勾践不想让别国知道他是靠一个女子夺得胜利。他怕西施回国后泄露这件事,因此杀人灭口。

第三种说法认为西施是自杀而死。西施是一个善良的浣纱女,并深深爱着范蠡,为了越国她牺牲自己。而吴王夫差又很宠爱她,对她言听计从,这使她非常内疚,夫差自杀使她更加怀有负罪感。同时她也无法面对人人敬仰的爱人范蠡,无法面对恨她入骨的吴国百姓,她身处万难之境,只好选择自杀来了断一切。

美丽的西施和睿智的范蠡一直是世人喜爱的人物,然而西施为了国家,被迫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名节,最后成全了越王,成全了越国人民,而她所留给后世的仅仅是一缕香魂。香魂飘向何处人们一直在猜测,同时也对她凄美的一生充满惋惜和哀叹。

虞姬死后葬在哪里

《霸王别姬》这出戏使虞姬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千百年来,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知道她是项羽的爱妃,为了解除项羽的后顾之忧而拔剑自刎。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然而对于她死后葬在何处,却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在2000年漫长的岁月里,历史学家进行了大量考证和研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是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逼到垓下时,与宠妃虞姬所唱的曲。这位西楚霸王在秦末刀兵四起的军事较量中称雄一时,甚至要当上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可惜他终因自己的刚愎自用,输掉了江山。项羽被刘邦围困垓下时与虞姬上演了千古悲剧“霸王别姬”,虞姬自刎而死,项羽则率精锐突围,但仍被围困在乌江,最后只留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也自刎身亡。项羽与虞姬最后的诀别,就这么成了传唱千古的凄美绝响。

虞姬死后到底葬在何处?经过考证研究现在有四种比较普遍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安徽省定远县是虞姬的殇丧之地。这和《霸王别姬》里面所指相关,里面虞姬自刎之处就在此。而今天的定远县内,已经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这种说法依然流传。而且,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记》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处。

第二种说法认为虞姬墓在安徽省灵璧县。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灵璧的地方志上记载着,说“在灵璧城东十五里,与泗县交界处有虞姬墓”。在今天的灵璧,人们仍能看到传说中虞姬的墓碑,上面还刻有“巾帼英雄”四个字。另外在墓碑上还有诗为证:“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凄凉中蕴涵哀悼虞姬之意。

第三种说法也和霸王别姬的传说上下相连。清代道光年间,安徽省和县的《和州志》中记录了这个说法:美人虞姬当年自刎后,项羽将她的头系在马脖子上突围奔驰。经过一座山下,原来插在虞姬头发上的兰花失落。于是,后人把这座山改叫“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庙”,也叫“鲁妃庙”或“虞姬庙”。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当地群众都要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祈福求子。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虞姬墓在江苏省江浦县。这个说法与《霸王别姬》的情节不同。流传的说法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后,逃到了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在这里遭到韩信的堵截,双方发生恶战,虞姬双手舞剑,与项羽一起奋力拼杀,厮杀中虞姬不小心将头上的玉兰花簪子掉到地上,从此这里就开满香气袭人的兰花。这里也因此改名“兰花乡”。项羽带着虞姬等冲破重围,前进了三四千米后在一座小桥宿营。此时项羽面对惨败心如刀绞,万分悲恸。虞姬见此情形舞剑给项羽解忧,舞步阑珊时虞姬拔剑自刎,告知大王珍重便撒手人寰。项羽大惊,抱着虞姬痛哭。此时汉军将至,无奈中他将虞姬埋在小桥边,带兵而去。后来这座桥被称为“失姬桥”。直到现在“兰花乡”、“失姬桥”还是江浦县的两处地名。

当年的悲情绝唱至今仍还让后人久久不能忘怀,美人香魂归何处,只是我们真的找不到了。

探寻杨贵妃的真实下落

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在中国历史上无人不知,与她有关的《贵妃醉酒》、环肥燕瘦、马嵬坡等也家喻户晓。然而关于历史上自缢马嵬坡的杨贵妃之归宿却说法不一。

传统说法是她自缢于马嵬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带杨贵妃等出奔西蜀,途中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迫于形势,玄宗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梨树下,当时38岁。

另有猜测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根据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的《哀江头》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坡,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的《过马嵬》和《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等,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坡,并非自缢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两文蕴涵着其他信息,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贵妃太真呢?这样写的理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绝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最后没找到杨贵妃的尸骨,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坡,而是流落民间。

还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认为,当时在马嵬坡被缢死的,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呢?也许出于人们对杨贵妃的同情和怜悯,因为事实上安史之乱并不是这个女子所致,因此人们并不憎恨她。所以有这么多关于她没死的传闻,也许这也是世人对她寄以无限追念的方式。

朱棣的生母是谁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手握重兵,镇守北平。建文元年,他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得帝位,迁都北京,统治期间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力增强。朱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由于他是夺权上台,所以饱受争议,甚至连他的生母也成为争议的内容。至今仍无定论。

关于朱棣的生母有三种说法:马皇后说。明成祖朱棣自称是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所生。朱元璋对马皇后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历史上的唐代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都说朱棣为马皇后所生。但是除朱棣外,马皇后亲生皇子都有谁,却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夺取皇位后,马上让人编了一部叫《奉天靖难记》的书,为自己篡夺皇位辩解,该书说朱棣是马皇后嫡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只亲生燕王和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晋王都不是马皇后所生。其实《太祖实录》为明成祖朱棣所修,其中自然也有粉饰的成分。另外还有人认为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皇子,这几个都不是她亲生的,只不过是抱过来抚养成人而已。

妃说。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这种说法到了明中后期就受到了质疑,而妃说开始流传。有人认为妃是高丽人,也有人称她是元顺帝的妃子。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是《太常寺志》。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皇家宗庙的祭祀就由其负责。《太常寺志》对孝陵(即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神位的记载如下: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太常寺是皇家机构,这样严肃的问题不应该胡乱记载,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此外还有一件事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朱棣即位之后,在南京天禧寺的旧址上翻盖新寺,取名大报恩寺,是为了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寺中正殿的大门经常紧闭,外人无法看见里面的情况,有传闻里面供奉的其实是明成祖的生母。最后一个证据是,当年建文帝之所以先削周王,是因为周王与朱棣是同母所生,故削周王而去燕王羽翼。周王与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而有可能就是妃。

元主妃洪吉喇氏说。最后一种说法认为明成祖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她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元顺帝败,朱元璋入大都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其实各种说法争论的焦点不过就是,成祖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这个问题。朱棣夺权当皇帝本来就难以服众,因此他千方百计强调自己嫡出的身份。一代英主其生母之谜却迟迟无法破解。

追寻慈禧随葬品

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占地70平方千米,距北京120千米,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据传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昌平陵已无佳穴,遂想另觅坟地,于是选择了昌瑞山南麓。但当时天下大乱,未能动工。清顺治帝福临死后,就利用这个地方建陵,称为孝陵。另有资料认为,东陵是顺治帝到这里打猎时选定的。

1661年始建孝陵,1908年东陵竣工。所建的陵寝全都极尽豪华之能事,其中慈禧陵更是显示了这个统治清王朝48年的女独裁者的穷奢极侈。据大太监李莲英等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入棺前,棺底先铺上3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和1层珍珠,共厚1尺多。棺头放置一个满翠碧透的翠玉荷叶,此玉叶面上脉络为天然生成。棺尾安放着1朵粉红色碧金大莲花。头戴珍珠穿成的凤冠,是稀世无价之宝。身着通贯金线串珠彩绣袍褂,盖的衾被上有珍珠制成的1朵硕大牡丹花,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1大朵菊花和6朵小梅花连贯而成。尸身旁放置有蒲翠、白玉、红宝石、金雕佛像各27件。脚下左右两边各放菊翠白菜2棵、蒲翠丝瓜2个、蒲翠丙瓜1个,还有宝石制成的杏、枣、桃、李200多枚。她尸身右侧放置一株玉雕红珊瑚树,上绕着根绿叶红果玉蟠桃l个,树顶处停落一只翠鸟。尸身左侧放置1枝玉石莲花和3节白玉石藕,藕上有天然生成之灰色“泥污”,藕节出绿荷叶,上开粉红色莲花。这些奇珍异宝乃天然雕琢。棺内还有玉石骏马8尊、玉石十八罗汉等700多种珍宝。为填补空隙棺内还倒入很多珍珠和红、蓝宝石2200多块。慈禧口中含有一颗巨大夜明珠,当分开为两块时,透明无光;合拢时则是一个圆珠,射出一道绿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内可见头发。可见慈禧太后不仅生前穷奢极侈,死后也要躺在成堆的金银珠宝之中。

同时,如此规模的陪葬宝物,让那些盗宝者跃跃欲试。慈禧死后不到20年,即1928年7月2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秘密挖掘了清东陵慈禧墓和乾隆墓。据孙殿英回忆:慈禧的棺盖一掀开,满棺珍宝就使人眼花缭乱,就连手电筒的光亮也黯然失色!盗墓贼将慈禧尸身挖出扔在地宫的西北角。后来去收拾的人发现慈禧全身被剥光,伏于破棺之上。被盗随葬财宝除极小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贿赂当时政界要人外,绝大部分至今下落不明。民间有一种传说,孙殿英将盗掘得来的部分东陵宝藏贿赂给了上司徐源泉,徐源泉便将宝藏埋在了自家公馆的地下秘室中。“文革”期间,有人在武汉新洲徐公馆附近挖出了不少枪支军备,结果有关徐公馆藏有巨宝的说法不胫而走。

于是人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清东陵宝藏之路。2001年2月中旬,西北某大学历史系两名教授去徐公馆,并走访了当地的多位老人,收集资料,求证1928年孙殿英送给徐源泉的部分东陵财宝的下落。这两名教授透露,徐源泉可能将财宝埋在徐公馆的地底下。于是,沉寂了70多年的东陵宝藏历史悬案再度沸沸扬扬,东陵宝藏真的埋在徐公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