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浪潮电脑则发布了采用Intel处理器的1999元纯主机,把显示器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以灵活的1999对撼联想的2999。
意得志满的AMD和联想,马上在Intel的疯狂狙击下闹了个灰头土脸。
谁将摘得桂冠?
无论是背叛者如联想、方正,还是挑战者AMD,在Intel的打击报复下冷静下来,其实都应该清楚,要真正改变Intel的垄断地位,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而在“走路”的过程中,谁都不敢意气用事。
联想和方正的态度十分明朗:与AMD合作,只不过是要对Intel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从而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他们要把握的是“度”的问题,绝不会为了AMD而太过得罪Intel,并与之反目之心。
因此,清华紫光的负责人不断向记者强调:“跟AMD的合作只不过是产品线的补充,英特尔才是我们最主要的合作伙伴。”
曙光的产品中,AMD芯片的使用率只占20%,Intel则占了78%。
而国内的二线品牌厂商,更表示绝对不敢与AMD有任何形式的接触,以免Intel“龙颜大怒”,断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费用支持——“还是等AMD先把一线厂商全部‘摆平’,我们再考虑吧。”
但尽管如此,对于AMD来说其实已经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飞跃。虽然这一个“翻身”实在不够漂亮也不够彻底,并未能如愿把Intel的铁杆合作者拉拢为自己的“战友”,但毕竟,它已经撼动了很多人眼里不可动摇的Intel阵营。根据此消彼长的定律,AMD的实力日增,对Intel构成的挑战也必然越来越强,一旦双方接近势均力敌,不但芯片市场,整个PC行业的格局都会脱离Intel的钳制,谁说不会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AMD重拳出击英特尔营销软肋
·潘海霞
转型 竞争 反垄断 推广 营销
“AMD公司正在转型,我们内部有个口号叫x86 everywhere(x86无所不在,x86指的是CPU的一种架构)”,2005年7月8日,AMD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正福在深圳的媒体见面会上如是说。AMD转型除了扩张产品线应用范围外,还将从专注电脑DIY装机市场转向PC商用、家用品牌机以及政府采购等市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AMD的强敌英特尔近年提出的口号:“Forget Intel Inside,Think Intel Everywhere(忘记内有英特尔,让英特尔无所不在)。”在05年6月,英特尔全球CEO欧德宁还带着这一“everywhere”使命访华。当然,英特尔并不是真的不要Intel Inside,而是试图将其计划复制和扩张到各个领域。由此,AMD和英特尔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Intel Inside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我们的价值定位是以客户为本。”王正福如是回答记者。这看似平淡的话,揭示了AMD的斗争哲学:击中要害,边破边立。
如履薄冰的英特尔
Intel Inside是成就英特尔霸主地位的重要功勋。Intel Inside的提出是在1991年,最早只是一种商标,代表各种牌子的计算机里都有英特尔制造的芯片,后来发展为横跨品牌、客户、产品、服务的大营销计划。Intel Inside计划是一大创举。英特尔生产的芯片属于中间件产品,必须整合在电脑、服务器等产品中。通常这种产品只面向下游厂商营销。而英特尔花了很多钱,让消费者和终端用户相信,只要找到Intel Inside的商标,就找到了得到最先进、最可靠的芯片技术的保障。
这种针对终端消费者的营销攻势,在急速提高终端厂商销售量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终端厂商的芯片选择权。英特尔由此成为最大赢家,Intel Inside这种厂家导向营销行为也逐步演变成一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当英特尔的一些竞争对手逐渐从英特尔追随者变为某一方面的技术领先者,英特尔的Intel Inside计划更加严格地限制终端厂商购买其他厂商的芯片,这就引起了DELL、HP、联想、GATEWAY等越来越多终端厂商的不满。Intel Inside俨然成了霸王条款的代名词,并由此成为英特尔营销的最大软肋。
Intel Everywhere也是典型的“我”主导式。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四处告诉人家:我能主导数字家庭娱乐,可以进军医疗保健行业,也可优化数码媒体,等等。事实上,英特尔的这种自说自演模式缺乏说服力。这些年来,英特尔的新品常因瑕疵推迟发布,换代64位技术又落后于竞争对手,进军的新领域也远未确定领导地位,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导向也逐渐成为英特尔的致命硬伤。
让Intel Inside成为众矢之的
2005年6月27日,AMD总部在美国地方联邦法院指控英特尔垄断及不正当竞争。6月30日,AMD日本公司也分别向东京高等法院和东京地方法院指控英特尔日本子公司违反日本反垄断法,要求予以赔偿。
在AMD大中华区诉讼案指定新闻发言人王妩蓉女士看来,AMD的诉讼已等了很久,也忍耐了很久。她告诉记者:“英特尔的这种不公正行为由来已久。AMD因技术领先,遭到的挤压手段更极端。以前AMD无力量,只能私下无尽抱怨。这些年的发展奠定了我们的领袖地位,现在我们有责任规范市场,改变这种极不正当的产业环境。”
牵扯到行业巨头的官司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尽管这一官司并不涉及中国区域,AMD中国公司并没像很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动辄以发言权在总部为由拒绝评论官司,反而不失时机地借势宣传。王妩蓉女士向记者宣称,这一诉讼案件将成为IT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她再三申明,AMD的诉讼旨在打破垄断、促进公平交易,还产业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给客户、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AMD还给与会记者每人发了一本书《挑战英特尔》,这本书详细列举了英特尔的种种垄断行为如何阻碍了产业进步。在这种基调的营造下,英特尔俨然成为众矢之的,而AMD的形象则成了产业“救世主”。
在王正福看来,英特尔的霸王行为已渗透到中国政府采购层面。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采购标书中对CPU的描述具有排它性,事实上是指定用英特尔的产品。在“反霸王”氛围营销下,王正福正加紧对中国政府的公关。他告诉记者,AMD已成功说服中国政府在采购标书中修改对CPU的描述,以使采购范围可涵盖AMD及其他厂商产品。
青春焕发的AMD乘虚而入
AMD推出的换代技术以及挑战巨人英特尔行为,都让人联想到一个敢打敢拼的小伙子形象。除了技术实力外,2005年AMD加大了营销推广。但同样是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营销,AMD并没有模仿英特尔,用巨额广告轰炸出一个“AMD Inside”符号,而是大力借助娱乐要素,全方位向消费者传达更清晰的信息。
AMD在将everywhere形象传播给终端消费者时,借助的是两大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娱乐事件:F1汽车大奖赛和《星球大战前传3》电影的上映。
多年来,法拉利是F1汽车大奖赛毫无悬念的获胜者,而AMD恰恰是法拉利赛车设计中IT技术平台的唯一支持者。趁着F1汽车大奖赛2004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东风,AMD展开了全方位传播攻势。
在媒体见面会上,AMD无时不刻不在强化其与法拉利的关联:演讲台上放着一台醒目的红色笔记本,它的名字就叫法拉利。这是Acer推出的最新款式笔记本,用的就是AMD的CPU,而外观设计则源于法拉利。在《星球大战前传3》电影公映前后,AMD也借势做了很多营销推广活动,比如邀请制片人乔治·卢卡斯现身说法AMD技术如何领先,如何帮助电影制作获得成功,同时让AMD数字娱乐总监讲述其与星战影片的合作故事,当然还有广告等种种传播手段。而据王妩蓉介绍,《星球大战前传2》的制作采用的也是AMD技术。此外《史瑞克》等电影采用的也是AMD技术。AMD在电影、动漫的数字内容创建方面比较领先,有一大批固定的忠诚客户,还与梦工场建立了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