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在婆婆面前不要随意的教训孩子。俗话说,孙子是奶奶的心头肉,做奶奶的总是免不了溺爱孩子,想把他们捧上天去。而做妈妈的呢,总希望通过严格管教孩子以让他成才。这样一来,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就产生了分歧。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在老人面前大声训斥孩子,更不能动手打孩子。这样,很容易引起老人当面翻脸,所以要尽量避免。
如果做儿媳妇的都能在与婆婆的相处中,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在婆媳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使你的家庭生活更加和睦、美满。
5.婆婆生病时最需要关心
人们都说关心与体贴是一剂清凉剂。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关心,尤其是老人在生病的时候,如果儿媳妇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多关心她,照顾她,婆媳关系怎么可能会不融洽。
很多人都说:“我挺想跟婆婆处好关系的,但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讨好她。”这样说的人,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当婆婆的其实没有几个是铁石心肠,即便有些在开始阶段很难相处,但只要让她看到你的真心实意,绝大多数婆婆都是会接受儿媳妇的。因为人老了,毕竟需要关心和照顾,所以总是容易被来自后辈的孝顺所感动。尤其是在老人生病时,更是儿媳妇用关心来打动老人的好机会。
老人生病的时候,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就医上,都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更加需要关心和照顾。这时候的老人也最敏感,最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如果婆婆生了病,做儿媳妇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对婆媳关系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就算原本相处融洽的婆媳,也可能因此而关系破裂。没有一个婆婆会喜欢对自己一点感情都没有的儿媳妇。
由于自尊心的作怪,很多婆婆在生了一些小病以后,不想告诉儿媳妇,怕儿媳妇嫌她没用,添麻烦。甚至当儿子、儿媳问起时,还不承认自己生了病,强撑着干这干那。碰到这种情况,儿子、儿媳如果不加追问就信以为真的话,会很令婆婆失望,因为她虽然不想自己承认,却还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她的不妥。这样会使她感受到孩子们的关心,体贴,同时也可以放下那撑得很辛苦的自尊,踏实的享受儿子、儿媳带来的“温暖”。所以说,在这个强撑的过程中,婆婆是最寂寞,最需要关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儿媳妇如果细心的照料婆婆,给予她关心,很容易就会拉近婆媳间的关系。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尤其是老人生了病,由于身体机能已经老化,抵抗力也大不如年轻时,恢复起来就更加的漫长,这时候老人整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但自己不方便,还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多麻烦。老人行动没有办法自主了,但心里还是很明白,很敏感的。这时候的他们总是感到寂寞孤独,希望得到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但同时,他们有很怕看到孩子们烦躁、嫌恶的表情。
如果是一个真心关心婆婆的儿媳妇,在婆婆生病需要照顾时,她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婆婆的关心和爱护,来尽到晚辈的一片孝心。例如主动为婆婆求医问药,一有时间就陪在婆婆身边照顾,用温存的话来抚慰婆婆,做一些婆婆平时爱吃的饭菜,给婆婆买一些针对性的滋补营养品等等。这些都会让婆婆体会到来自儿媳妇的真情,无论什么样的婆婆,在这种时候都会被感动。婆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也就升华了。
6.用理解换取婆婆真心
婆婆可能封建、顽固、守旧,与儿媳妇处处作对,但只要儿媳妇能以宽容和理解来亲近婆婆,就能赢得婆婆的真心。
造成婆媳之间难以相处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出于对同一个男人的争夺。这个男人在两个人心目中都是最重要的,而她们之间却并不相识,所以,当儿媳妇娶进门以后,婆婆怕她把自己的儿子抢走,怕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不再重要,所以处处针对儿媳妇,看她做什么都不顺眼,动辄挑三拣四,冷嘲热讽。这是媳妇刚进门时大多数婆婆都可能采取的态度。
当婆婆好似非常不讲理的“欺负”自己时,做儿媳妇的绝对不能和婆婆“针尖对麦芒”,一步也不退让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家无宁日。这会给丈夫和整个家庭都造成极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其实,这个时候的儿媳妇应该理解婆婆。想想她辛辛苦苦养育二十多年的儿子就这样一声不响的让给了其他女人,这个女人居然还在她面前来“耀武扬威”,这怎么能令她看得过眼?尤其是婆婆并不了解刚刚开始接触的儿媳妇,做母亲的又都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所以主观上总会觉得儿媳妇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再加上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更把各种不满发泄到了儿媳妇身上。如果儿媳妇能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婆婆对她这个家庭新成员的看法,并针对婆婆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跟婆婆沟通交流,打消婆婆的各种顾虑,完全可以建立起婆媳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婆婆儿媳妇属于不同的两代人,彼此之间难免有代沟,而且婆婆那个时代的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封建思想,如果婆婆再是农村人,旧思想和旧观念可能会更为突出。这些思想很可能与现代社会完全脱轨,与年轻人的想法格格不入,但在她们的意识里已经非常牢固。作为儿媳妇不要试图去改变她们,而是要对她们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不要和她们较真。老年人还有一些固有的心理特征,比如健忘、爱唠叨、喜欢怀旧等等,这样的心理和充满理想、追求时尚、幻想未来的年轻人背道而驰,当然就容易使婆媳之间产生一些隔阂,出现一些矛盾。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做儿媳妇也完全没必要和婆婆针锋相对,非要分出个高下,其实,也没有高下之分,谁老了都会这样,所以儿媳妇应该胸怀宽广一点,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还有很多婆婆对待儿子、女儿和儿媳妇的时候,可能亲疏有别,对儿媳妇常会表现出一点疏远,不能一碗水端平,这其实是与子女二十多年生活下来的下意识行为。还有时候婆婆会对儿媳妇的一点小错误就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可能令人心里不舒服。对此,儿媳妇不要耿耿于怀,也不要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应该耐心的加以倾听,并以宽宏大量之心去原谅婆婆的这些情绪上的行为,还应该尽量去亲近婆婆,争取婆婆的好感。
只要儿媳妇能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婆婆,并积极主动的与婆婆沟通,就一定能把带有敌意的婆婆“打败”,迎来一个真心喜爱自己的好婆婆。
7.千万别和婆婆太见外
“进了婆家的门,就是婆家的人”,做儿媳妇的只有不把婆婆当外人对待,婆婆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待!
儿媳妇虽然也跟婆婆叫妈,但毕竟与婆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结了婚,进了婆婆家的门,才认识这个半路多出来的妈。因此,儿媳妇和婆婆心中都会有一层隔阂,使她们无论多么认可对方也无法达到母女那样的亲密关系,甚至许多婆婆对儿媳妇还怀有一定的“敌对”情绪。因为这个理由,许多儿媳妇在进门以后摆出一付拒婆婆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表面上跟婆婆客客气气,不顶嘴、不吵架,好像婆婆说什么就听什么,但实际上是对婆婆不理不睬,不交流、不沟通,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却在心里把婆婆家和自己家分的清清楚楚。以这样的心态和婆婆相处,怎么可能使婆媳关系融洽和睦呢?结了婚,在法律上和民俗上儿媳妇和婆婆都已经是一家人,只有把婆婆真的当成自家人,不跟婆婆见外,从心里亲近婆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
不跟婆婆见外首先表现在心灵上。当然不能强迫自己把婆婆这个“半路老妈”当做亲妈,从主观上和客观上讲这都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新家庭里面,把婆婆当成自己家里的长辈,发自内心的去爱她,尊敬她。一旦从心灵上接受了新的家庭和家庭里的成员,你就会发现生活开始变得轻松,与婆婆相处也不再是件困难的事;同时婆婆在你的日常表现中也会体会到你一心为家,从而对你的看法也会由敌对转向接受,渐渐地把你当成自家人来看待和爱护。时间长了,婆婆和儿媳妇完全可以在心灵上达到相当高的契合程度。
不跟婆婆见外还要表现在语言上。一旦从心里将自己融入了丈夫的家庭,在与婆婆或公公相处时,就会经常不断的在语言上表现出亲近的感觉,这是让老人接受自己最好的办法,不但要保持,还要有意识的去加强。仅靠不自觉的慢慢发展会使前进的步伐过于缓慢,儿媳妇一定要经常刻意的提醒自己和婆婆说些“甜言蜜语”,让婆婆知道自己是多么在乎她这个妈。例如在婆婆出门时,亲密的叫一声“妈”,叮嘱她路上慢一点。婆婆回家时,再亲切的问一句:“妈累不累啊?”这些小事上的关心和问候,最能体现一家人的亲热和关爱,也最能打动婆婆的心,每一次的小问候都能让婆婆感觉到从心里暖到身上,所以,想处好婆媳关系,对婆婆在语言上的亲密与关怀必不可少。
不跟婆婆见外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在行动上。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如果一个儿媳妇只在嘴上甜言蜜语地哄着婆婆,在实际行动上却处处与婆婆为难,跟婆婆见外。这样的媳妇无论遇到多么爱听好话的婆婆,早晚也会被看穿,婆婆与她的融洽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行动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心里亲近婆婆、敬爱婆婆的人肯定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行动也是让婆婆接受儿媳妇、认可儿媳妇的最重要的砝码。正如很多刁钻的婆婆在病了以后,才看到儿媳妇照料自己时的真心,被感动的流下泪来,从此与媳妇亲如母子,相处融洽。
俗话说的好:“进了婆家的门,就是婆家的人!”每个做儿媳妇的都要有这样的自觉,主动的和婆婆亲近,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语言、行动上,都要把自己和婆婆当做一家人。时间长了,无论是多么难以相处的婆婆也会把你当做自家人来看待了。
8.自愿做婆婆的好助手
只要儿媳妇不与婆婆争夺支配权,主动做婆婆的好助手,完全可以化解与婆婆的种种“仇怨”。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很难处理,婆媳之间好像总是处于“敌对”的状态。在很多人眼里婆婆和儿媳妇就像是天生的敌人,彼此之间缠斗不休,永不妥协!其实,在互斗过程中,婆婆与儿媳妇也都不见得好受,毕竟是一家人,谁愿意让自己的家总是处在“战争”状态呢,但婆媳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些“天生”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来自于对一个男人的支配欲和对整个家庭的控制欲。其实,只要儿媳妇看清矛盾的源头,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调整,完全可以化解与婆婆的种种“仇怨”。
在我国很多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恶婆婆”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婆媳不和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儿子结婚以前,做母亲的总是急着给儿子找媳妇,等儿子结了婚,做了婆婆却总和儿媳妇过不去呢?其实,绝大数的母亲在儿子结婚以后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儿子被儿媳妇夺走了,在过去,儿子遇到什么事,都要先和自己这个母亲商量,自己的话在儿子那里就是权威,但现在不行了,儿子变得不听话了,即便是认为自己说的对,也要再和儿媳妇商量商量,只有最后儿媳妇做的决定,才是儿子执行的标准。这样的变化让母亲感觉地位受到了动摇,权威已经不在,一种失落感和嫉妒心理油然而生,于是,儿媳妇成了离间她们母子感情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儿媳妇毫无察觉,婆婆的积怨自然是越来越深。可如果儿媳妇了解到这一点,每次遇到事情,在与丈夫初步商量之后,不急于做决定,而是把自己放到一个较低的位置,让丈夫或跟丈夫一起去征求一下婆婆的意见,让婆婆定个主意,这样,不但婆婆会感到权威仍在,心情舒畅,从而对儿媳妇增加好感,而且以婆婆丰富的人生经历,肯定能对事情有其独到见解,给予很大帮助。
对家庭控制权的争夺也是婆婆和儿媳妇矛盾丛生的原因之一。中国向来实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家就是女人的权利中心,每个女人对家都有极强的控制欲。在儿子结婚以前,母亲是这个家里绝对的控制者,但儿子结婚之后,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始削弱她的权利,争夺对这个家的控制。这当然会令母亲非常恐慌和气愤,婆媳矛盾由此而生。做儿媳妇的要想和婆婆和睦相处,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婆婆感觉到这种威胁。对此,儿媳妇可以针对几个主要的方面,主动给婆婆做助手,把自己摆在从旁协助的位置,比如,在家庭经济方面,不要把自己摆在施与者的角度,而是把家庭的生活费用全部交给婆婆,让婆婆来支配家庭的平常开支。在家务劳动方面,主动多承担一些,但把自己摆在学习的位置,多向婆婆请教怎么干更好,让婆婆享受一下从旁指挥的感觉。在孩子教育方面,多于婆婆沟通,互相交流方法,不在婆婆面前打骂孩子,给婆婆一种她是教育孩子的主力的感觉,这样,婆婆就会产生责任感,从而不再溺爱孩子。若在这几个方面,让婆婆感觉自己依然拥有控制权,其内心就会感到满足,对儿媳妇也会另眼相看。如此一来,婆媳之间自然就关系融洽,共同治家了。
婆媳之间所有的矛盾几乎都源自以上两个原因,其关键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主从地位之争,所以,只要儿媳妇主动让一步,心甘情愿的做婆婆的助手,婆媳矛盾就自然化解了,和睦幸福的家庭也就随之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