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这年头一定要会点风水学
12259700000005

第5章 传统风水术的基本思想和原理(5)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这种势力千变万化,运行各异其方。各地居民受其影响者,各具特殊之性。于是甲地的人民长于某种制造,乙地的人民工于某种美术。

波兰华沙有一条街道,其中有一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司机驾车路过无不提心吊胆,行人也担惊受怕。人们称它为“马路百慕大”。科学家经过仔细考察发现,原来在这条路的下面深藏着纵横交错的地下水暗流,它产生的辐射干扰了人的大脑神经,使之发生错乱而造成灾难。这一事例证明了地质科学在“风水”的许多方面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风水学认为,“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风水家选择吉地的一般次序是“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六项。各宗派具体做法与理论略有不同,但在地理书中一般都察看地理的五项要素:龙、穴、砂、水、向,这便是风水形势派所提倡的“地理五诀”。地理五诀中每一项都有一套选择的方法,其分别称为“龙法”、“穴法”、“砂法”、“水法”、“向法”;又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风水”的地理五诀已经有朴素的应用地质学的萌芽,在现代建筑环境选址中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从地质科学分析,建筑选址应重点考虑山体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避开活动断裂带、风化带、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隐患地段。

风水术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水受到了风水家的特别重视,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凡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之处,水交则龙止。如扬州、梧州、成都、武汉、重庆、桂林、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长沙、西安、太原、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兰州等城市的形成便与此有关。由于水流的弯曲缓急千变万化,风水家也将水比作龙,称为“水龙”。风水家取舍水的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认为来水要弯曲,横向水流要有环抱之势,流去之水要盘桓欲留,汇聚之水要清净悠扬者为吉。风水理论中对水的认识除了考虑了灌溉、渔盐、饮用、舟楫、设险之利处,还很注重对水患的认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水的刚柔两面性,水淹、冲刷、侵蚀等水害,使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合理选址和建筑防御水患等措施。

河流在地形、构造、岩石等的限定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弯曲婉转的状态。由于水力惯性的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断淘蚀坍岸;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既无洪涝之灾,又可扩展基地,发展住宅。同时,冠带状的弯曲水流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而“反弓水”被认为会“退散田园守困穷”,十分不吉利。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因此可多为今日选址所借用。如选择河流凸岸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的台地作建筑基地等。

在古代,选择建筑的基地(“穴”)后,为慎重起见,要开挖探井验土,这个探井相当于现在地质调查常用的探槽。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深浅度数,随地酌定,见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咸备,或红黄滋润,便认为是得到地气,这是风水中的“辨土法”。考虑到土壤结构对建筑的承载力,古人还总结出了称土法,据《相宅经纂》描述:“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吉,三、四两凶地。或用斗量土,土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以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以此来推断土壤的密实性和地基承载力。古人的土壤称重法虽然不那么科学,但在当时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吉凶观念的本质内涵是指承载力大小和透气渗水性好坏,那么,是完全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

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空间的观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居住环境为空间与时间的组合,空间为营造方位的吉凶,为环境(龙穴砂水)的配合、龙、穴、砂、水的应用,以及气候与地形地貌的因素,所形成的开门放水的法则。水对于空间布局的重要性为:以去水推龙脉的方位,依来去水方位推立向的吉凶。

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与时俱进,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产生差异化,建筑材料的进步,及营造技术的提高,致使古人留下来的问题今人未必是问题;反之,古人不重视的问题今人未必不重视。然而,了解和认识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空间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