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12281200000045

第45章 附录三记忆障碍(2)

患者话语中上下旬间常有音韵的联系,或有意义上的联系,又称为音连、意连现象。尽管患者言语中有些不切题之处,但最终仍能回到原来构思的主题上。

严重思维奔逸时,患者由于联想太快,不能将全部思想表达出来,以致语不成句,被认为思维破裂或思维散漫。

5.思维插入

又名插人性思维。患者感到在自己的脑子内出现了不同于自己的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其特点是思维插入症状的基本特点为思维的自我属性障碍,即肯定地觉察到不是“自己”的思维。

症状的出现,不能由意志控制,有人将之称为“强制性思维”。

插入的思维内容常常是怪诞的,并常和患者自己的想法相悻。

这是一种自我体验,在客观上可无特殊表现,或者表现为对联想过程干扰所致的言语交流障碍,如言语中断或义不对题。有时患者诉述因而无法正常地工作或活动。

对思维插入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因该体验如此“异常”,常为之焦虑和苦恼,有些患者对之惊恐不安,但也有患者漠然处之,只有在医生询问时才诉述症状的存在。

患者常将此症状归咎于“外力”,产生继发性妄想。

思维插入的症状与强迫性思维不同。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强迫性思维是自己在“想”,并无思维自主性障碍。

6.思维迟缓

亦称思维抑制,是思维联想障碍中联想速度障碍的一种。思维迟缓多为病理性的,可见于各类精神疾病。

其特点是联想受到抑制,其速度减慢,思路阻塞,患者常常感到考虑问题十分困难,对于某些概念需要停留相当的时间才能反应过来,或思维活动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在某一概念上反复纠缠不清,这又称思维粘滞。

随着联想过程粘滞,患者苦思冥想许久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故说话吞吞吐吐,难以出口,语量减少。言语缓慢,语音甚低。

7.思维贫乏

是思维联想障碍中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联想数量减少,思维内容贫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

其特点是思维联想的数量较平时或以往明显减少,概念短缺,常在思维联想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以至发展到思维内容空洞贫乏。

随着思维内容空洞贫乏,词汇量也会减少,言语显得单调,常以“是”或者“不是”口答问题。与之交谈时,茫然不知所措,常默不作声,陈述问题时过于简单。

8.思维抽取

又称思维被夺,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维突然遭到外力的影响而被夺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其特点是思维抽取的症状属思维的自我属性障碍,即思维不受自己控制,而受外力控制。

患者的诉述常为“脑子突然变空”、“思想突然停顿”、“思想被什么东西取走了”。

患者认为这种情况系“外力”所致,即外来的力量或原因造成思维的突然中断。

对造成思维抽取的外力,可以是特指的,如机器、激光等,导致物理影响妄想,也可以是非特指的,笼统指为外力。

患者常伴思维阻隔症状,即在交谈中突然停顿,以后不能继续原先话题。有人认为,思维抽取是思维阻隔的主观体验,而思维阻隔为思维抽取的客观表现。但两者可以独立存在。

思维抽取的症状和思维贫乏、思维迟缓不同,因后两种症状均无思维的自我属性障碍,均无被外力抽走的体验。

患者对思维抽取症状的继发反应不一,多数患者反应平淡,但在症状初现时,部分患者可呈现焦虑甚至惊恐。

9.思维中断

为联想自主性障碍,指意识清醒时,无外界原因,思维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片刻后继之新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其特点是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谈话突然中断,默不作声,并非为了选择适当的词汇,只是思维活动短暂停顿,虽又复谈话,但往往不能继续原有话题。患者可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患者在思维过程中,突然有另一种思维插入进来,称思维被插入。有时患者主诉自己的思维被外界力量剥夺了,称为思维被夺。患者的思维无法维持下去,继续思维的过程被阻隔,称之思维被阻隔。上述三种躯体被动性体验均可导致思维中断的产生。

10.妄想

妄想是指荒谬的缺乏事实根据的,但是为患者所坚信不移的,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来解释的一种病态信念。妄想是思维障碍中最常见的,最重要的症状,是患者在精神病理的基础上判断推理得出的荒谬的结论。这种荒谬的结论尽管与客观现实不符,但为患者坚信不移,不能用说服教育或摆事实、讲道理来纠正,也不能以经验教训来动摇。这种病态的信念,与患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及通常的知识常识也不相称。

妄想是个别的心理现象,集体的信念则有时也会难以理解,但不能归于病态信念,则不能称为妄想。疾病的早期,由于患者批判力的完整性受损尚不明显,所以对妄想尚将信将疑,而到了疾病的某个阶段,则不仅坚信不移,而且妄想反映在患者的整个行为之中。有些患者妄想发展缓慢隐蔽,这种患者格外危险,他们四处控告,跟踪追击,隐蔽的妄想常会突然转为冲动行为,自伤、伤人、毁物时有发生。有些患者妄想发展较快,如躁狂症患者或麻痹性痴呆患者的夸大妄想,反应性偏执状态及更年期偏执症的罪恶妄想均属此类。有些妄想在环境改善时可暂时性得到缓解,但往往是缠绵终身,至疾病晚期,常常由于精神衰退而变得更为支离破碎。

妄想有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如下:

按发生过程分为:

原发性妄想。大脑突然产生的,找不到心理学的解释,与感知无关,与生活经历也没有明显联系,原因不明的妄想,如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妄想回忆等。

继发性妄想。事先有别的心理过程障碍,并在心理学上可找到解释,妄想常继发于幻觉、情绪变化、人格异常、智能缺损等。如幻觉性妄想,情感性妄想。

按内容的系统性分为:

系统性妄想。妄想内容有系统,结构严密,范围较小,发展较隐蔽,较接近现实。

非系统性妄想。妄想缺乏系统,结构松弛,范围广而多变,内容荒谬且漏洞百出,没什么推理,较为明显的脱离现实。

按内容分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及物理影响妄想等。

妄想包含的概念: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思维播散,妄想性回忆,虚无妄想,疑病妄想,影妄想,原发性妄想,钟情妄想,罪恶妄想。

11.赘述症

又称病理性赘述。其联想过程迂回曲折,混杂有许多不必要的枝节,虽然最终仍能回到正题上去,但重点不突出,延迟了达到意图及目的的时间。常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其特点是赘述罗嗦,临床上以抓不住重点,过多地倾诉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紧要的分支为特点,通常表明该患者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

赘述尽管包含许多不必要的内容,但并未抹杀说话的主题或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不同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最后完全离题的思维散漫。

赘述的前提是愿意与人交谈,愿意尽可能告诉别人自己所知道的,不同于缺乏动机作用、缺乏主动性的唠叨。

除上述几种思维障碍外,还有几项不易归类的思维障碍症状。

内向性思维(autisticthinking)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楚的状态下,独自沉湎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或痴言痴语,或低头不语,时而窃窃私笑,时而怒气冲天,时而又表情漠然,整个精神活动与外界现实环境彻底隔绝。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仅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伴有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症状。

独语症(alonespeaking)是指患者自言自语,内容多无法听清。各类精神疾病均可引起此症状。在儿童期此症状属正常现象。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躁郁症、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失语症(anhasia)是指言语功能部分丧失,由局部性脑损害引起。包括:

(1)Broca失语症:说话少或讲得很慢,且费力,发音不清,表现为电报式言语,冠词、连词、助动词及语调变化缺乏,不讲语法,但理解能力较好。失语症常见于出血、缺血、梗塞、外伤等致额叶皮层下部(即Broca区)损伤患者。临床上易与思维不连贯混淆,本症病人意识清晰,虽语法不完整仍可达意,思维不连贯则是在意识障碍的基础上产生的词的堆沏,不表达任何意义。

(2)wemicke失语症:说话很快、不费力。语法基本无误,但言语内容空虚,用词不准确,常伴有严重的理解能力缺陷。常见于大脑左半球病变患者。

缄默症(mutism)是指患者没有任何言语,任人询问始终一言不发,部分患者可用书写、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意思。本症患者没有失语,发音器官正常,只是精神运动性抑制或言语运动区皮层的功能抑制。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器质性木僵状态及癔症。

情感障碍

一、情感障碍的定义及特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情感活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能够降低或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动物实验表明边缘系统含有最高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对情感活动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情感障碍的基础是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过程的紊乱,情感的改变与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是由于其大脑皮质出现弥散性抑制,而引起情感调节方面障碍的结果;情感淡漠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衰退的结果,或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的抑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癔症患者的情感脆弱、强制性哭笑及易激惹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破坏或减弱相关。躁郁症中的抑郁发作可能是缺乏中枢儿茶酚胺,主要是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及活性减低所致;躁狂发作可能为儿茶酚胺过多,受体部位的去甲上肾腺素活性增强所致。

二、情感障碍的分类

情感障碍通常分三大类:病理优势情感;情感诱发障碍;情感退化。

1.病理优势情感

病理优势情感是指在病态的精神活动中居于显著优势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相关,与病人的内心体验有一定联系。

(1)病因

情感高涨:常见于情感性障碍中的躁狂症;若情感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并带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即销魂状态,可见于癫痛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情绪低落或抑郁: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更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焦虑、惊恐发作:可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广场恐怖症、病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恐怖:以恐怖性神经症为突出,也可见精神分裂症的早期。

(2)特征

情感高涨:指病人的情感活动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高,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显得忙碌、精力充沛,谈话时手舞足蹈,笑逐颜开,表情生动,联想丰富、话多、夸大、声调高昂,兴趣广泛,对什么都感到乐观,好像从无什么忧愁和烦恼。但病人此时易激惹,稍不如意即勃然大怒,或遇伤心事马上哭泣流泪,可在瞬间恢复如初。它往往与思维奔逸与活动增多同时出现,构成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极乐状态下自觉良好,若逢大喜,并无思维奔逸或动作增多,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情感高涨包括以下三种症状:

躁高涨。以持续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有思维奔逸、自负夸大、动作增多、行为轻率、注意力涣散、性欲亢进等症状。其情感高涨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性,与内心体验协调一致。此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正常。

癫痛性精神病。此类患者可有情感高涨症状,情绪增高所表现的愉快感达到极乐消魂状态,自觉良好逢大喜,但内心体验与不符合周围环境,言语虽然增多,但不连贯,无感染力,有轻度意识障碍。既往患者长期有反复发作的癫痫病史。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时或使用之后,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异常情绪,从恐惧到销魂状态。同时还常伴有丰富生动鲜明的幻觉,以及躯体和精神依赖症状。

欣快:通常指在脑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快乐心情,患者自觉良好、幸福、面部呆傻、愚蠢、幼稚,无丰富的内心体验,显得单调刻板,引不起正常人的共鸣。

情感低落或抑郁:指负性情绪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高。它与情感高涨相反,患者心境抑郁、悲观厌世、整日杞人忧天、了无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有度日如年之感,常自责、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情绪低落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下降,反应迟钝。这种心情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其病症有以下两种: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器质性脑病中,如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等,欣快是情感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良好、幸福,有浅薄的诙谐、戏谑行为,因为记忆智能受损,给人以愚蠢幼稚的感觉和呆傻,其精神症状往往具有可逆性,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不明显,精神症状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情做作,情绪欣快,动作幼稚,兴奋冲动,片断的幻觉和妄想。此类患者病程长,预后较差。

焦虑、惊恐发作: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过分严重的估计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忧心忡忡,以致搓手顿足、唉声叹气,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安。也可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发冷及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

其病状有以下几种:

双相情感性障碍抑郁相。以持续的情感低落、思维迟钝、活动减少及意志减退为本病主要特征。表现了无兴趣、愁眉苦脸、悲观厌世、自觉生不如死、精力减退,常自责自罪、消极自杀等,具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患者对病态毫无自知力,症状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好转。

更年期抑郁症。起病缓慢,先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全身不适、早醒、内分泌衰退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但思维和运动抑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自罪、疑病、虚无妄想及严重的消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