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成功方法全集
12281200000008

第8章 付诸实际行动(4)

罗斯福在美国政治圈内很快就赢得了他的前辈们的器重,威尔逊入主白宫后,任命他担任海军部助理部长。正当罗斯福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厄运却接连向他袭来。1920年他和詹姆斯·考克斯搭档代表民主党竞选副总统和总统惨遭失败,之后他暂时退出政坛,回家休养。但不幸又一次降到他身上:在芬迪湾的一次游泳后,双腿突然麻痹。罗斯福经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一个有着光辉前程的硬汉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卧床不起、什么事都需要别人照顾的残疾人这是多么痛苦的事。起初他几乎绝望了,认为上帝把他抛弃了。但是奋力向上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并没有使他放弃希望。治病期间他仍然不停地看书,不停地思考问题,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这需要多么非儿的勇气和毅力。但对罗斯福而言,这也是天降大任之前对他意志的一次重大考验。事实也如此,经过疾病的折磨,罗斯福变得比过去更加坚毅老练了。小儿麻痹症使他从一个轻浮的年轻贵族变为一个同情并能理解下层的人道主义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最终入主白宫。

总起来说,罗斯福是精于政治策略的,他在用权术与计谋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方面可谓技艺高超。所以马基雅弗里关于狮子与狐狸的比喻用在罗斯福身上颇为贴切。除此之外,罗斯福还以有胆有识著称。他在首次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无所畏惧”的战斗门号:“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有魄力、有远见,把美国引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罗斯福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集权术、胆识和实用主义于一身,他与丘吉尔、斯大林并称“二次大战二巨头”,与华盛顿、林肯齐名,一同流传青史是当之无愧的。

信心是成功的秘诀

比尔·盖茨指出:志向,就是一个人终生追求的目标与希望。志向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为人们指引着成功的目标和途径。一个人所确立的志向,反映着他将要成就的事业和决心,体现着他的希望和需要?志向乃生命之树,在人生与成功的过程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并能把立志者的热情转化为成功的行动。做人也罢,经商也罢,志存高远,执着追求,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成功者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起人生的远大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志向和毅力去艰苦奋斗,才会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比尔·盖茨告诫青年,人生在世,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要相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够做成一项事业。也就是说,人生一定要有信念。比尔·盖茨的成功经历告诉人们,信念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有无坚不摧的信念。

信念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念”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念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研究表明,在取得成功的诸种要素之中,信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人都想成功。每一个人都想获得一些美好的事物。没有人喜欢巴结别人,没有人喜欢过平庸的生活,也没有人喜欢自已被迫进入某种状况。

最实用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并不多,结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把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希望”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希望”来实现你的目标。

但是,比尔·盖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你相信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

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具备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信心是成功的秘诀。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比尔·盖茨必定没有毅然的决心与信心,当然成功也就与他无缘。

当然,信心毕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若离开了自己所具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大凡想有所作为的人,都须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开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

比尔·盖茨告诫青年:任何事情,你只要有决心去做,并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凡事分轻重缓急

提高执行力的精髓在于:明确目标,分清轻重缓急,设定目标优先顺序。

确定目标,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定日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和各类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特别是建立在对一系列问题得以确认并提出构想的基础上。这是确立目标的基础,前期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分析调研工作。

就企业运行而言,目标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扃上有指标”,这里的“指标“就是目标。作为一名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都会对企业的总体目标作出贡献。这就是目标的系统性。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所以目标必须分解,以求更具体、操作性强。企业目标明确了,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走到哪儿算哪儿;企业目标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更发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完成。

执行力强的领导会将焦点集中于少数几项应优先执行的重点,让大家都能清楚掌握。领导在执行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工作,突出重点工作,做到一个时期有一个重点,一个阶段有一个目标,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解决,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

执行力差的管理者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分不清工作的主次轻重。常常是拣了西瓜丢芝麻,小事干得又多又好,却成效个夫,因为那毕竟是小事啊。而真正重要的大事却常常被他们忽视,因为小事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仔在这样的问题。

现代办公室的典型场景是:每天被繁杂的事务弄得焦头烂额、头晕目眩,如堆满桌子的文件,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不断来访的客人,顾客的投诉抱怨……而一个能高效执行的人上却能够从容地应对这一切。他们懂得如何把重要紧急的事放在第一位,控制自己不会变成一个工作狂。他们懂得如何授权给别人,如何减少干扰,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自己精力充沛的时间。他们有效地主持会议,训练自己快速而有效地阅渎……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何分清轻重缓急,如何安排好执行的顺序。

下面这个故事非常好地说明了安排执行顺序的重要性。

吴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匕最后一次课。令学生们不解的是,讲桌上放着一个大铁桶,旁边还有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我能教给你们的都教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了下来?教授问:“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是。”学生们回答。“真的吗?”教授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冕,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教授又问。“还……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变得谨慎了。“没错!”教授一边说,一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表面。教授慢慢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现在铁桶装满了吗?”“还……没有。”学生们虽然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没底。“没错!”教授看起来很兴奋。这一次,他从桌子底下拿出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铁桶里倒。

水罐里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有点道理。但你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教授顿了顿,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铁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因为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铁桶里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问来装剩下的东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

在《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的七大习惯》一书中,作者以“重要、不重要”为横向坐标,以“紧迫、不紧迫”为纵向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用来量度员工面对的各种事务:

在低绩效或失败的员工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把“重要的事书”与“紧迫的事”混为一谈,把战略与战术。“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混为一谈。这使人想起彼得·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在分清楚“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之后,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PuttheFirstonFirst)就是最重要的了。这个坐标系分别由四个象限组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且紧迫、不重要且不紧迫、重要而不紧迫。最好的员工总是把目光聚集在第一象限(重要而紧迫),最差的员工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紧迫的事(第三象限)。总是做重要且紧迫的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剩余时间。做完“正事”之后,他们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且紧迫”甚至“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不论在办公室之内还是之外),就像装石块的铁桶里有意想不到的剩余空间来装碎石、沙子和水。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那些在工作中执行效率低下的员工,他们把自己90%的时间花在了第一象限,以应付那些看来永无穷尽的紧急事,又几乎把剩下的10%的时间用在了第四象限。他们的行为与那些高效能人上恰恰相反,这样的人基本上过着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工作是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的,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做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越不重要,它们越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应该养成“依据事物的重要程度来行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大家应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而不管它们紧急与否。每一项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也是如此。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日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诸如不停的电话、需要马上完成的报表)无限期地延迟了。所以,提高执行力的法宝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这也是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

决定什么重要并确保自己集中精力做好这些事情的能力,是提高执行力的基本条件。倘若你非常容易就把自己80%的时间花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那么你就一定要重新评估一下自己想要在这些事情上花多少时间。为了能让你的时间利用率得到最大优化,你一定要抛开80%的那些只能给你带来20%成果的活动。你也许不能抛开全部的这些活动,但你能抛开其中的很多活动。如果你能至少消除自己一半的低价值活动,那么你就会有充裕的时间去执行最重要的任务。

量力而行,不做无谓冒险

能力是你干成功一件事情的必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就成了无谓的冒险。

有一个小品,讲的是一个职员在单位因为职位低而被人看不起,后来他发现尢论职位多高的人在买火车票的问题上都很困难,所以大家认为能在别人买不到车票的情况下搞到票的人很有本事。这个职员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为了表明自己有能力,他硬是对别人说在火车票售完后依然能搞到票,结果有很多同事请他帮忙,他是有求必应,答应了别人,而自己确实没有熟人,只好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有时他不得不自己贴钱买高价票,更别说抱着被子上火车站一待就是一夜的痛苦了。这就是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轻易地答应帮忙造成的后果。票买来了,大家认为你真了不起;买不来那人就会认为,你既然能给别人买来了,为什么不给我买,是看不起我吧!于是反而失去了信誉。这说明,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能力,还是不要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揽,因为有谚语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金刚钻”是“瓷器活”必需的工具,无此工具,就意味着无法完成工作。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你自己的声誉,别人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

美国有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才35岁。才华横溢,收入丰厚,他是在拿到会计学硕士学位后干到了现在的职位。但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忧心忡忡,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那儿,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9岁和17岁时,有过两次成功的经历,一次是推销杂志,发展到有好几个小伙伴帮着他一起干;另一次是和别人组织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他干业务,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上学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