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说大象不会思考
12285700000018

第18章 高科技创新(2)

高新技术竞争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波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文学艺术等领域,派生出一系列的间谍战、经济战、人才战、政治战和宣传战。这是一场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刻的竞争。对发达国家来说,竞争意味着能否在21世纪继续独领风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关系到球籍问题。目前,竞争气氛更紧张,卷入竞争的国家和地区愈来愈多,投入的资源有增无减,竞争方式多元化,也更复杂。

(4)应用周期短,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应用周期缩短。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技术从发明到应用周期为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0年,1945─1964年则缩短为9年。高新技术开发改变了过去的小型、零散和脱节状况,往往采取应用研究、研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试制一条龙的管理模式,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会战,从而缩短了研究过程。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集中了15万人,投入20亿美元,动用全国1/3的电力,只用了3年就制造出首批原子弹。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升级换代快。以计算机为例:1951年,莫希利和埃克特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I交付使用。这是惟一用汞延迟线为主存储器的商用计算机,主存容量为1000字,存取时间500微秒;1959年,菲尔克公司研制成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该机的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容量从几千字提高到十万字,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第2代;1964年,IBM公司研制成功360系列计算机,该机运算速度和内存容量分别达到每秒千万次和几百K字,同时,价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通用性提高,IBM360系列机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第3代;一般认为,第4代计算机的标志是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存储器。70─80年代是第4代计算机的大发展时期。目前,第5代计算机正在研制中。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同,计算机每进入新一代,都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原理、技术构思、制造工艺、元件、性能等的重大变化,是一场新的计算机技术革命。20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就从第1代发展到第4代,这种发展速度是传统技术所难以比拟的。

三是高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奇特、诱人的使用价值,自然地,就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市场需要,培育着一代新型消费者。在利润的驱动下,经营公司尽量扩大生产规模,社会各界(如银行、新闻媒介等)又鼎力相助,这样,高新技术产品迅速产业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5)高风险,高效益

大量事例表明,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高新技术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在硅谷,许多成功的公司都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模式,即首先开发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并小批量试投市场,如果市场反应热烈,公司就投资扩大生产。

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而许多发达国家在传统工业发展停滞的情况下,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来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国民收入。以美国为例:1977─1984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增长14%,高于同期整个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2、9%)。高新技术产业在美国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也由1977年的6、1%上升到12、9%.美国工业生产在此期间能有所发展,主要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快速增长的部门。

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高效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一般来说,高新技术的高风险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研究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回收、见效益的波动性。两个层次的风险紧密联系,后者以前者为转移,前者以后者的充分展开为再生条件。

高新技术开发涉及诸多因素,如技术原理、技术设计、技术构思、材料性能、研究经费、市场前景、研究者自身素质、竞争态势等。这些因素中,缺乏某一因素的配合,或配合不理想,就可能导致开发失败。高新技术的高风险使开发效益难以保证,直接影响到开发者的勇气和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加剧了开发风险,形成一种风险产生风险的循环机制。

高风险意味着高新技术开发失败的可能性往往要大于成功的可能性。对个人或具体公司而言,高风险可能毁掉一切。但对群体而言,总有少数个体(约20%)能闯过高风险这一关生存下来,并获得巨大成功。少数个体的高效益足以抵消多数个体失败的经济损失。因此,从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高新技术开发是有利可图的。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实践中,找到许多生动的事例。

二、企业高科技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高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尤如机车的发动机。想成功的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上煞费苦心。高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今日企业家挑战新世纪的首选经营方略。

1、技术创新的要素与形式

企业技术创新的四要素是: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和创新者。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创新者一般指企业家。但很多情况下创新者除了企业家外,还可以是科研单位负责人、政府计划管理人员等。这些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进步信息,捕捉创新机会,通过把市场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在合适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包括合理的价格、公平的竞争、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等),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包括资金、科技人员)和内部的组织功能(研究开发、试生产、设计和生产、营销),从而发展成技术创新。这四要素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其中创新者是最主要的。

创新者一般是企业家,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创新者。一家高技术公司的创业者是创新者,但另一家简单模仿其产品的企业经理未必就是。一家普通饭店的经理一般不是创新者,但创建汉堡包连锁餐馆的麦克唐纳绝对是个创新者。麦克唐纳的汉堡包至今销量已超出100亿个。这就是创新,这就是被称为创新者的企业家。

创新的其他三要素是在创新者的应用和安排下,才形成创新的。当然这三个要素中任一个有缺陷,创新活动也是难以完成的。

技术应用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形式的多种多样。但产品、工艺、服务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较为普遍,其中尤以产品和工艺形式的创新最为重要。

(1)产品创新

指新设想、新发明转变成的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有显著改进的产品。全新的产品创新叫重要的产品创新,它一般涉及全新的技术,也可以组合已有的技术取得新的应用。例如,第一批微处理机和录像机是全新的技术,属于重要的产品创新。第一批便携式单放机,组合了已有的磁带和微型耳机技术,是另一类型的重要产品创新。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领先产品,国家的竞争能力也主要反映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因此,各个国家都把推动产品创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重要的产品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较大,渐进的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大有小,但由于渐进的产品创新数目较多,其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2)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包括设备、生产组织方面的变化。它们可以用来生产现行生产方法无法生产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也可以用于增加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但购买现成的机器和设备,不是工艺创新。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及提高原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经济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但由于它对产品创新而言,往往处于支持和服务的地位,因此常常被忽视而成为无名英雄。

(3)服务创新

早先确定的五种创新形式中,并没有服务形式的创新。它是近些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服务业中广泛和成功应用的结果。服务创新指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它或者包括应用最新技术推出的新的服务,如近些年来正在发展的电子银行,电子邮政等;或者包括改变组织结构而推出的新的服务,如邮政快递、快餐店、连锁店等。后一类服务创新常常与组织创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4)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一种新的设想变成了一种新的或有显著改进的组织形式,它或者是用来生产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者是为了提高现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组织创新常常伴随着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一道产生,因而和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美国的史密斯发明的联邦快递服务,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把现有的交通服务体系有效地利用起来,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项组织创新。组织创新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的重要变化,都可以看作组织创新。比如经济学家们讨论的制度创新,我们现在正广泛经历的体制与机构改革等,无疑都是重要的组织创新。这些组织创新虽然和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其中有些已不能完全说是技术创新的形式了。

2、技术创新的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创新这个过程中,企业出于不同的需要,依据不同的要求,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1)按部门划分的阶段

按创新活动承担部门进行划分,创新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

①R&D部门,创新设想首先进入这里,形成概念和发明;

②设计部门,在这里将发明设计成产品原型;

③工程部门,解决产品生产的工程技术问题;

④生产部门,制造出新产品;

⑤销售部门,将产品推向市场。

(2)按活动划分的阶段

最简单的是把创新过程划分成为发明、创新、扩散三个阶段。但扩散实际上已超出了创新过程的范畴。

厄特巴克把创新过程分成三个活动阶段:

①设想形成阶段;

②解决问题阶段或设想发展阶段:发明阶段;

③实现阶段,把发明推向市场。

但这种把设想形成和发明作为两个独立阶段,而把最复杂的实现阶段仅看作一个阶段的划分,对创新实践没有多大意义。

罗斯韦尔进一步把创新过程划分为设想形成、项目确认、解决问题、设计和开发、生产、销售6个阶段,又更具体详细了一些。

(3)按决策过程划分

库珀和莫尔把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决策单元的演化系列,即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品投入生产之间包括若干决策单元阶段。其中每个决策单元都包含下列四种活动:

△收集信息,减少不确定性;

△信息的评估;

△决策;

△确定依然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每一单元,有两类决策,一类是停止还是继续下去;一类是下一单元的内容是什么。

比利时的两位学者勒梅特和斯托尼把活动和决策结合起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感性阶段。创新在此时只是一个设想。

②概念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设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商业和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论证,同时,创新的技术、商业和组织方面都已确定。一个正式的项目建议报告将陈述新设想的可行性依据、实现方法等,并提交给公司领导。

③开发阶段。此时,纸上的原型成为试验的原型。最后面临的决策是:是否要进行投资,以便大规模地生产新产品。

④生产运营阶段。前几阶段的工作都是在不打断企业原有的生产程序下进行的。现在,企业要进行组织创新,使创新与企业日常活动衔接起来。

在我国,有的企业把创新过程理解为如下三个阶段:

①项目选择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实验室研究,制出样品、样机等。

②开发研究阶段。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挑选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决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如工艺、原料、环境、场所等,进行中试生产出小批量产品,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试销,并求得可靠的经济数据。这一阶段通常称为中试阶段。

③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中试成功后,要达到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购或制造设备,选定厂房,训练工人,开拓市场,一般都形成新的生产线甚至是建新的企业。

3、技术创新的模式

(1)技术创新的链式模式

就具体的技术创新项目而言,经常用链式模式来描述,这个过程可用下图来描述。

也就是说由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得到新的设想或新的思想,然后经过研究开发造出模型、样品或实验数据,为中试提供了参数,再经中试为设计生产线提供了依据,最后生产出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并经过成果推广而扩散到其他单位或行业。

这种链状模式对于以技术推动为主,创新目标比较明确,市场需求或技术变化都不快的环境是比较适合的。

(2)技术创新的复合环状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品市场机制的发育,技术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今天,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还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信息革命时代。

在技术的发展速度、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日益提高、市场需求变化无穷的情况下,上述简单链式模式的技术创新和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就不能适应创新的要求。由此形成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另一种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模式可称之为技术创新的复合环状模式。如下图所示。

这种模式要求创新者在创新的每一阶段都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科技的进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据此确定和修改工作目标,并与其他阶段相协调。与此模式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这个模式的很重要内容。如果在创新的各阶段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来完成,那么除非有强有力的集中控制(如政府对重点项目的领导),否则很难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或在时间与创新质量上具有竞争力。大多数关于创新与结构的关系的研究认为,平面型结构的大公司或半紧密型的企业集团最利于创新。集权性的大公司不利于技术创新这已被实践所证明,而平面型结构的大公司一般管理层次少,每个具有技术创新阶段性功能的机构,如研究、开发、中试、生产、销售等,运行起来都是半自治的机构。这些机构在公司统一的目标下运行,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与各阶段间的技术转移,都比较容易。否则靠技术贸易来保证创新各阶段间的技术转移,是很难做到的。至于小企业、小公司是创新活动前期的佼佼者,但很难把技术创新推进到市场成功,因为它们缺乏完成这一活动所需要的管理、销售和生产的能力和财力。

三、企业的高新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