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苗子·特长生
12310200000020

第20章 乐器特长:奏出孩子的快乐乐章(1)

--从小开发孩子的乐器特长

如果说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对孩子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大有益处的话,那么从小开发孩子的乐器特长更有助于孩子右脑的潜能开发。一个具有乐器特长的孩子,通常比其他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想象力更加丰富。父母用心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的发展更全面,协调能力更强。

特长生精彩案例沉迷音乐殿堂的女孩--徐敏嘉四川省峨眉山女孩徐敏嘉5岁那年,第一天踏进学前班的大门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与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少年宫教小提琴的一位老师到学校来选苗子,她妈妈正好站在教师的窗外向她招手,示意她接受老师的考查,就这样她懵懵懂懂地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刚开始出于好奇,她很兴奋。每天晚上在爸爸妈妈的督促和指导下,她练得特别认真和刻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多次给同学做示范。通过半年的学习,她的琴艺有了很大的长进,在同时学琴的六十多位小朋友中她是唯一通过小提琴业余三级考试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她也付出了不少艰辛。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长出了茧子,同时,她认识到了练琴不是只凭一时的冲动和喜好,而是要靠勤奋、毅力和时间来磨炼。他再也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有更多自由玩耍的时间,人们常说:“学琴的孩子无童年。”

随着琴艺和年龄的增长,老师和父母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刚开始学琴纯粹是为了娱乐,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后来由于她在音乐和小提琴方面表现出一定天赋,为了让她的琴技得到更好的提高,父母决定带她到成都找更好的老师拜师学艺,最后她有幸成为了四川音乐学院胡维民教授的一名学生。从此,她踏上了每个星期在成都与峨眉之间往返的路程。

第一次去成都上课时,虽然她平时坐车有些晕车,但没有想到那一次十分厉害,不但吐了自己一身,还吐了爸爸一身,当时爸爸非常心疼和难受,但为了她能有更好的学习机会,一切都要坚持和忍受。接下来通过多次锻炼,晕车的问题实在无法解决,最后,她只好改坐火车,由于火车时间问题,每次都要起大早,然后晚上九点钟左右才能到家。

特别是冬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天又冷,她多么希望能多睡一会儿,但在父母怜爱的催促声中,她又怎么忍心让他们失望呢!

她知道父母为了她学琴,也付出了很多很多,除了上班时间以外,他们的一切空余时间都是陪她度过的。

到了2003年“非典”期间,火车不能坐了,又不得不坐汽车,通过长期锻炼,现在的敏嘉居然不晕车了。这让她想起古人的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学琴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徐敏嘉学琴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2005年9月的一天,她在成都上完课准备赶最晚一班到峨眉的长途客车。由于下课晚了一些,赶到车站去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刮起了五六级大风,徐敏嘉和爸爸在汽车有可能经过的市内公共汽车站台上等候。由于雨大风急,站台上根本无法避风挡雨,他们被雨全淋湿了,风一吹,她冷得直发抖。

爸爸把她搂在怀里,用背对着风,她感觉到爸爸微微颤抖的身体,她问爸爸冷不冷,爸爸却说:“只要有你在我怀里,我的心里就是热的。”汽车最终走另一条路,他们没有赶上,就这样他们在风雨中坚持了半个多小时,最后,不得已只有赶到火车站,半夜一点多才到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以后的学琴过程中,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想起这件事,小敏嘉就想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了。

从她学琴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了。琴,从小琴逐渐换成了大琴,一直伴随着她,是她学习的见证。一分付出就会换来一分收获,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在这漫长的学习路程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期间,她也有过退缩的念头。学琴真是太苦了,刚开始学琴时,一天到晚都是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姿势练习,曲不成曲,调不成调,很枯燥无味。后来练到一定程度时,有一阶段的进步特别缓慢、不明显,父母很着急,甚至劝她不要练琴了。

她也产生过一些动摇,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是学习小提琴的那块料,甚至有些厌学了,但一想到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以及对小提琴的深厚感情,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她不光体会到了学琴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了学琴带给她的喜悦和自豪。2002年她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少儿小提琴大赛,共有12个省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29位选手参加,她是惟一获得演奏奖和中国作品两个一等奖的选手。

2004年,她参加了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获得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虽然跟自己平时的努力分不开,但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导和父母的辛勤付出。它只能作为过去以及今后学琴的开始。她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1.乐器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

才华横溢、想人之不能想,想人之不敢想的爱因斯坦,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大脑皮层比其他人厚、脑容量比其他人大。因为他的大脑皮层与常人不同,因此他才可以利用这些大脑结构去进行高度的视觉思考逻辑,构思出“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脑容量为什么比他人大?这与他酷爱乐器有关。

说起爱因斯坦与乐器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记起一幅著名的漫画:

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音乐让爱因斯坦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爱因斯坦对乐器的爱好来自他的母亲。母亲波琳科克在爱因斯坦很小时就对其进行了启蒙教育,每当母亲坐在钢琴前弹奏悦耳的曲子时,小爱因斯坦总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得入迷,母亲也感到了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

在爱因斯坦6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拉小提琴。随着时光的流逝,爱因斯坦对小提琴渐渐入迷,后来,小提琴成为他一生的至爱。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在练小提琴时也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要让初学者一连几个小时反复、机械地进行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但是,在13岁之后,他就懂得了和声与曲式的数学结构,体会到了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共鸣,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在爱因斯坦身上,科学和艺术得到了统一和互补。不管旅行到哪里,爱因斯坦的身边总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

在思考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一旦爱因斯坦的思维陷入了低谷,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开始响起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曾经有人说,爱因斯坦能够取得极高的成就,与他学习小提琴有很大的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演奏乐器是一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它无处不在的张力能够使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发挥到极致。正是拉小提琴让爱因斯坦在数学的王国里能够自由、有创意地想象,正是拉小提琴让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深奥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思路。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专家认为:演奏乐器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戈登肖教授将78名3至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则不接受训练。九个月后,戈登肖教授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结果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得分平均提高35%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

这种结果的产生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脑负责完成语言、阅读、书写、计算等工作,被称为“语言脑”;右脑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因此,作为“语言脑”的左脑的利用率特别高,而作为“音乐脑”的右脑的利用率则特别低,这样,人的左右脑的功能往往是失调的。

实际上,作为“音乐脑”的右脑能够使人产生创造力、想象力及灵感,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设法开发和利用右脑,那将会大大提高人的智能。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

“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音乐脑”的开发在幼儿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脑”的思维模式不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儿期如能让孩子经常学习演奏乐器,就可以大大地开发“音乐脑”,提高孩子的智能,这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演奏乐器不但是一种消遣活动,而且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实验表明,从儿童3岁开始就让他们多听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成绩。即便是每天只弹10分钟的钢琴,儿童的智力测试成绩也会有大幅度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