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358400000034

第34章 早期教育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聪明(18)

(3)鼓励不仅仅是在孩子获得成果时或做好事时,在遇到困难或没有成果地完成任务时更需要鼓励。很多情况下,孩子做的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勇气,有没有信心做下去。此时的鼓励犹如雪中送炭,他们会在父母的关爱下做好他们原来做不好的事情,原来做好的事情会做得更好。

(4)当孩子做错事在经过提醒纠正错误之后,要及时给予足够的肯定,使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行为有信心,并有足够的兴趣去巩固已有的成果,使之成为习惯。

(5)鼓励的方式

①社会奖励:微笑、拥抱、鼓掌、表扬、小红花。

②活动奖励:去公园、陪孩子一起游戏、请小朋友到家玩。

③物质奖励:喜欢的玩具、喜欢吃的水果或其他东西。

鼓励要更注重孩子经后天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其天资“聪明”、“漂亮”。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它刺伤宝宝稚嫩的心灵。有些父母在面对同事甚至陌生人,都会谨慎地选择说话的方式,可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常常口不择言。他们总是把责任归咎于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从不反思自己。父母们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陪伴他们一同成长。下面的忠告送给各位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让我们的宝宝在父母发自肺腑的赞美声中,在委婉智慧的忠告声中,在温柔体贴的理解和充满力量的鼓励中茁壮成长。愿宝宝的心中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

10.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中,父母能尊重和接纳孩子,鼓励和赞美孩子的优良表现,这样的环境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其创意而使其变得更聪明。

那么怎样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呢?

(1)父母相亲相爱,生活在爱的氛围中。这种真实的情感会像涓涓的泉水流入宝宝的心田,你无需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情,就能使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并发展这种情感。

(2)言传身教,使自己时时处处成为宝宝好的榜样。

(3)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父母不应该因宝宝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成员人格的平等,使孩子乐于把家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易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4)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相互欣赏对方的优点,容忍对方的缺陷,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赏识。一个甜蜜的家庭,父母与宝宝间应该有最好的沟通,而且彼此体谅与尊重。

(5)父母间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教育宝宝,而不是互相推诿。

11.用美好的感觉培养宝宝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对宝宝来说是非常重要。积极的心态就像心灵的营养,使宝宝不怕困难,永保旺盛斗志。而消极的心态则是心灵的垃圾,使孩子沮丧,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和扼杀宝宝的潜能。

积极的心态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到的,不论孩子的气质与智力怎样,你都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积极的人。

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方法:

(1)用美好的感觉、蓬勃向上的精神去感染孩子。孩子很容易受家长的影响,如果他感受到了父母积极向上的朝气,就会慢慢获得一种美好的人生感觉,信心倍增,人生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孩子一旦形成了积极的心态,还会用这种心态去感染他人。

(2)在家里为宝宝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3)寻找孩子身上最好的东西。任何孩子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是你眼睛盯住什么。如果父母尽力寻找孩子身上最好的东西,这会使宝宝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而促使他健康成长。因此,父母要努力做到最好,为宝宝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环境。

(4)对孩子的缺点要积极看待,帮助他改正,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12.多花些时间陪伴宝宝

在这个忙乱的世界中,有些父母忽略了或没有认识到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繁忙的工作往往把与孩子亲近的时间给挤掉了。他们认为该给孩子的都给了,已经满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过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而已。这种情况如果是偶然的,那也无可非议,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不顾孩子和父母亲密接触的需要,长此以往,必定会从感情上疏远了孩子。

如果父母只注意宝宝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他的感情需要,这种爱是片面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对于孩子来说,就更需要亲热的情感和父母的温暖,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孩子除了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还需要从和父母的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在与宝宝共同的游戏中,有形无形之间,父母可以更了解宝宝,而宝宝对父母更容易产生信赖感。宝宝开始信赖爸爸、妈妈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成为宝宝最强有力的后盾和遮风避雨的港湾。他们会在爸爸、妈妈的视线下放心地探索世界。当亲子关系有如此这般的相互信赖后,就算父母不在身边,比方说在隔壁房间,或是将来暂时离开,宝宝单独一人相处,宝宝都可以因为有安全感,而能跟他人和谐相处,放心地去干自己的事。

相反,如果孩子不能通过从亲子情感交流中满足情感的需要,那么对他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孩子需要父母关心、陪伴的请求被拒绝以后,他会非常失望,会导致孩子烦躁、脾气多变,甚至会通过摔打玩具发泄内心的不满,成人之后很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触、不重视与孩子的交往,还会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冷漠,产生攻击性和行为失控。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宝宝特别喜欢父母与他一起做游戏、一起看图书,希望父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给他讲故事、解答他的问题,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是他最感快乐的事情。比起他自己玩玩具,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给宝宝的心理感受真的很不一样。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留些时间给最爱的宝宝吧,陪着他们一起发发呆、玩玩小球、搭搭积木,你会发现,宝宝的世界会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多姿多彩!让爸爸、妈妈与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并在快乐中与他共同进步。

13.听话的宝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的宝宝才是好孩子”,是许多父母的口头禅。为了使孩子听话,一些父母还采取强迫的手段说是:“打是亲,骂是爱。”目的就是把宝宝培养成乖乖的小绵羊。可是这些在强迫式、棍棒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怎样呢?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儿童,如果从小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行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指挥,依赖性很大,逆来顺受……这种强迫教育培养了孩子的自卑与自馁的心理,有哪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是这个样子呢?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高分加绵羊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不一定有好的发展,那些“调皮”的孩子在事业上却做得很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重新认识“听话的孩子”,还要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常常反省自己,究竟要把宝宝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设想:如果你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会不会支持他?如果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14.做个“懒”妈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位“懒”妈妈写的一篇育儿心得,或许对各位母亲有所启发。

母亲在我家小住,最后被“气”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没见过你这样的懒妈妈,你咋这样对待孩子?我看不下去!”是呀!我母亲秉承着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吃,宁多勿少;穿,越厚越好;家务活,自己再累也决不让孩子帮忙。而我和先生坚信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的教诲:“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也许用传统的眼光看,我的确不是一个勤劳的母亲。孩子一出生我就让她单独在小床上睡,没搂她睡过一晚。1岁4个月时,我就让她自己吃饭,不再喂她。2岁时,我就把她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2岁半时,我就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3岁时,我就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4岁时,我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夜里自己起床解手,早上自己叠被整床。孩子跌倒了,我从来不扶她,而是让她自己站起来。玩具散乱了,我从来不帮她收拾,而是让她自己整理好……

不过,我做“懒”妈妈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有良苦用心。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独立的生活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父母如果将孩子的一切都包办,等于剥夺了孩子认识世界、锻炼自我的机会。做个“懒”妈妈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对孩子负责。

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帮倒忙”。孩子与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次起来给她盖被;孩子自己吃饭,撒得到处都是,就得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的袜子、手绢不干净,就得全面返工,重洗一遍;孩子自己洗澡,搞得“水漫金山”,就得“大禹治水”、抢险救灾。处置这些事情,当然没有自己直接包办更为快捷方便,省心省力。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做个“懒”妈妈,因为我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懒”妈妈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

首先,要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自觉性。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依赖大人是没有出息的。

其次,要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帮大人扫地、到邻居家借东西、下楼买日用品等。抓住儿童节、生日等契机,鼓励孩子闯过难关,使独立性上一个台阶。

其三,要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其四,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切忌操之过急。家长对孩子应有坚定不移的引导和始终如一的要求,长期坚持。

读了这位“懒”妈妈的心得,你是想做一位“勤劳”的妈妈,培养一个依赖、懒惰的孩子呢?还是学习这位身懒心不懒的母亲,培养一个独立、自强的孩子呢?其实,“不管”就是最好的“管”,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15.怎样激发宝宝动脑筋

“动脑筋”是宝宝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宝宝智慧的体现。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宝宝“动脑筋”的习惯:

(1)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宝宝如果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是最有效的。同时还要善于给孩子提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容易的问题入手,不要对宝宝提出太高的要求。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和游戏之中。宝宝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所以只说教是不行的,而是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和机会,要在日常的现实活动和游戏玩耍中启发孩子动脑筋。

(4)给宝宝读一些幼儿书刊,看影视少儿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16.当托养在外的宝宝不接纳你时怎么办

或许有各种原因——工作上的、身体上的、经济上的……宝宝出生后一段时间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当宝宝1~2岁才回到你的身边。这是一件令你高兴的事,但宝宝却不接纳你,这该怎么办?

首先,你应该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事。按宝宝心理发育的过程,在他出生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孩子与他的抚养者之间建立起了依恋的关系,只有在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下,宝宝才能健康成长。为此,你应该感到欣慰。现在宝宝的环境改变了,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气质个性、养育环境及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不同,使每个孩子适应过程的长短和难易程度不同。但只要父母坚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宝宝就一定会慢慢地完全投入你的怀抱。

当孩子回家,回到母亲身旁,需要和母亲重建依恋的时候,母亲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如果你对宝宝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不要急于纠正。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在一段时间里不要去批评孩子,如果什么事非说不可,一定要委婉些,可以说:“宝宝你这样做很不错啊,不过,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2)不要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一旦遭到孩子拒绝,不但会给大人带来挫败感,还会引发宝宝的焦虑害怕,使事情更加难办。

(3)千万不要拒绝原来曾与孩子形成依恋的人(如老人、阿姨),更不能嫉妒孩子对那个人太好。否则,会让孩子在建立与周围人的关系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感觉。

(4)不要扔掉孩子随身带来的旧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等,给他买更好的。其实,这些东西对保持孩子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抚养者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

让父母用自己的爱心去培养与宝宝的亲密依恋,帮助宝宝顺利完成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