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各地年画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笔绘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现,使画面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其形象精细、饱满,线条粗犷有力,红彤彤的色彩热烈艳丽、寓意吉祥,因而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九、凤翔木版年画
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是我国知名木版年画产区。凤翔南肖里村邰氏祖案上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距今已五百多年,前后沿递了二十代。至1950年,木版年画尚有690多种,分为五大类:即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最盛时年产销达600万张。
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工染填,套金套银而成,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间畅销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深受民众喜爱。
风翔木版年画内容,首先以人物为主,以门神见长。门神中有历史名人、神话人物,如秦琼、尉迟敬德、包公、赵公明及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等。其次是《西游记》故事和花鸟虫鱼。无论人物还是花卉,造型都优美大方,生动逼真,各有情态。特别是门神中的秦琼、敬德,从体态到神情,都能给人一种既慈祥善良又杀气腾腾、颇具镇妖除邪神威的感觉。
十、平阳木版年画
山西平阳(今临汾)民间木版年画始于宋金,盛于元明,明清时期成为它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民间木版年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称“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义勇武安王位》两图出自平阳,为我国最早的民间张贴画的珍品,郑振铎先生称其为世界版画精髓。
其色彩艳丽明快,造型夸张生动,风格粗狂豪放,刚健凝练,形式有中堂、条屏、窗画、门画、灶画、春联等多种。其题材大多以戏曲故事、民间风俗、神话传说和人物花卉等为内容。
§§§第二节、剪纸
我国剪纸历史悠久,据考证,商代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我国剪纸流派众多,如西北的淳朴浑厚,江南的妩媚流畅,河北的绚丽多彩,广东的金碧辉煌,陕西的古拙雅趣,扬州的别致灵秀。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民间剪纸的题材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现实生活题材。剪纸作者多为农民,其作品题材大部分是取材农村的生活,如家禽家畜、田园风光、瓜果蔬菜、花鸟虫鱼等。(二)吉庆寓意题材。民间剪纸在题材上的一大特点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花公鸡,就在公鸡身上刻几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几朵梅花;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以莲谐“连”,以鱼谐“余”;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云彩,就表示是天空;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三)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人们常用剪纸表达对神话故事、戏剧故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爱与憎。如“白蛇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老鼠嫁女”等故事的情节,都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
一、河北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
蔚县剪纸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维。第四步是着色,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因此,蔚县剪纸有“三分刀工七分染”之说。
据说,最早的一位蔚县窗花的民间艺术家叫刘老布。接着下来的,是蔚县城里吕家和翟家。吕家是刻戏人的,翟家是刻花卉的。当时刻的戏人,叫做“口袋戏”——因为刀工粗糙,人物呆板,像个口袋一样。刻的花卉,叫做“五大色”——因为着色简陋,搭配不匀,只有单调的原色。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窗花大改革家——王老赏。他对当时那种比较粗糙的“口袋戏”、“五大色”窗花感到很不满足,便把吕、翟二家的窗花样子千方百计地搬过来,重新加工、修改、润色。经他再创作了的窗花戏人,造型优美,性格鲜明,场面生动,刀法凝炼。现在的大部分窗花戏人的样子,差不多都是经过王老赏那一代著名艺人加工过的。
二、陕西安塞剪纸
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的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安塞民歌《迎亲歌》中有一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看谁家女子是否聪明灵巧,总是要与剪花连在一起。
安塞剪纸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在安塞的四条川道,有着各自不同风格的剪纸,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猴吃桃),王占兰(猎手)为代表。剪纸的外形和内部装饰都比较简练、概括、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狮子),常振芳(凤鸡)为代表,剪纸的外形简练古朴,而内部装饰的比较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凤莲(鹤)、余步英(虎)为代表,在剪纸的装饰上多为抽象的纹理。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平桥川(高如兰的娃娃坐莲花),造型、内容都较为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画像的造型颇为近似。
三、山西中阳剪纸
山西省中阳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吕梁地区。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生孩子就会剪纸”。从造型上可分为三个区域: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地区三大地域。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人物、植物、动物、器物造型,反映中阳地区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如大量歌颂鱼、蛙、蛇、兔的主题纹样,即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痕迹;各种造型的娃娃组合纹样,又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与表象;一些象征吉祥的纹样,以对神物的崇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第二类主要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的活动情景,形象地反映出中阳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第三类是以剪纸纹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中阳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四、山西广灵染色剪纸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剪纸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周成王剪桐封虞的故事。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出现在山西的剪纸,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初唐时已具雏形,到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遂沿袭至今。广灵剪纸技法主要为刀刻染色,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要经过设计图样、熏、刻、剪、染多道工序;表现形式上,有阳刻、阴刻、折叠、染色、套色、洗色、单色剪纸之分;分门别类,品种繁多。题材选用广泛,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戏剧脸谱、神话传说、现代人物、自然风貌、旅游景观、劳动生活场景等。剪纸作品巧夺天工,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五、江苏扬州剪纸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
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扬州剪纸当以一代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先生为杰出代表。他的“写实、变化、概括、夸张”,“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创作经典。张永寿一生创作了数千篇作品,特别是《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艺术价值登峰造极,被人们称之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
六、浙江乐清细纹刻纸
浙江省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大德年间《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细纹刻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剪纸艺术的一个独特品种。细纹刻纸,始于元朝,盛于明末清初,是从民间盛行的龙船贴花、窗棂装饰、鞋花、肚花等剪纸花演变而来的。细纹刻纸的主要工具有刻刀和油盘。刻刀刀锋厚度仅0.35毫米,油盘则是在刻纸时垫衬在纸的下面,以便于镂空和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以“刻”代“剪”,使作品的刀法更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线条更明快丰富,构图隽秀优美。因而称之为细纹刻纸。艺人们能在一鲁班寸的纸面上刻出40余根细纹线条,细线纹阔度有的仅有1毫米,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令人叹为观止。刻制纹样时,不用任何画稿,仅依凭竹刀划了经纬格子线,民间艺人们在小方框内随心所欲地刻剪出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
七、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主要有佛山剪纸、潮阳剪纸和潮州剪纸。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潮阳剪纸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等。
八、云南潞西傣族剪纸
云南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九、山东剪纸
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地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剪纸,山东各地名称不一,分别称为窗花、窗染花、花儿等,其制作过程称为铰花、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