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361000000005

第5章 绘画(4)

这个北京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曾震惊天下,对于其制作工艺,内画壶诞生200年以来,同时代掌握此工艺的画家从没超过百人,如今北京仍坚持创作的已不足10人,且传人寥寥。

冀鲁粤三大派皆京派后裔。目前冀派内画在王习三的带领下发展最好,办了学校,开了博物馆,学徒较多,价位也低,在旅游市场所占份额较大,但作品良莠不齐。

在京、鲁、冀、粤四个流派中,对内画鼻烟壶创作影响最大的,便是冀派内画鼻烟壶了。冀派内画鼻烟壶的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出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另外,在临摹中国古代名画方画,冀派内画匠师们也颇见功底。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

新一代冀派内画传人刘艺子发起并倡导了“新内画艺术”,为传统内画的形式与内容注入一股新风。新内画艺术的主旨是“强调内画艺术化,旗帜鲜明反叛内画民间工匠传统,以现代人的艺术语言诠释新内画,潜心研艺,不断求变。以自由的创造精神打破内画抄袭摹仿和庸俗化的现状。”(艺子语)。提倡个性化语言和书写性灵,更强调艺术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内画艺术也需要具有“时代精神”。

山东地区及其周围有玻璃和水晶产地,是制作内画鼻烟壶最常用的原材料,虽然山东博山的玻璃鼻烟壶曾经很有名望,但山东的内画鼻烟壶出现的却比较晚。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清代光绪年间,博山人王凤浩在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名家周乐元那里获得了画鼻烟壶工具,回博山开始了内画摸索。所以,王凤浩可谓是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始人。山东有着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豪放粗犷的山左风情、黄河之滨的乡土气息和淳美质朴的审美观念,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鲁派内画鼻烟壶的创作。鲁派内画鼻烟壶常选用的题材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粤派内画鼻烟壶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著称于世,也是一个年轻的派系。粤派在广东汕头。代表人物为吴松龄。

虽然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四个主要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容的。内画大师们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所以,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这一点,也正是内画鼻烟壶得以在中国古代鼻烟壶发展史上异军突起,并释放着辉煌光芒的重要因素。

§§§第五节、藏族唐卡

在藏族民间美术的殿堂里,唐卡是最值得大书的一笔。它与壁画一起作为是藏族绘画艺术的典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唐卡是藏语音译,意为布画,主要反映的是宗教的内容,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包罗万象,以画言史,以画叙事,几乎是藏族人民的史诗和百科全书。

唐卡的创作人员绝大多数为宗教人士,在西藏历史上,唐卡绘画艺术家以各寺院的比丘(喇嘛)为主,宗教僧侣画师,也大都不愿将绘画技艺传授给在家俗人。唐卡的使用功能主要是服务于宗教生活的。寺院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多数的唐卡,特别是一些名品佳作,主要聚积在寺院,主要的功能是悬挂后供信徒顶礼膜拜,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需要。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佛龛,而作为一种美术装饰作品的作用,并不主要和明显。

唐卡分类方法较多,按大小和张挂方式,可以分画片唐卡和卷轴唐卡;按色泽可分为彩(色)唐、金(色)唐、黑(色)唐、红(色)唐、淡(色)唐、浅(色)唐六种;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绘画唐卡、堆绣唐卡、刺绣唐卡、印刷唐卡、织锦唐卡和缂丝唐卡六类。唐卡画芯一般都用彩缎装裱,画面上多用大小相同的丝帛覆盖,丝帛上端连于天杆,悬挂唐卡时将其掀起。丝帛盖面在卷起唐卡时,能有效保护画芯不被磨损。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藏族传统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三个较大的流派:一是由门拉邓珠嘉措创立的“门唐”画派;二是由钦则钦莫创立的“钦则钦莫”画派;三是由南卡扎西创立的“噶玛嘎孜”画派。

一、卫藏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他曾经拜萨迦一带的画师多巴扎西为师,苦心钻研,在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他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理论专著《造像画度如意宝》,并创立了勉唐画派。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

二、甘孜噶玛嘎孜画派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东连阿坝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西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相望;北邻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边疆的纽带和藏区与内地经济文化频繁交往的地区。

“噶玛嘎孜”画派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走向繁荣。盛行于整个康区,创始人为南喀扎西,他以汉地的丝轴画为范本,用明代工笔画表现手法绘制唐卡,并采用大量中原题材入画。开创了噶玛嘎孜画派的一代新风。继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亦热衷于嘎孜画法,他从一套汉地罗汉丝绢唐卡组画中吸取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和界画楼台的技法作画,并有所创新,而在康区广为流传的新噶玛嘎孜画派则是由高僧司徒·曲吉迥乃首创。后期,噶玛嘎孜画派艺术得以西进卫藏,对整个藏区绘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山南钦泽派

钦泽画派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泽切姆。他自幼酷爱美术,他所创立的钦泽画派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而成。钦泽画派和勉唐画派的出现,给以前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尼泊尔绘画样式画上了句号。钦泽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藏传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地的绘画风格。这个画派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忿怒像,坛城的绘制精彩绝伦。

§§§第六节、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主要有木牌画、经卷图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

纳西族东巴在做仪式时,要绘画各种各样的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并对他们进膜拜与祭祀,这种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各种绘画,统称为东巴画。东巴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五个艺术品特性,即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

绘画以纳西族民间信奉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以及动物等为主。经卷图画包括东巴图画文字、封面装帧画、经书扉页和题图;木牌画绘在简制的木牌面上,用于纳西族插地祭祀活动,与两汉时期中国西北部古羌人“人面形木牌”有渊源关系。纸牌画以自制的土纸为载体,有两类:一类绘制神像,或竖于神坛祭拜,或戴在祭司头顶;另一类是绘画谱典,或用于对绘画者的规范,或用作绘画传承时的教本,种类多,自成体系;卷轴画多绘于麻布或土布上,四周用蓝布装裱,上有天杆,下设地轴,绘画内容多为纳西族信奉的神祗。卷轴画是在继承了纳西族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借鉴了藏、汉等民族的绘画技法,吸收了佛、道文化元素,特别是吸取了元、明以来藏族唐卡造像艺术的特点,兼收并蓄形成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形式。卷轴画中的神路图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煌煌巨制,全长十几米,由一百多幅分格连环画组成。直幅长卷,共描绘了360多个人物、动物形象,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技艺高超,反映了纳西族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和完善人生的伦理观念。

东巴画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东巴画中,以布卷画《神路图》最为有名。《神路图》一般长达14米多,宽二十六厘米左右。分为地狱、人类世界、自然天国、天国四个部分,画面色彩鲜明、艳丽,人物造形生动、个性鲜明,既受藏传绘画艺术影响,又具有纳西族传统风格和特色,是东巴绘画艺术中的珍品。《神路图》主要用于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中,描述了死者亡灵要经过的地狱、人间、自然界、天堂等各阶段的具体场面,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换语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东巴绘画以木片、东巴纸、麻布等为材料,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纳西族东巴绘画具有强烈的原始绘画特征,刻画形象以线条为主,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以写意为主,不太注重事物外形的结构比例。作品朴实生动,有法自然的写实,也有抽象的写意,笔法娴熟,构思奇巧,造型古朴稚拙,奇异诡谲,野趣横生。许多绘画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法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是我国乃至世界原始绘画中的精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