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怀瑾其人——学界楷模一代宗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17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青年时,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南怀谨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由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为禅宗大德盐亭老人袁焕仙弟子。二次大战起,南怀谨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离校后,即专门研究佛学。1942年-1944年期间,南怀瑾先生遍阅《大藏经》。1945年,旋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先后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西藏各教派印证,被承认为合格密宗上师。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1949年春,去台湾。1985年,南怀谨旅居美国。1988年初,先生回到香港,居住至今。
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这样称呼他!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于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这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南怀瑾的爱国情绪晚年尤甚,他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1990年,南怀瑾先生在台北面见李登辉时,当场滔滔不绝的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古道今,纵论天下,晓以“和平统一”的民族大义。当会谈结束后,李登辉颂南怀瑾先生到门口,文先生还有什么吩咐,南怀瑾先生说到:“我希望你不要做历史的罪人!”在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看来,维护祖国统一是理所当然的,这显示出了一个爱国老儒的基本理念。
2.南怀瑾先生的成长经历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
南怀瑾先生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就在家人的安排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在他十几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还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并十分热爱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他沉浸在研读学习中,乐此不疲。
到了青年时代,书本上的现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南怀瑾的求学之心。于是他毅然背起行囊,不畏艰险不辞辛苦地去深山老林、人烟罕迹之处寻找高隐之士。他的诚心打动了这些不问世事的隐者,他谦虚好学的精神,使他学到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知识。
抗战时期,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久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在四川的灌县青城山,有远近闻名的禅寺灵岩寺,它的住持传西法师更是一位高僧。战乱纷纷下许多许多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避祸,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是当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乐善好施,行脚遍天下,与虚云大法师齐名,而南怀瑾正是他的得意门生。
南怀瑾时仅二十五岁,但却深得袁老先生真传,他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敦诲,亦步亦随,深得袁老喜爱。后来,南怀瑾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嵋山的天然境地确实十分适合闭关,南怀瑾这一闭关不想就是三年。三年间,南怀瑾苦读经书,遍阅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从中受益匪浅。他闭关期间,袁焕仙居士还曾特地上山看望,不仅为僧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还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经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 南怀瑾对这段生活常会深深的怀念。“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这段话更是对曾在他闭关时诚心供养他的印华法师的真诚感谢。
从1945年开始,南怀瑾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期间,他得到了包括贡噶活佛、根桑活佛在内的多位大师的指点和首肯。而且,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专门为南怀瑾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自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怀瑾。
对在川九年的种种不易和学习成果,南怀瑾有诗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之后,南怀瑾便如同诗中所云,去了云南。
(二)逆境中不断进取
在滇时,南怀瑾讲学于云南大学,短短数月后,于1947年,他返回浙江乐清老家,即归隐于杭州天竺,并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后来他还到江西庐山天池寺清修。在1949年那个风云变化的一年,南怀瑾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最终远走台湾。
初到台湾之时,南怀瑾曾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大概是两人共同出资,朋友主要统管经营。文人经商可想而知,最后惨至血本无归。这是南怀瑾一家的生活已经举步维艰。他们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小屋子内。子女年纪尚小,生活十分清苦。南怀瑾后来自己写文章描述当时的生活情况为:“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南怀瑾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一部巨著《禅海蠢测》。
后来,南怀瑾迁居台北龙泉街的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南怀瑾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待弄幼子,可他居然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两部经典实为抱本修行,闭关悟道之人的指南针。
“着书多为稻梁谋”、“煮字疗饥”,尽管自己三餐不继,南怀瑾仍然会从自己口中省出粮食,接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家,如此大慈大悲,常常让人感动涕零。
由于几部有影响的经典著作的问世,南怀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教,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期时,为了纠正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岐见,先生挥如椽巨笔,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南怀瑾的治学严谨和对学术严肃的态度,是学术界耳目一新。一颗文化新型就这样诞生了,南怀瑾的明子和声望随之也传遍了整个台湾,甚至海外。
1969年,南怀瑾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为号,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希望能为台湾社会注入更多的中华文化,使之服务于社会、大众,并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迅速,影响力与日俱增。其间,南怀瑾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杂志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热烈反响。鉴于此,为了方便学人学习,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南怀瑾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
接着,南怀瑾创业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这时,南怀瑾的创作如日中天,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一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栽》、《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列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甚幺》、《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等。与此同时,南怀瑾又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着的《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并整理出版了历年诗词楹联等作品《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著作之多,恐怕许多人一辈子都要望尘莫及了。
(三)不辞辛苦,教化人间
除了在佛教方面著作颇丰外,南怀瑾在中国传统学说——儒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先后写出了《论语新裁》和《孟子旁通》等书。南怀瑾的讲演录《论语别栽》,长达六十七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实为独步千古的上乘佳作。这两本书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和朋友之间的馈赠佳品。而南怀瑾也被评为当时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从1976年——1988年十多年间,这一套书先后印行十八版之多,一时“洛阳纸贵”。
南怀瑾信仰佛教,平日也奉行慈举。“东西精华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南怀瑾否决。尽管如此,协会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所须经费便全靠南怀瑾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而南怀瑾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来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便拿出来送人。他淡泊名利,看清钱财的博爱胸襟实在宽大。
南怀瑾常言自己愿能“友天下士,读世间书”、“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他常豪宴款待友人,从不吝啬,而他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屉仅浅尝而已,早饭不食,酒几乎是点滴不沾。由于身兼数职,事情繁多,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忙得不亦乐乎,创作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进行了。
南怀瑾的学说和著作也引起了国外各界人士的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喜爱中国文化,纷纷登门向南怀瑾学习。南怀瑾充分发扬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倾心传授,不讲代价,不求回报,许多海外学子因此与南怀瑾结下了父子情深的情缘。一位加拿大青年在他学成归国后,任加国政府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供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士方便阅读。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对易学十分感兴趣,他专程来台师从南怀瑾研习易经,学成归国后,他执教于其国立大学,专门教授中国周易课程。还有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等,南怀瑾诲人不倦的故事实在数不胜数。
1985南先生专程赴美国华盛顿,并在此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宏扬中华学术整整三年。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南怀瑾著书立说凡几十卷,教化之人无数,百草沾恩。这样的公德大概就是七级浮屠了。
(四)心系祖国,回首照中原
“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几回好梦到家乡”。不是佳节也思亲,赴台几十年,南怀瑾从未停止过对大陆、故乡和对亲人的怀念。每逢生日南怀瑾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导,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到此日,他均有诗作。他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作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期望和平圆满之情每每溢于言表。
为此,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在他河南怀瑾的共同努力下,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的建设付诸实施,在国家铁道部的全面主持下,该铁路现已全面竣工,造利于浙西一千多万苍生。
定居香港后,南怀瑾与大陆沟通更为便利。于是他的著作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于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也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栽》、《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此数部著作出版后,旋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而南怀瑾的大名也很快为世人所知。
1991年,上海佛学书局推出南怀瑾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出版序言中这样写道:“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着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后不到一年,再次发行三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