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的智慧:大道无所不在
12397800000017

第17章 致虚守静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

夫物芸芸[3],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4],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5]。

知常容[6],容乃公[7],

公乃全[8],全乃天[9],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0]。

【注释】

[1]致虚极,守静笃:极,终极、极限。笃,坚定、深厚。河上公注:“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净,至于虚极。”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事万物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从中观察到了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作,发展、变化。复,往复,循环。

[3]芸芸:草木纷繁茂盛的样子。河上公注:“芸芸者,华叶盛。”

[4]复命曰常:复命,回归本性,最原初的状态。常,事物运动潜在的规律。

[5]不知常,妄作凶:不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任意妄为就会招来灾祸。河上公注:“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6]容:宽容大度。王弼注:“无所不包,通也。”

[7]公:公正无私。

[8]全:考虑周全。

[9]天:就是自然。

[10]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有危险。殆,危险。

【译文】

使状态达到极致的虚无,心灵保持绝对的空明宁静。

万物都在生生不息,我从中了解到它们周而复始的规律。

经历了纷繁兴盛的过程后,它们最后都尘归尘,土归土,回到了它们的本性。

回到本性就叫做“静”,这就是返回了自然的状态;

返回自然状态的法则,称之为“常”,知晓这一法则的人,就会智慧,练达。

不了解这一法则的人,往往肆意妄为,招来灾祸。

尊重自然运行法则的人,就会宽容大度,宽容大度就会公正无私,

公正无私就会考虑周全,考虑周全就会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在遵循“道”的原则。

依“道”而行就能长盛不衰,具有用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阐述】

今天,所有身边的人是匆忙的: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自己也感觉到“静”下来,“沉”下来是那么的难。现在终于可以体会到老子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在讲虚,讲静,这都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不虚——内心装的事儿太多,不静——吃着嘴里的想着锅里的,同时还看着别人嘴里的,凑着别人家锅里的。

老子在引导我们走向“正道”。所谓的“正道”,不是说我们现在走的就是邪道,而是走一条更加具有哲思意味的道路。道路,很难说对错,但境界肯定有高下之分,好比达到一个目的地就会有远近,有曲折有直接,有大路有小路一样。这是必须得确定的,可以视之为信念,否则我们就很难走出自我,奔向新世界。

这一章在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心境原本是空明的,原本是宁静的,只因私欲膨胀,情欲搅扰,外在世界的动荡,而让心灵有所蔽塞,有所不安。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必须有一个“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此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功夫是必需的,必须一步步地做,走向极致,达到顶点。

致虚,守静,绝不是让人灭绝人伦,隔绝物人,只是要做到万物不足以挠我之本心而已。舍弃人欲,复归原本的清净圆满。放下现在,回归过去的淳朴和真质。

“天道好还”,这是中国人最爱说的俗话之一。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循环式的运动,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复”,也就是“还”。最通俗的话就是,出来混终归是要还的。所谓的“复”和“还”就是往复循环的意思。人应该意识到回归本原的重要性,知道虚静是人心的根。

“观其复”,就是以虚静的本心观万物的循环反复,从中意识到天地万物变动不居的真谛。“归根”和“复命”就成为老子哲学思想极力倡导的践行方向。这个践行方向是在“动”中获得“静”的状态,在“静”的情境下孕育新的生命力。

常道,就是所谓的大道,正道,长久之道,经过反复验证的最好走的道路。常道,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常识,尽量不要去违背它。这就是老子讲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智巧嗜欲不如淳朴、清静、平常之心来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