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
善闭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7]。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8],是谓要妙。
【注释】
[1]辙迹:车轮走过的痕迹,引申为踪迹。
[2]遐谪:过失、漏洞、破绽。
[3]筹策:竹制的筹码,古代用作计算的器具。
[4]关楗:装在门内,以便反锁的木制设备,横着的是关,竖着的是楗。
[5]绳约:绳索。约,用绳子捆住物体。
[6]袭明:袭,覆盖。隐藏的聪明智慧。
[7]资:借鉴,教训。
[8]迷:糊涂,不明事理。
【译文】
善于远行的人,所到之处,无迹可寻。善于表达的人,说出的话,没有漏洞,别人无可指责。善于数字计算的人,不用借助工具,就能算的又快又准。
善于闭门自守的人,不用把门锁上,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也能使东西绑在一起不松散。
所以圣贤之人,善于救人,所以没有人被抛弃;善于救物,所以没有被扔掉,弃之不用的东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智慧藏于内。
所以善于守道的人,是不善于守道的人的老师,不善守道的人给善守道人提供经验教训,从而完善他们的认识。
不看重老师,轻视别人的经验教训,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非常糊涂,这就是奥妙所在。
【阐述】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主心骨,此章予以引申细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得道之人顺遂自然天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既不伤害人,也不受人伤害,既不被人厌弃,也不会摒弃他人。这是活在世上的一种大情怀,容纳众物而不纷扰。比如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善人”,于是就有所谓的“不善之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组关系呢?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可以成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却只能作为善人的借镜。
善人和不善之人这组关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定会呈现为不同的处理手法,有的人温柔,有的人就凶悍一些。
在日常的交往中,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尽力去做到“善言无瑕谪”。例如不要过多地谈论自己。自己说自己太多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了虚荣而自夸,二因自卑而自责。这样的话题既会让你失去对自己的准确判断,也会为听者对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你处于显赫的位置,那么注意到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你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而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只要你稍微显露出哪怕一点点的虚荣或者自卑,就会被关注你的人捕捉到,他们会把你当做愚蠢的谈资。另外,在朋友面前要尽量少谈论他人,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失谨慎。你的某句话很可能被认为是曲意奉承,或是出言不逊。这会增加使你陷于尴尬的概率。
历史上能说会说的人有很多,我们需要多揣摩多效法。有时话还真不在多,在说到点子上,把握好当事人的心思,让说话时的“气场”融合流动,通畅无碍,发挥最大的效应。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国相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告诉门客赶快准备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丞相了。”时间不长,朝廷的使臣果然前来宣召曹参入朝。
曹参最初的身份很微贱,与萧何的关系很融洽。等他们两个都官至将相,不免产生了一些隔阂。萧何素来瞧不起曹参这个人,但仍觉得曹参不失为相国之才。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来探望,趁机问道:“君百年之后,谁可以代君任丞相呢?”
萧何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而只是说:“知臣莫如主。”狡黠的萧何把皮球踢了回去,心如明镜但就是不发话,静静地等待上级拿主意。
惠帝说:“曹参何如?”萧何一听此话,马上叩头说:“皇上英明!臣死无遗憾了!”
萧何这话说得八面玲珑,恍恍惚惚好像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但让上下左右都听着舒服。曹参接替萧何当上大汉的相国后,行事无所变更,一切都遵照萧何制定的法度。萧何在将死之际化敌为友,确定好继任者,处处显示着他为人处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