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国者下流[1],天下之交[2],天下之牝[3]。
牝常以静胜牡[4],以静为下[5]。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6]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7]。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1]下流:江河的下游。王弼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2]交:交汇、汇合。
[3]牝:雌性的鸟兽。
[4]牡:雄性的鸟兽。
[5]下:谦下。
[6]兼畜:兼并占有。河上公注:“大国不可失,则兼并人国而牧畜之。”
[7]欲入事人:以自己的所得侍奉大国,指小国向大国进贡。入,收入,所得。
【译文】
越大的国家越应该像江河的下游,自居谦下的位置,汇集百川,胸襟宽广,又要像雌性动物宽柔娴静,才能使小国趋向它。
雌性的鸟兽温柔安静凝定,不争强甘居弱势,反而能战胜雄性。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逊有礼,小国就会来归附;小国自谦友好地对待大国,大国就会庇护、帮助它。
所以有时谦虚是为了使之归顺,有时谦虚是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
而大国不过就是想兼并占有小国,壮大自己;小国也不过是想尽自己的能力侍奉大国,以求能得到保护。
双方谦下就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强势的一方应该先表示谦逊。
【阐述】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地发动战争,使得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也极不稳定。这类战争是老子极力反对的。
老子主张国家之间应和平相处,推崇柔弱和谦下之道。当然,老子的这个话也是有设想的“听众”的,那就是当时可以纵横捭阖震动四方的大国。
为什么要“大者宜为下”,主张让大国谦下呢?王弼认为:“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
小国只有保全自己的能力,实力弱小本来就处在了下位,再谦下也不会使天下的人归顺。大国则不然,它们实力雄厚,很使人向往,如果还能谦下待人,就会锦上添花,使天下归顺,所以大国谦下对大国更有益。
想一想,即便在今天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人类能否实现和平,保持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大国的态度和态势。老子在此章一再论说大国应该摆出来的姿态——“下”——也就是谦下包容,不恃强凌弱,不以大欺小。
此章中的“静”,有雌柔静定之意,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与躁进不安相反。比如,在贫穷面前,你就更需要一种安静凝定的心态。
贫穷应该说是“下”,根本就不讨人喜欢,人人都想离它远远的,但有人在称赏贫穷,还为此来祝贺别人的贫穷落魄。
有贫穷之身而无贫穷之心,贫穷时不忘进德修业,就是值得祝贺的。大国大邦就像居于江河的下流,处于雌柔之位,其实,要想做个有作为的大人物,你也得有“处下”的定力。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穷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