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的智慧:大道无所不在
12397800000080

第80章 和怨善人

【原文】

和大怨[1],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2],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

天道无亲[4],常与[5]善人。

【注释】

[1]和大怨:和,调和、调解。大怨,不是一般的仇怨,慎重的仇恨。

[2]左契:契,契约,合同。古代的借贷合同由竹木制成,分成左右两半,左片就是左契,可这负债人的名字,由债权人保管;右片是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名字,由负债人保管。还债时,以两片相合为凭据。

[3]司彻:掌管收税的官。彻,周代的税收政策,种地的人要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国家。

[4]无亲:没有感情,无爱无憎。

[5]与:帮助。善人得到“天道”的帮助,不是因为它有感情,而是因为善人遵循天道,是自然的结果。

【译文】

结下深仇大怨,即使后来得到调解,也一定会留下小的嫌隙,这怎么能算是好的结果呢?

所以圣贤之人宽容大度,即便拿着借贷契约,也不去责难债务人。

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是掌管契约的官员,拿着借据,但不去追讨;无德的人就好像收税的官员,刻薄寡恩。

天道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他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而偏向与谁,但是善人却因为懂得遵循自然的法则而得到天道的帮助。

【阐述】

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怨”来自于何处?政治威权下的赋税,大多用来获利;横征暴敛,主要用来榨取民脂民膏;严刑苛政,则是为钳制而设。这些都会构怨于民。如果在政治作为上能以“德”教化百姓,给予而不索取,惠及苍生,辅助百姓,则天下人心大治。当然,一般而言,所谓的“德政”都只是存在于意念之中,还没有实现但有可能,可引导现实的弊政向理想的德政教化靠拢。

“既不欲攻之,则从而和之,欲有为于天下者,舍二术无从矣”(王夫之《老子衍》),有所作为的人对待他人外物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策略——“攻”和“和”,很少有什么中间状态。

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俗语,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小人,哪怕只是言辞上的,或者是看似无碍的小小的不舒服不至于挡了谁家的财路,也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即便你主动去调解平息“大怨”,也会留下怨恨,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雅量胸襟。所以,最好的处世方式就是尽量不要去碰那个“怨”。

按照老子的思路,如果说以德和怨、以德报怨,或者逃避都还不是妥善的解决办法,那么最好就是根本不去和他人结怨。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是老话:清静无为。不蹚那个浑水不就可以了吗?人在河边走总会有湿鞋的时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的主体性情投射到外物身上,反过来又为自己的情感增添了几分热度和浓度。这是文学手法,要的就是感人至深的效果。老子说,“天道无亲”,“天地不仁”,不过是想在告诉世人,天地宇宙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偏心偏爱偏私,它们只是经常和“善人”待在一起。这里的“善人”可不是感情充沛且能联属词句的文人墨客,也不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行善之人,而是“善于自为”之人,顺自然天道而为。

老子心目中的那个“老天爷”是不会去帮助“善人”的。“善人”之所以得到恩惠和帮助,仍在于人的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