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歌的力量
12417100000017

第17章 欢歌:流金岁月(2)

曲作者:士心(1955~1993),原名刘志,天津人,国家一级作曲。197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师宣传队演员、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创作室创作员。取笔名士心,是把志字一分为二,寓意着要为战士写歌,写战士的心声。创作出数量从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而奠定了他在音乐界的地位。代表作有:《蛾眉酒家》、《我们是黄河泰山》、《你会爱上他》、《小白杨》、《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说句心里话》、《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

《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啰喂,

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啰喂,

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

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

小白杨,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

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唻

小白杨,小白杨,

也穿绿军装,

同我一起守边防。

一起守边防。

(一)

1983年,总政歌舞团词作家梁上泉来到新疆边防部队采风。在塔斯提边防连,连队黑板报摘抄的一则战士日记引起了他的注意。日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小白杨”的故事。

原来,塔斯提边防连有个哨所,就设在山顶上,周围没有一棵树,吃水困难,条件非常艰苦。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守边防,激励官兵们的就是孙龙珍烈士的事迹。

孙龙珍,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59年她响应党的号召,新婚不久就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支援边疆建设。进疆后,被分配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化工厂当工人。1969年6月10日,在反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孙龙珍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1969年8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孙龙珍“革命烈士”称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孙龙珍牺牲后,被安葬在了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就是战士们坚守的这个哨所的山下。

1983年春,在哨所服役的锡伯族战士程福胜回家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他讲到了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讲到了哨所条件的恶劣艰苦,生活的单调寂寞,讲到了战友们思乡心切的情况。这一切,让程福胜的老母亲感佩不已。儿子离家归队那天,母亲把自家培育的二十棵白杨树苗子交到儿子手中,再三叮嘱说:“咱们锡伯族有卫国戍边的传统,你要像先辈一样,在部队好好干。一定要种活这些树苗,让白杨树陪伴你们守卫好祖国的边防。”

见到程福胜带回的树苗,战友们都很高兴。为了这二十棵小白杨尽快成长,战士们每天到五公里外的布尔干河背一次水,无论狂风暴雨还是烈日炎炎从没间断。同时,战士们为了节约用水,把省下来的水积攒起来去浇灌小白杨,每日洗脸不擦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尽管如此,小白杨还是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二十棵小白杨中唯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

官兵们悉心照料小白杨的故事,被哨所的一名战士写进了日记,其中有“小白杨陪我一起守边防”的句子。当哨所办宣传板报时,这篇日记被抄在了黑板报上。

看了这则日记,了解了小白杨的感人故事,词作家梁上泉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孙龙珍浴血卫国土、边防军痛击侵略者、小战士母亲赠树苗……这一切在脑海里幻化为一幅图像:五星红旗在哨所顶上飘扬,小白杨迎风耸立沙沙作响,小战士手握钢枪为国站岗……朴实优美的歌词像甘洌的美酒流淌:“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回到北京后,梁上泉找到总政歌舞团的作曲家士心,请他为《小白杨》谱曲。士心看到这首歌词十分兴奋,更为“小白杨”的故事所感动,很快完成了谱曲。

(二)

《小白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以其内容简短、通俗易懂而内涵丰富,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歌曲通过小白杨长成参天大树,来象征战士在军营里的成长,用小白杨傲然挺立来象征战士驻守边疆的坚强意志。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它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被誉为树中的伟丈夫。它就像是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歌曲《小白杨》歌颂的,正是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是在祖国大地上纵横决荡用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小白杨》是一首咏物抒情的歌曲,十分隽永,耐人寻味,字里行间都表露出对“妈妈”和“故乡”的依恋,其思乡情结显而易见,但这种思乡情结最终又被“小白杨”的象征意义所冲淡,成为一首颂扬当代军人“忠于祖国,扎根边疆,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歌曲。

(三)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著名部队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演唱了这首《小白杨》。歌曲词精曲美,朴实感人,激励着戍边将士,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从此,《小白杨》不胫而走,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

随着《小白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部队的广泛传唱,位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境内的塔斯提边防哨所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如今,这棵小白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小小的塔斯提哨所被称为“小白杨哨所”,这首《小白杨》也成为塔斯提边防连的连歌。

如今,小白杨的故事,正激励着广大边防官兵安心戍边,激励着新一代戍边官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小白杨精神。小白杨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小白杨哨所成了边关人的精神家园。在小白杨哨所下戍边的边防官兵,每当看到小白杨,就会更加牢记远方妈妈的嘱托和亲人的期盼,就更加热爱边防,安心守卫边防。如今,每年新兵入伍,连队干部就会带他们到小白杨哨所宣誓、授衔,给他们讲述小白杨的故事。老兵复员,连队都要在小白杨哨所搞军旗告别仪式,并把仪式连同小白杨哨所的生活点滴刻录成光盘,发到老兵手里,成为他们记忆深处的珍藏。“何言风餐露宿苦,只图报国为民甜”,这就是小白杨哨所的座右铭。20多年来,小白杨哨所官兵发扬小白杨精神,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连队连续多年无事故、无案件、无边境涉外事件,用钢铁精神铸就了祖国的西部长城。

2004年7月25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新疆慰问。艺术团专程到小白杨哨所演出。当阎维文引吭高唱《小白杨》那一刻,现场一片沸腾。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阎维文对记者说:“带着这首歌,我走南闯北唱了整整二十年,这首歌给我带来了许多荣誉。我感谢小白杨哨所的战士,感谢那个送来树苗的妈妈,感谢这首歌的词曲作家,是他们给了我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这棵小白杨旁边为小白杨哨所的官兵演唱,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今天,人们唱起《小白杨》,也许不知道背后的那些动人的故事,但歌曲本身带给人的震撼和感染却是巨大的,人们从中深刻地感悟到戍边军人的奉献精神和美好情怀。

《我们的田野》

——歌唱大自然的优美旋律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歌颂美丽田野,歌唱秀美大自然的祖国颂歌,田野的舒展,开拓和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这里蕴藏着财富,厚育着希望。作为儿童歌曲,它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的种子,唤起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并激起了孩子们长大后开发丰富的宝藏、建设美好祖国的愿望。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省丰润县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行军》。曾任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任队长、副团长。解放战争中,曾写了一些歌词、剧本和中篇小说创作。代表话剧《胜利而归》、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的田野》。

曲作者:张文纲(1919~1990),广西合浦人。1945年毕业于重庆音乐学院作曲系。建国后历任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儿童音乐》主编,中国音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品有歌曲《牧羊女》、《忆江南》、《飞虎山》、《我们快乐地歌唱》。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雷一样地轰响。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们的田野》这首田园诗般的歌曲诞生了。那时的共和国经过了抗美援朝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了使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以万分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之中来,共同勾画着美好的明天。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钓鱼台还是一个充满野趣的天然公园,堤岸上挺立着高耸入云的钻天杨,水面上摇曳着浓密轻盈的芦苇,耳边不时响起黄莺、布谷鸟婉转悠扬的叫声。这时有一队少先队员高举着绣有星星火炬的鲜红旗帜,由此走过。这一副浑然天成之景,引起了作家管桦的强烈共鸣,他据此创作了组歌《夏天旅行之歌》,《我们的田野》是其中的第三首。

管桦后来回忆说:“说起《我们的田野》的创作,别有一番诗意。我当时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创作组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近邻,喜欢儿童文学创作的我经常到中央台的少年广播合唱团去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我与小团员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聊天,一起玩耍,有时候,还参加孩子们的一些社会活动。夏令营的帐篷里、篝火旁,常常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

通过与孩子朝夕相处,管桦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儿童歌曲等。

作曲家张文纲看到《夏天旅行之歌》后,爱不释手,决定为它谱上动听的曲子,让它更广泛地流传开来。

怀着强烈的创作热情,张文纲参加了北京市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一天傍晚,他正在营地散步,眼前出现了一幅动人的景象。张文纲后来也回忆说:“离我不远的一个小土岗上,有站着、坐着、趴着的一群少年队员,面对夕阳,望着前面的湖水、稻田、森林和远山,有人还伸出手,指着这边、那边。我听不见他们是在说些什么呢,还是在唱些什么。我想象他们是在欣赏辽阔、美丽的祖国大地,轻轻地唱着,从内心深处唱出一支歌。”

同样的感受使得作曲家把优美的歌词谱写的更加完美。那无边的田野、翻滚的麦浪、翱翔的雄鹰等形象栩栩如生,带给人非常美好的愿望和感受。张文纲触景生情,顿时找到了《我们的田野》的旋律。就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歌曲诞生了。

(二)

《我们的田野》犹如水彩画一般的优美抒情诗。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管桦,把现实中的美景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歌词的第一段是宏观景象——田野,以及田野上的河流、稻田。第二段是湖泊中的“荷花”“鲤鱼”“芦苇”和“野鸭”,景色安排层次分明,动感强烈,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第三段是森林和伐木,着意刻画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景象;最后一段面向高空,通过拟人的雄鹰动态,寄托了祖国建设者、保卫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田野的舒展、开拓、生机和律动,给人们无限的遐想。那里蕴藏着财富,孕育着希望。歌颂美丽的田野,歌唱秀美的大自然,唤起孩子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好的种子。

(三)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儿童歌曲,在歌曲问世的50多年间,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唱以外,一直以来都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我们的田野》于1980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并于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我们的田野》把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引人入胜,以此唤起孩子们长大后为祖国锦上添花的愿望。张文纲谱写的曲子流畅自然,朗朗上口,富于纯真的儿童特点。几十年来,这首倾诉孩子们心声的歌曲被公认为儿童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的田野》唱响后,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感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影响了许许多多成年人,使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知识青年潘渊亮和他的伙伴们去了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们还是唱着《我们的田野》迎来了祖国的春天。后来,潘渊亮把这段生活经历写成电影剧本,并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片,片名就叫《我们的田野》。

《红星照我去战斗》

——以美取胜的革命之歌

《红星照我去战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它一反当时“高、响、硬、喊”的流行风,而是以美取胜、以情感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荒漠中,它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饥渴的精神生活,因此深受欢迎,广为流传。

◎ 词曲作者简介

作词者:邬大为(1933~ ),浙江杭州人,词作家。194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曾任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艺术指导等职。歌词代表作品有《北疆连着我家乡》,与人合作的歌词作品有《红星照我去战斗》、《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师长有床绿军被》等;出版歌词集《北疆之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