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世界之屋脊”。一首高亢而嘹亮的《青藏高原》,唱出了我国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份深情厚意,它以最热烈、最直接的方式,把人民对那片古老而神秘的高原的爱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使听者心醉神迷。青藏高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守护神,是矗立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座更加壮丽巍峨的西部长城。一曲《青藏高原》,便是中国人民对那片高原所饱含的热烈感情和美好的赞颂。
◎ 词曲作者简介
张千一(1959~ ),辽宁沈阳人。曾在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在工程兵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武警文工团担任音乐创作员,现为总政歌舞团歌剧团创作员。作品有交响乐《北方森林》、《为四把大提琴而作》、《A大调弦乐四重奏》等;舞剧音乐《大漠敦煌》;歌曲代表作品有《青藏高原》、《天路》、《嫂子颂》等。
《青藏高原》
呀啦索哎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可是青藏高原?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
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
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
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
哦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一)
1994年11月底,时任武警文工团编导室主任的张千一应邀为电视连续剧《天路》创作音乐。当时的张千一,因刚刚为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开幕式创作音乐,连续工作了三个月,感到非常的疲惫,他本想好好地休息一阵子。然而,当他看完《天路》的剧本后,却非常的感动。《天路》写的是我军入驻西藏,两代官兵为西藏修筑青藏公路的事情,表现了我广大官兵为藏汉团结、民族团结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里几千年没有公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新中国为了造福西藏人民,派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筑路大军援藏,几代人为之付出了青春,不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张千一顾不了身体的疲惫,有信心把这个歌曲写好,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张千一还从来没有到过西藏。一个从来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怎么去把握藏族的音乐元素呢?一方面,为了创作这首歌曲,他仔细研究《天路》的剧本和影像资料,受到很大的启发;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很向往西藏,对藏族题材的音乐作品很感兴趣。那时才旦卓玛等老一辈藏族艺术家演唱的很多藏族歌曲,他非常喜欢,这些藏族音乐作品对他是一种熏陶。听到那些藏族音乐,就能想象得出,西藏这块土地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空远,那里有神秘高贵的布达拉宫,还有看上去很高很蓝的天空……
电影音乐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摒弃了一般风光片的手法。作曲家张千一吸收了西藏的音乐素材,谱写出高亢、嘹亮的天籁之音。
艺术创作需要想象的空间,想象要大于实际的空间,因为人的想象是无限的。“虽然没有去西藏,但我能展开自己的想象,能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张千一这样说。人的心有多大,想象就有多大。所以,尽管没去过西藏,但很有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后来,曾有朋友问张千一:一个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如何能创作这样的歌曲?张千一回答说:“今天的作曲家不是经常写上古时代的音乐吗?李春波没当过知青,不是写出了《小芳》吗?”实际上,张千一心目中的西藏完全是他精神世界中的神圣天国,是他向往中的世上最纯净的天空与最广袤的大地。
谁来首唱这首新创作的《青藏高原》?张千一推荐了一位歌手,她叫李娜。张千一在创作《天路》的主题曲时,就想到了李娜。甚至可以说,《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是为李娜量身定做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千一听李娜唱起了一些藏族的老歌,如《翻身的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等。以前张千一直听李娜唱流行歌曲,没有听过她唱藏族歌曲,这次听了后,发现李娜演唱这些歌曲格外动听,尤其是尾音的处理,非常到位。他对李娜说,有机会一定替你写首藏族风格的歌曲。
果然,李娜不负张千一的期待,她不仅唱响了《青藏高原》,而且让大家为之振奋,因为她准确地把握了《青藏高原》的内容实质。她的声音仿佛从天而降,飘荡在高处,带有神秘色彩。
(二)
《青藏高原》是用二段体写成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整个歌曲的引子共8小节,4/4拍,由近4小节的歌唱和4小节的间奏连接而成。开篇在主音区以五度跳跃行进,然后以主音上的八度大跳至HighE,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音,但它却无遮无拦地展示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高远辽阔的意境,也表现了与天接壤的天路之高耸入云的险境。这段引子为后面的音乐打下了基础,留下了余地。接下来,在流畅的管弦乐间奏后直入主题。
A段为起、承、转、合四句,具有小调性质。这一段的旋律材料来自引子,它是对引子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挖掘。歌词以叩问的形式为发端,增强了藏族人民对青藏高原上天路的感激,展示了藏族人民“远古呼唤”和“千年的祈盼”之情。旋律以倾诉为主,娓娓道来,句子的落音在属音与主音上交替,与主题相呼应。
B段的调性仍然是小调,然而节奏变化较多,作曲家以其炉火纯青之技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丝毫没有使人感到不适应之感。这一段共3小节,由两个乐汇构成。整体的节奏是前松后紧,情绪以抒情为主,旋律的走向比较有规律,基本都是大山形旋律,由于词曲是同一个人创作的,所以可以做到整体形式上完美的结合。
尾声共7小节,全曲的最高音在这里出现。作曲家在此给歌唱家以极大的自由去展示自己的歌喉,这个无与伦比的高音,表现了作曲家对演唱者对高音的挑战,也表达了一种意境——仿佛站在青藏高原上去触摸天顶的欲望。这也许就是“天路”的喻意所在,既有一种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气势,又表达了青藏高原高大与神圣。
《青藏高原》这首歌改变了一些人对流行歌曲的看法——原来流行歌曲也可以唱得如此大气,流行歌曲的演唱也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一个八度之内,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三)
《青藏高原》音域宽广,音阶跨度大,为很多流行歌手以展示和发挥实力的机会,而众多美声、民族唱法的歌手也喜欢上了这首歌曲,所以一时间,众多歌手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演绎《青藏高原》,有歌迷在网上居然集中了二十位男女歌手的演唱,包括李娜、韩红、王丽达、张惠妹、谭晶、索朗旺姆、谭维维、亚东等,还特地将每人唱的引子和结尾部分放在一起,供人欣赏和比较,深究到底谁对这首歌唱得更完美。如果说李娜的演唱是出世的,韩红的演绎却是入世的,她的歌唱时尚而自我,所以韩红唱的“青藏高原”更多地带有她个人的色彩。
《青藏高原》作为电视连续剧《天路》的主题歌,放在影片开始,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高原的赞美,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它经过河北歌手李娜首唱之后,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藏区更是家喻户晓。人们虽然对《青藏高原》的高音心存畏惧,但由于其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仍然十分喜欢它。2006年10月,藏族歌手索朗旺姆也演唱了这首优秀的歌曲,她的演唱民族风格自然十分纯正,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无论民族唱法还是西洋美声唱法的歌手,都愿意演唱此歌,甚至乐此不疲。
《青藏高原》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天籁之音,把张千一推上了优秀作曲家的领奖台。
《谁不说俺家乡好》
——唱出了对家乡的真挚之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中一首歌唱家乡,歌唱解放军的歌曲。这首歌不仅曾经在解放区广为流传,更成为今天大家所喜爱的歌曲。这首歌抒发了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子弟兵和保卫胜利果实的真挚情感。看似朴实无华,却情深意重。是一首词曲优美并极富民歌特色的抒情歌曲。随着《红日》的播映,这首歌曲也迅速流行,风靡大江南北。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萧珩(1941~ ),又名萧培珩,山东牟平人,195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57年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电影音乐创作。他的代表作有《红日》 (合作)、《咱们的牛百岁》及电影《聊斋的故事》、《节振国》等,并撰写了《电影音乐创作与欣赏》、《音乐浅谈——挖掘、发展我国古代音乐遗产》等深入浅出的理论文章。他的作品,热情奔放,旋律优美舒展,富于乡土气息。
曲作者:吕其明(1930~ ),安徽省无为人。他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曾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委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哎 谁不说俺家乡好,
得儿哟依儿哟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
高高的松柏万年青。
解放军是俺的亲骨肉,
鱼水难分一家人。
哎 谁不说俺解放军好,
得儿哟依儿哟
鱼水难分一家人。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
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看好咱们的胜利果,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哎 谁不说俺解放区好,
得儿哟咿儿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哎!
(一)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天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的故事片《红日》的插曲。影片《红日》由瞿白音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由汤晓丹导演,拍摄于1961至1963年,是一部描写孟良崮战役的革命军事题材电影,它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抗击蒋介石部队的真实历史事件。1946年,蒋介石军队大规模进攻华东解放区。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丁元善部在苏北涟水城,与蒋军74师激战后,有计划地北撤。但蒋军74师与83师配合,气焰十分猖狂,以二十万人的兵力进犯山东沂蒙山区,想在那里与人民解放军决战。第二年的冬天,敌军74师被我军沈振新的部队在莱芜战役中打得落花流水。战斗中,连长石东根虽然犯了一定错误,但在军长沈振新的教育下,很快纠正了错误,并在孟良崮一战中表现出色,他带领战士搭起人梯,攀上了悬崖绝壁,直捣敌指挥所,击毙了74师师长张灵甫,蒋军的王牌74师被一举歼灭。这不仅是我军在华东战场的胜利,也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起点,更是我军打败蒋介石部队解放全中国的起点。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影片《红日》中的插曲,这首歌曲将电影的主题充分地表达出来,唱出了山东解放区人民对家乡和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更体现了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
这首歌由青年电影工作者萧珩作词,同时参与作曲。1961年夏秋间,《红日》剧组住在栖霞灵山村,但他却有一半时间住在老家——观水镇郁都村(灵山、郁都村相距不远)。乡亲们时常看到他手拿笔和本子,漫步在山头河边,时而哼唱几句,时而写下几笔。他说,是家乡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是家乡秀美的山山水水,给了自己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吕其明。吕其明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在无名烈士陵园里为电影歌曲找灵感,把在革命队伍的生活积累和内心感情有机结合成一个个音符。一气呵成写出了这首传唱至今的好歌。歌曲的旋律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格,尤其是吸收了沂蒙山歌的韵味。
词曲作者在对词曲充分酝酿、成竹在胸之后,两人一起来到烟台市博物馆这一清静之地,冒着酷暑,反复切磋,顺利完成了《红日》的插曲工作。随着《红日》在全国放映,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一举成名,风靡全国。
还需要特别说明,《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的作词作曲者,除了萧珩、吕其明外,还有一位是杨庶正。《红日》电影放映时,影片上词曲者的署名,只有吕其明和萧珩二人,却没有杨庶正的名字。这是因为在《红日》电影制作的后期,杨庶正又奉命调到另一剧组,为王丹凤主演的《女理发师》影片作曲,因此造成了署名上的疏漏。后来,报刊杂志在刊登《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时,也采用电影上的署名。吕其明、杨庶正都作了澄清后,报刊和录音带上才出现“萧珩、吕其明、杨庶正词曲”,还了一个历史真实。
(二)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极具民族风味,很有特色。这首歌分节歌形式,带扩充的单乐段,开始就具有明朗、舒展的色彩,歌词大量运用排比句:“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呀儿哟……”
“一座座”、“一朵朵”、“一片片”、“绿油油的”一系列排比,配上起伏有致、优美抒情的旋律,仿佛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丰收、美丽、喜人的锦绣画卷,同时也表达了军民间的骨肉之情。乐段结束后,紧接着是一个长拍渐强的衬字“哎”的出现,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感情深切真挚,歌声更加明亮、甜美。“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后面,贴切地运用了山东民歌中富有特性的衬词“得儿依儿哟”,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听后,回味无穷。曲尾“哎”的运用更让人有余音未尽之感。
《谁不说俺家乡好》吸收了沂蒙地区的音乐因素,感情饱满又充满了地方情调。
正如曲作者吕其明所说:在语言和音调的配合上做了很多研究,为歌曲的创作道路铺下了一块基石。果然,他在民歌基础上经过修饰改造,成功地创作了这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
(三)
随着电影的公映,《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歌曲中所表现出的豪迈气魄和抒情韵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电影中的插曲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的歌唱家任桂珍演唱的,她演唱这首歌亲切而自然。后来,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也演唱了这首歌,她的深情而优美的演唱风格,为听众勾画出一幅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生动画面。
一首好的电影插曲会比一场电影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也许这就是歌词的魅力,《谁不说俺家乡好》就是这样一首令人刮目相看的歌曲。《红日》,这部电影对今天年轻人来说已有遥远的历史感,但是这首动听的歌曲却光彩依旧。
时至今日,在各种晚会、音乐会上人们仍然能听到《谁不说俺家乡好》那优美的歌声。它也被公认为是山东新民歌的经典之作,还被选为音乐学院的教材。
《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曾经是“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三十首入选歌曲之首。在1989年的时候,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建国四十年优秀作品奖”。
《鼓浪屿之波》
——渴望祖国统一的思乡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