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沃伦·巴菲特的脑子赚钱
12427100000003

第3章 沃伦·巴菲特投资智慧一 (2)

同时我们发现,股市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大多数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方法都是愚蠢的。他们往往只看数据,然后找出一些自认为不错的股票,或者自己跟大流来选择购买时机。然而事实上,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来选取股票,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景气指数的报告,他们太相信“经济形势良好有利于购买股票”的说法,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进行干扰,就连最为权威的机构也不敢声称自己的预报就是准确的。这些投资者不相信自己,他们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将输赢托付给分析师,没有自己的分析,盲目听从所谓的分析师的意见。

其实,任何时候都不要轻信别人所说的东西。当然,并非不相信别人,而是要学会对别人的话做出客观判断。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只需要抓住最根本的,即保持对企业的清醒客观的认识就行了。

实际上,这种独立的判断,就是对所要投资的企业、股票保持一种客观的认识,而不是盲目轻信所谓的小道消息。

说服自己得耐心!

【标签】 投资 耐心 长期持有 急功近利 心态

股民们对股价行情很痴迷,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一个证券营业部的经理说:“有些股民为了抢一个电脑看行情,竟然打起架来。有很多人痴迷到染上股瘾。整天都坐在电脑面前看行情,甚至每隔几分钟都要看一下,看不到就着急。”

股神巴菲特说,“我从来不关心股价走势,没有必要关心,而且也许还会妨碍我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是说巴菲特对股价不关心,而是说他坚持长期持有,一时一刻的行情对他来说,意义不大。着急行情的人,往往都有一种性急的心态,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赚快钱。赌博的心态,最终会让自己输得很惨。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急不来的,一急就会乱来。因此,巴菲特说:“投资者期望那些技术分析预测专家会告诉自己在未来几个月内如何炒股票、赚大钱,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如果真能够赚大钱的话,他们才不会告诉投资者,他们自己早就赚发了。”

其实,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的成功,都是积累的过程。要想在股市上赚钱,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的。很多东西都是需要一步步走过来,而不是一步登天。投资股票,就要有耐心,不要被一时股价左右了自己。做大事情的人,都需要沉住气,否则就很难成为大气候。

可是很多人却做不到选好股票,并坚持长期持有,看到股价跌了,别人都卖出去,所以自己就着急,也跟着卖。真正大智慧者,能不被这些东西所左右,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因素。有个朋友曾经说过一件事情,说有个人购买一些股票,但是由于犯罪被抓去坐牢10年。他重新获得自由之后,发现当年购买的股票已经涨了上百倍。结果他出狱时,也成了百万富翁。

实际上,投资股票并不需要懂得很多东西。很多时候,只要有足够耐心,就可以赢得很大的回报。整天预测股价,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的。巴菲特在1988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预测,现在不会预测,未来也不会预测。我对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一无所长,我对未来六个月、未来一年或未来两年内的股票市场的走势一无所知。”

巴菲特认为:“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爱的人一生相守,到死都还爱;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持有的优秀公司股票一生相守,死了都不卖。”事实上,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关键就是心态。

通过这我们知道:一. 真正的炒股高手是不会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的,他们往往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理念。二. 短期内的股市行情不会影响长期的股票价值,拥有足够的耐心可以赢回长远的回报。三. 长期持有选对的股票,等待恰当的时机,会获得成千上万倍的收效。

一言以蔽之,不急不躁,等待时机,方能大获全胜。

投资,有时也要“跟着感觉走”

【标签】 投资 直觉 判断 经验

关于财富是如何聚集的有很多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共识,就是最会赚钱的人一定不是学历最高的人。李嘉诚14岁辍学,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32年后才重新拿到荣誉博士学位,马云的学历只是本科。学历只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判断力和行动力。

当很多投资机会刚出现的时候,通常会让人难以判断方向。当大家都很容易判断出方向时,一定已经很难赚到钱了。人生也好,投资也好,确实有很多时候让你无法作出理性判断,这时候不如就跟着感觉走吧。

关于“跟着感觉走”,现各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

1994年,那时获取股票信息并不容易,人们要么去证券营业部看行情,要么次日在报纸上看昨天的收盘情况,要么就是听股评。当时大学生对炒股的兴趣远不如在寝室间推销方便面大,有个同学对股票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听炒股的父亲偶尔讲起,或者是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一些简单知识,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篇证券报上的文章,说很多股票已经跌破净资产,股票价格表上满眼都是两三元的股票。此时他想到《政治经济学》课本上说过: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他隐约觉得可能是个机会。

放暑假回到家后,他发现他父亲的股票早已深度套牢,再去证券营业部看,发现里面工作人员比客户还多。于是他开始心动了,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投资。他当时连压岁钱在内所有的积蓄只有400多元,且没有自己的股票账户,于是就把400多元钱交给父亲,借用父亲账户交易。选了个从20元跌到3元多的股票,买了200股。买进后,他也没指望赚大钱,当时上证综指是300多点。

没想到几天之后,1994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三大救市政策,当天股票涨幅就达30%以上。而8月1日起,连续8个交易日上证综指的涨幅分别是33.46%、-2.9%、20.89%、7.61%、21.37%、4.21%、-12.67%和19%。一个月后,上证综指突破1 000点,他的股票涨了4倍多。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决定从会计学转行投身金融投资业,并通过努力如愿以偿。

如果说上面这段经历是由于相信直觉而获得的成功,那下面的这段经历就是因为否定直觉而犯的错误。2002年年底房价已开始上涨,上海徐家汇开始出现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子,以当时的眼光看,已是前所未有的高价。

2001年,每平方米7000元的房价已经算是极其高了。

当时有人把上海的很多情况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觉得从人的心态来讲,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买房;从舆论导向来讲,目前对房地产的关注有点过度;从资金流量来看,银行的资金大量进入楼市,和东南亚当年的情况相似。所以就觉得中国的房地产可能已经有泡沫了,于是当时决定不买房。

那时别人都催着买房,原因很简单,以后没有福利分房了,所有比我们年轻的人以后都要买房子,一代又一代,除非父母手里已经有两套以上的房子,否则就得继续买。2003年非典时期,有人去浙江义乌看上市公司,顺便摸了一下义乌基金销售的潜力。没想到在那里,从工商联人士到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全都不愿买基金,因为大家都觉得买房子能赚钱,房价已经从两年前的2000多元/平方米,涨到4000多元/平方米。这加强了关于房地产泡沫的判断。

此后一直到2006年,虽然他人的建议一次次刺激着直觉,但很多人还是一直没有买房。只不过原因已经不是认为有泡沫,而是因为房价确实越来越高,很难下手了。从2002年到2006年,工资收入远远比不上房价的上涨。这个失败的案例源起于对书本知识的迷信,认为它的可信度远高于一个人的直觉。但殊不知世上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中国式的房改,一个沉睡市场一旦激活所引起的需求和价格弹性是超越任何教科书的想象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直觉,就是最可靠的判断依据--经验。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和思考,直觉就是最好的判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