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
产后母要保证
每个产妇,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能为宝宝提供充足的乳汁,使宝宝能茁壮成长。所以,如何保证乳母有充足的乳汁是她们极为关心的问题。
(1)产后乳汁的产生:孕妇从妊娠第7周开始,垂体分泌的泌乳素开始逐渐增多,到妊娠足月时,垂体泌乳素分泌量为非孕妇女的20倍。大量泌乳素有促进乳腺发育的功能,并为产后泌乳做准备。产前乳房不泌乳,是由于胎盘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垂体泌乳素产生拮抗作用的缘故。
产后,随着胎盘的娩出,胎盘分泌的雌、孕激素的水平随之急剧下降,从而解除了对垂体泌乳素的抑制作用。在高水平泌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了。泌乳素虽是乳腺泌乳的基础,但是以后乳汁持续的分泌很大程度上依赖哺乳时的吸吮刺激。
哺乳时,婴儿的吸吮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腺垂体,垂体释放泌乳素,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同时,吸吮动作还能反射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能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增加乳腺管内压力,喷出乳汁。因此,婴儿的吸吮刺激对乳汁分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保证充足的母乳:乳汁分泌的多少,与乳房大小、形状没有关系。较小的乳房和大乳房一样,都能产生足够的乳汁。决定乳汁分泌多少的关键,是婴儿的吸吮动作。产后哺乳越早,哺乳次数越多、间隔时间越短,婴儿吸吮时间越长,吸吮强度越大,乳腺分泌乳汁的速度也越快,产生的乳汁也越多。基于乳腺泌乳的这些特点,要求乳房产生足够的乳汁,以满足婴儿的需求,产后要求早吸吮,按需哺乳,坚持夜间不停止哺乳,即24小时内不间断哺乳,才能保证乳房分泌足够的乳汁。
此外,乳汁分泌充足与否还与产妇的营养、睡眠、情绪及健康状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保证产妇有必需的营养、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对于保证乳汁的分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妇分娩后半小时内,是新生儿吸吮最兴奋的阶段。此时,开始首次吸吮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吸吮反射。产后1~2天内应2~3小时哺乳一次,夜间哺乳2次左右,以后随着乳汁分泌增多,可逐渐延长哺乳的间隔时间。哺乳时,应让婴儿先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吮另一侧乳房。如乳汁分泌过多,婴儿吸不完,应在哺乳完毕后,将乳房剩余的乳汁挤出,以免剩余的乳汁积聚在乳腺和乳腺管内,影响以后乳汁的正常分泌。
后奶少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能为自己的宝宝提供足够的乳汁。真正乳汁少,不能满足宝宝需要的并不多见。
母乳究竟够不够,应从婴儿的体重增长和排尿情况来判断。倘若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每月体重增加小于500克,或每周小于125克,或出生2周后,体重低于出生时体重,则表示婴儿体重增长不够。只要体重增长正常,就表示不存在奶量不足。纯母乳喂养的婴儿,24小时内排尿不少于6~8次,尿色较清,提示奶量足够;若每日排尿少于6次,尿色深黄或呈橙色、尿味重,则提示奶量不够。所以,奶量足不足,应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和(或)排尿情况来作出客观的判断。
(1)奶量不够的原因:乳母乳汁分泌不足可由诸多因素引起,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喂养不当:a、产后开奶迟,不是在产后6小时内开始吸吮。b、喂奶次数少。c、夜间停止哺乳。d、每次喂奶时间短。e、含接不良,婴儿吸吮时,没有将大部分乳晕也含入口中。f、用奶瓶或奶嘴。g、添加了辅食。
②乳母对哺乳的心理因素:a、对哺乳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奶水。b、对哺育婴儿有忧虑,担心自己喂养不好。c、乳母不愿喂养。d、乳母过于疲惫等。
③乳母身体状况:a、乳母在哺乳期间又怀孕了。b、乳母严重营养不良。c、哺乳期间错误地选用了避孕药避孕。d、乳母的乳房发育不良,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④婴儿因素:a、婴儿患病。b、婴儿畸形,如唇、腭裂等。
在以上因素中,以喂养不当和乳母的心理因素最为常见,因此,对于真正奶少者应首先从前两种因素中寻找原因。
(2)奶量过少的处理
①详细向产妇介绍有关乳汁分泌的知识,使之懂得早开奶、频哺乳对乳汁分泌的重要性;帮助乳母建立哺乳的信心,对指导哺乳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应适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从精神上给予支持。
②在哺乳方法上提供实际帮助,如使乳母做到频繁哺乳及延长每次哺乳的时间,纠正含接姿势及废除奶瓶和奶嘴。
③保证乳母足够的休息、睡眠,使其精力充沛;消除不利于哺乳的因素,如家庭不和睦等,使乳母保持心情愉快。
④增加营养,多进食营养丰富的煲汤,如黄豆猪蹄汤、猪肝汤及鲫鱼汤等。
⑤即使乳汁少,也应哺乳,通过婴儿的频繁吸吮,可以促进泌乳素的分泌,从而增加奶量。
⑥中药催奶。炙黄芪12克,当归9克,王不留行9克,穿山甲9克,路路通9克,通草6克,川芎3克,煎服。
⑦对乳房发育不良,经采用上述措施无明显效果者,可考虑加喂代乳品,但须放在哺乳后补充,切不可用它来替代一次哺乳。
产妇奶胀的处理
产后,产妇发生乳房胀痛是常见的现象。表现为产妇乳房肿胀、变硬、疼痛,严重者上肢不敢活动,因上肢活动会增加乳房疼痛,有时还可能有短暂的发热。奶胀的乳房挤不出乳汁,或只能勉强挤出少许乳汁。奶胀大多发生于产后2~3天内,这是由于产后乳腺刚开始分泌乳汁时,乳房内静脉充盈、间质水肿、淋巴郁滞所致。大多数产妇的奶胀不严重,可以忍受,一般持续2~3天,待乳汁排通畅后可自然消退,而部分产妇的奶胀可以十分严重,常使产妇倍加痛苦。
治疗乳房肿胀,关键在于排出乳汁。乳汁若能顺利排出,则乳房肿胀也就消除了。乳房肿胀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1)乳房湿热敷。用湿热的毛巾包裹乳房,进行湿热敷,局部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乳房。
(2)乳房按摩。用两手相对贴于乳房上,轻轻按摩,每次10分钟左右。
(3)乳房热敷和按摩后,就让新生儿吸吮。若新生儿不能吸吮,可帮助产妇将奶挤去。助手以食指和大拇指相对压在乳晕部,一边挤,一边压向胸部,促使乳汁排出,也可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若夫妇双方认可,还可由丈夫将奶吸出,尽量达到乳房柔软为止。
(4)常用发酵的生面粉100克,分别敷于两侧乳房,有一定效果。
(5)中药鹿角粉,每次5克,每日2次,用黄酒冲服,有消肿催乳的作用。
(6)哺乳结束后,可采取乳房冷敷,有助于减轻乳房水肿,减轻症状。
疾病与哺乳
母乳喂养的好处人所共知。但是,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则不宜哺乳,否则,会给婴幼儿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1)乳母因素:
①急性传染病:乳母患病后,致病微生物有可能进人乳汁。其次,哺乳过程中,母婴间的密切接触,都可能使乳儿受到传染。
②慢性病:乳母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迁延型和慢性肝炎时,哺乳可加重病情,而且在哺乳过程中的密切接触,有可能使乳儿受传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脏病及重度贫血等,哺乳可增加乳母的体力消耗,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乳母的健康。
③感冒:乳母伤风感冒后,倘若只有头痛、鼻塞等症状,没有发热,可以哺乳,但应注意防止传染给乳儿。哺乳时,乳母须戴口罩。倘若有发热,体温达38℃以上时,应暂停哺乳。在停止哺乳期间,应定时把奶挤掉,以免引起乳房结块,影响奶量。待治愈后,再恢复哺乳。
(2)婴儿因素:婴儿患有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时就不能哺乳。
①苯丙酮尿症:患有苯丙酮尿症的患儿,体内缺乏消化苯丙氨酸的酶,就会产生大量酮酸,酮酸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脑发育障碍,造成智力低下。人乳、牛乳等乳类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又由包括苯丙氨酸在内的众多氨基酸组成,患儿吸乳后,体内发生大量酮酸蓄积,可导致患儿弱智。倘若患儿出生后不予哺乳,改用低苯丙氨酸食品喂养,可使患儿正常发育,避免弱智。
②半乳糖血症: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婴儿,缺乏将母乳中的乳糖分解产物——半乳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酶,导致半乳糖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患儿智力障碍。倘若出生后停止喂乳类食品,改用米粉、豆浆等替代,即可避免发病。
断奶的时机与方法
通常,婴儿出生后10个月左右可以断奶。因为,随着婴儿的不断长大,营养需求日益增加,仅靠母乳中的营养已远远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4个月左右已经逐渐添加了辅食,至出生后10个月左右,婴儿主要的营养已渐渐被辅食替代,婴儿对日益增多的辅食也已经适应。因此,无论从营养需求,还是饮食习惯,此时断奶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非但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相反还会有益。
(1)断奶的时机选择:决定断奶后,选择断奶的时机十分重要,不要选择在严冬酷暑或婴儿患病期间断奶。严冬酷暑期间,婴儿对不良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差。若再因断奶引起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婴儿的健康。一般认为以春、秋两季断奶为好,因这两个季节气候宜人,丰富的瓜果蔬菜等食品又可为断了奶的婴儿提供所需的营养。
乳母因患病等特殊情况不宜继续哺乳而需要断奶时,断奶后婴儿的饮食应适合乳儿的不同月龄。月龄较小的婴儿以牛奶、米粉等代乳品为宜;月龄较大的婴儿,可进食稀粥、烂饭,甚至软饭。菜肴应荤素搭配,月龄较小者的菜肴应细作,例如菜泥、肉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粗作。一天5顿,3顿主餐,上下午各增加一份点心。同时,还须注意定时进食、少吃零食,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断奶方法的选择:乳母断奶时,应限制汤类饮食,紧束双乳,同时可酌情选择下列方法回奶。
①生麦芽60~90克,水煎后当茶饮,每日一剂,连服5天。
②焦麦芽50克,泡茶饮用,每日一剂,连服5~7天。
③皮硝250克,碾碎后分装2个布袋,然后,分别敷于两侧乳房上,再用乳罩或毛巾兜紧。
④乙烯雌酚口服,每次5毫克,每日3次,服3天后,改为每日5毫克,再服3天,最后剂量减为每日2毫克,再服3天。
⑤苯甲酸雌二醇肌注,每次2毫克,每日2次,直至乳汁停止分泌为止。
⑥溴隐亭每次2.5毫克,每日2次,早、晚餐时与食物一起服下,共服用14天。溴隐亭对乳汁分泌量多而需回奶者,效果较满意。
哺乳期女性保健
哺乳期女性慎用药
婴儿依靠母乳生长发育,许多物质也可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药物就是其中的一类。哺乳期乳母用药对婴儿的影响,是近年来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大多数药物在母体内的含量很少,为母体摄入量的1%~2%,不至于对婴儿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有些药物可有较明显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