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还钱的事,从我们老祖宗时代就已经开始,并且延续到现在,只不过,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中间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的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地主基本都是有钱人,是债主,借钱的基本都是下层的贫苦农民,而且借的几乎都是高利贷,自然就没有能力偿还了。这时候,债主简直就是天王老子,欠债人几乎就是孙子,下场是何其的悲惨,一些人卖儿卖女,这还不够,甚至到最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下场何其的惨。那个时候,人也比较老实,特别讲诚信,他不敢不还,明明知道自己还不起,但是还是会想尽办法去还。比如杨白劳,竟然到最后被逼去卖女儿。当然,那是被逼迫没办法,谁让地主有权有势呢?然而,也有一些比较开明的主儿,善于利用这个关系,让那些还不起钱的人可以不还钱,这样就会显得自己很仁义。比如《战国策》名篇《冯暖客孟尝君》里的冯暖,也就是一个喜欢没事弹剑而歌的人,被孟尝君派去薛地收债,临走时问孟尝君债收完了还要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随口说道:“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这冯暖听了这句话,乐得屁颠屁颠地就去收债了。等他到了薛地一看,欠债者几乎都是贫苦庄户,连饭都吃不饱,根本就没有办法还债。于是,他马上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务一笔勾销,而且将各户的债务契约就此烧掉,接着回去见到孟尝君。孟尝君见其两手空空,就问他给自己买了些什么。冯暖说:“你老人家美女马匹财宝应有尽有,家里就缺“仁义”,我今天给你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听后又怒又气,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没有办法挽回,也就无可奈何的随他去。后来孟尝君被新任君王罢了相,要回薛地的时候,看见薛地的老百姓百里相迎他,终于明白买来的“仁义”是什么。
借钱与还钱,更折射出人们的利益观,虽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观,但反应在行动上几乎都很自私。荀子很老实,很坦白地承认“人之初,性本恶”,他觉得人一出生应该比较自私,这其实一点都不含糊。而司马迁更是一语道破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孔子的徒弟孟子反而有些不厚道,有点睁眼说瞎话的意思,竟然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他为啥还要游说滕文公、齐宣王、梁惠王做善事呢?这不明显跟自己唱反调吗?那滕文公、齐宣王、梁惠王这三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天天盘算着怎么从老百姓哪里收刮更多的钱财。总之,小到检验朋友关系咋样,大到人性如何,都可以通过借钱来发掘。由此说来,借钱还钱中蕴含的哲理很大啊!
青少年如何存钱
青少年若是赚到了一定的钱,就应该及时将它们存起来!你可以存下多少钱?你是否能够将所有的钱都存起来呢?不一定。那么存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可以在日常花销之外将存钱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存钱的方式:
1.在开支之前应该先存钱。不论是父母给的钱还是自己挣的钱以及其他方面获得了收入,在计划开支之前首先就应该将一定比例的钱存入银行。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你将部分钱存入银行以后,花钱的时候就可不必顾及还要余下多少钱。
2.和家长谈判取得鼓励措施。这种方式也许并不一定适合每个青少年,但是你应该去尝试。为了促使和鼓励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储蓄习惯,可以和家长与协商根据自己所储蓄钱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比如,每当你存入银行50元,父母可以为你存入10元。
3.考虑购买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来是一个经济学专业术语,但是这个专业术语对青少年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好处。机会成本指的是你为了得到物品A而放弃选择物品B的成本。比如不现在想花费200元去购买一张演唱会入场券,但是你可以将它用于投资,若是你投资了10年,而你的每年投资回报率为11%的话,你最初的200元也就变成了570元了。因此你的决定可能会变成以下的思考:“我是现在购买一张入场券呢,还是在10年后拥有570元呢?”若是你考虑现在以400元的价格购买一双鞋子的话,你应该考虑一下在20年后也许他会变成3256元呢?
世界各国青少年理财
每个人都想自己变得很富有,但为什么穷人总是比较多呢?为什么同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同学,几年以后,有人买车、买房,有人的生活却依然平淡呢?若,我们抛开运气不谈、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只讲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观念,那么会不会理财对青少年又有哪些影响呢?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家长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非常重视,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青少年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例如:
法国:父母给孩子设帐户
法国人是一个浪漫而且喜欢消费的国家,法国孩子不仅会受到热衷于高消费的家长的影响,而且周围环境中的画报、电视等媒体中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时时刻刻在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
但法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购买与金钱之间的“有机关系”,这样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理财的意识。法国家长们觉得,孩子必须早早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这样在孩子经济上就会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一起交流感受,帮住孩子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从中汲取教训,获取经验。
随着孩子的消费种类和消费欲望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会逐渐提高。法国家长一般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会给孩子们设立个人的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并且这是一笔不小的钱,甚至会达到上千乃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科学、明智,而不是盲目、机械地理财。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很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鼓励精打细算,提倡理性消费,这种作风在我们的今天的社会也是极为推崇。因此,英国人在各种规定里都可以找到最合适自身的生活方式。
自然而然,英国人也会将其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孩子应该知道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做哪些事情;7岁至11岁的孩子应该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巨大作用;11岁至14岁的孩子应该对人们的储蓄和花费受哪些因素影响有所了解,懂得怎样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孩子应该学习使用一些金融服务和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储蓄和预算。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特别流行,绝大部分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打工收入和零用钱存入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和银行。
日本:勤俭持家、自立更生
日本人对于家庭教育很讲究,认为孩子应该自力更生,不可以向别人随便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所赐予,其他任何东西都应该通过劳动获得。很多家庭每个月会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家长主要教会孩子怎样节省使用零用钱,以及储蓄压岁钱。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一些家长会为孩子准备一本账本,专门用来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让孩子学会如何存钱、花钱、赚钱,和别人分享钱财,借钱以及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其青少年的整个教育之中,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能力和品质。日本经济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和这个因素密切相关。
学习柠檬水女孩
7岁的美国小女孩朱丽·墨菲想自己自制柠檬水售卖,来“创业”,但是却遭遇了美国政府的罚款。这件小事引起美国人的广泛讨论,甚至一些美国人将它提到“美国国家精神衰退”的高度。
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很注重创业教育,鼓励孩子进行创业体验,开展实用理财课程。例如,美国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金融扫盲计划”,向中学生普及营销、理财、投资、金融等方面的“超前教育”。美国家长也鼓励孩子从小体验创业的乐趣和艰辛。
其实,美国所提倡的从小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让青少年学会理财,青少年学会理财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这种教育其实也就是自我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认真去周围的世界,更愿意去认真研究自身,努力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运用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完善、更好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只有可以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青少年应该养成、并鼓励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可现在盛行的学校教育“填鸭式”和家庭教育“指令式”,加上“科举式”考试选拔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都很不利。尤其是对青少年自我教育意愿和行为的不尊重,这样我们自我教育从小就会被削弱甚至是扼杀,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就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
不仅在美国,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业精神和鼓励他们体验。网上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做“我在以色列做母亲”。作者以前在国内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她将孩子送去学校读书,自己去卖春卷。这样的做法被周围邻居谴责了很多次,邻居告诉她,在犹太人家庭里,孩子大一些就没有免费照顾和食物了,每个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赚钱。作者的孩子于是很快学会“创业”,如举办售票的中国文化讲座,批发春卷给学校食堂等,竟然赚了不少钱。这时作者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那么优秀。
青少年不可以光去靠老师和家长来要求我们,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去做,其实也就是进行自我教育。我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是课堂上可以教出来,更不是家里训出来,而是在去参与卖“柠檬水”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和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中通过自身体验和经历所获得。当然,其中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引导。如今,我们身边的“柠檬水女孩”几乎很难看见了,甚至一些愿意帮助家庭做家务的青少年都很少,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一个 “柠檬水女孩”。
青少年应该懂点经济学
让青少年去学习经济学,这在国内听起来,大家也许就会觉得很新鲜,但是在发达国家却一点也不新鲜。美国孩子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经济学,并贯穿初等和中等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现在欧洲发达国家、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将经济学列入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内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经济学纳入学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左手,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学校就开设了经济学选修课,但是那时由于还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儿童的经济学教育尽管在世界领先,但是获得的成就并不是很理想。从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儿童推行经济学教育美国经济学教育联合会(即JCEE,后改名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委员会,简称NCEE)、国家经济教育特别工作组(NFT),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全国各州从幼儿园到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三)的经济学教育。不久以后,各州设立了州经济学教育委员会 (SCEE),几乎全国所有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大学,都设立了经济学教育中心 (CEE)。而且对少年儿童的经济学教育,还得到了美国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NCSS)的鼎力相助。1989年NCSS指出,每个儿童都应该具备有用的经济知识,并发展其批判思考能力。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是目前惟一设立诺贝尔奖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因此实用性很强。我国早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也逐渐复杂起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必要的经济知识,来处理和理解自己身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很多人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感到无所适从,莫名其妙,甚至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更加表明了学习经济知识的迫切性、重要性。
对于青少年而言,经济生活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经济学就像我们需要了解下雨、闪电一样。我们每天要消费,生活中每天也面临很多新的选择,要处理与老师、朋友、同学以及社会的关系。我们会经常从成人口中听到一些经济问题的议论,还可以从杂志、报纸、电视中获得许多经济信息。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经济知识,这些东西都很难理解。因此我们从小应该学习经济学,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将这个纷杂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从小学习经济学,就会拥有更多的智慧,作出更加正确的选择;从小学习经济学,可以懂得想要创造财富首先就应该节约并努力,这样还可以提高生存能力;从小学习经济学,可以使风险意识得到增长,提高长大后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