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12635500000011

第11章 完好如初的千年古尸(1)

当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马王堆挖掘一个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尸时,一个个的谜雾笼罩在人们的头上,人们要问:“这女尸的身份是什么,何以厚葬如皇后?尸体为何历经千年而不腐,而且面色鲜活,发色如真?这静躺地下千年的尸体,为何全身都浸入水中?一个个不解之谜,都困惑着每一个人的心头,仿佛两千多年的历史全都浓缩在这出土的尸体之中,让人推测着它的真面目。”

中国历史上两千年前的汉代,虽然烽火不断,战事纷繁,但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的时代。从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足以显示出当时社会的繁华和各方面技术的高超和精湛。彩绘帛画中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笔法足以让现代的画家大师叹服。大量的竹简和帛书保存了远古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医学、天文、地理提供了丰富大量的材料,成批的陶器和漆物仿佛折射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

最让人迷惑不解的仍然是那千年依旧的女性古尸了,细致地解剖发现,这具尸体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外形,而且各内脏器官完整无损,血管结构清楚,骨质组织完好,这一切都似说明这女尸不是两千多年的遗留,而是刚刚谢世而去,人们不禁感叹两千多年的尸体何以能保存至今?通过解剖,人们又惊奇发现:腹内一些食物仍存。从残存的腹中遗物似乎可以推出死者是在吃东西时瘁然而去,但研究结果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其到底如何死亡,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在出土的层层棺椁中,内盛几乎满满的棺液,这液体是葬前注入还是葬后渗进,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莫衷一是,难以作出满意解答。

千年的亡魂,在重见光日之时,随同所有出土的文物,散发着迷眼的光芒,让人流连于不解的迷宫长廊中。

1女尸千年不腐之谜

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为何可以保存如此长的时间,考古工作者从多方面寻找解答。女尸在地下历经两千多个寒暑,肌肤、内脏、形体、颜色仍十分完好。达到如此防腐固定效果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发掘之后的化学鉴定,在尸体处理上明显的特点有二: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因为这座墓棺液沉淀物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而棺液中硫化汞等在尸体的防腐固定上的作用也是较明显的。西汉时,社会上风行服石以求长生不老的习俗,这在统治阶级内更是十分普遍,汞、砷等丹剂当时尤为常用,由此引起慢性中毒甚至造成死亡者并不少见。汞、砷中毒是通过破坏细胞代谢造成的,细胞内外汞、砷的沉积也会对活细胞起到固定的作用。该尸体所以能保存两千多年,与此不无密切的关系。

马王堆汉墓女尸出土时,手中握有花椒、茅香、桂皮、高良姜等药物。据分析,这些药物多系芳香辟秽之药,也可能为死者生前用于治疗“心腹冷痛”、“心痹症”等病症之用,由于手中握药量不多,对防腐的作用应该是不大的。

尸体和存放在椁室中数量很多的丝绸、漆器、木俑、植物种子、水果、中草药等随葬品之所以被保存下来,其间必然有着共同的保存条件。然而,尸体还有不同于随葬品的特殊保存条件,即尸体是居于椁和四层套棺保护之中,棺内空间远比椁室空间为小。尤其内棺是密闭的,尸体又为棺液所浸泡着,但保存尸体的这些特殊条件必须在保存整个墓葬的共同条件下才能长期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密闭的墓室,随葬品中大量有机物必然很快腐烂,棺木也会腐朽,最后尸体也难免烂掉。因此,尸体入土以后得长期保存的基本条件是一个深埋于地下的密闭的墓室与密闭的棺具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使入土前保存在棺内的尸体,在入土后得以继续保存下去。

马王堆一号汉墓为竖穴土坑墓,从坑口到坑底深16米。如果加上坑口上面的封土,就深达20米。位于墓坑深处的墓室,其周壁均用粘性强、可塑性大、密闭性好的白膏泥筑成。墓室周壁白膏泥的厚度除底面为15厘米外,其余五面均厚达100~130厘米。在白膏泥的内面还衬有厚为40~50厘米的木炭层,共约一万多斤。白膏泥和木炭层把椁室紧紧包住,四层套棺居椁室的中央。墓室筑成后,墓坑再用五花土分层夯实,填满。可以坚信的是,像这样一个位于地下的密闭的墓室,是能够有效地同地面的大气隔绝,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保持相对恒温(18℃左右)的,这样既隔断了光的照射,又能防止地下水流入墓室。如此以来,就能排除许多外来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坏损因素,为保存整个墓葬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密闭,引起了墓室内环境的变化,逐步地向着不利于腐败菌生存的方面转化,这个转化的首要条件是缺氧。封墓之初,墓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条件是可以让腐败菌生长繁殖的。以后,墓室中的氧气就逐渐为随葬品中大量有机物(特别是那些禽肉、兽肉、鱼类、蛋类等容易腐烂的食物)的腐败过程和一些物质的氧化过程所消耗。又因为内棺是密闭的,所以这种氧的逐渐消耗过程是在墓室内的棺外空间(即椁室)中进行的。氧耗逐渐导致墓室内的缺氧。缺氧条件形成后,需氧菌就受到抑制。

当墓室中具备了缺氧条件时,在18℃左右的相对恒温和一定湿度的条件下,厌氧菌就开始繁殖起来。在椁室中存放有丝麻织品、漆器、木俑、乐器、竹笥、竹简等有机物,特别是大量的食物、植物种子、中草药材等,在甲烷菌的作用下就产生可燃性气体--主要是沼气。当一号汉墓的白膏泥层被捅开之初,曾经有气体喷出,燃烧试验时呈蓝色无烟火焰。这就证明了墓室中积聚了大量可燃性气体,也就是平时习称的“火洞子”墓。

2“显赫”女人的死亡之谜

1973年3月初,以女尸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各学科专家,分别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长沙。此次参加的科研单位、医学院校共53个,科研人员多达83人。其中有不少为国内外着名的专家、学者。这是中国考古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景观。各地来长沙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协作和研究,使女尸在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临床医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诸多学科,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电镜观察X射线、寄生虫学研究、毒物分析等,对女尸的死亡年龄、血型、疾病、死因等诸方面,作了鉴定结论。

结果表明,墓主人生前患有多种的疾病和损伤性症状。既然如此,到底哪一种是致她于死地的原因?

首先应排除吊颈而死的可能,因为女尸颈部没有绳索勒痕,就不能推断是吊颈而死。

尽管女尸头部皮层有淤血的痕迹,但检查头部和全身未见机械性损伤,故也就排除了被外力一棒子敲死的可能。

从毒物化验来看,女主人生前有慢性汞(水银)中毒,但不是因中毒死亡。因为在女主人所在的西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尚未生产出能使她急性中毒死亡的“升汞”。女主人体内之所以有汞存在,主要是平时慢慢吞食下去的水银。据考古学家考证,西汉“炼丹”技术已盛行,多数贵族都以吞服“仙丹”而梦想长生不老,因“仙丹”主要是由汞制成,人吞服后就会慢性中毒,但这种慢性中毒不能致人猝死。因而,体内中毒不是女主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既然排除了自杀、他杀和中毒死亡的可能,女主人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通过系统解剖和病理检查发现,女尸皮下脂肪、肠系膜脂肪、腹膜后肾周脂肪及结肠脂肪均较丰满,显示古尸死前营养状况良好。骶、背部没有褥疮,不像长期卧病而死。全身未见肿瘤,亦未见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变。消化道各段内均发现有甜瓜子,反映了患者临死前不久尚能从容进食。若把上述几点联系起来思索,可以认为女尸的病死过程,不像一个慢性缓进过程,很可能是一个急性骤发的病死过程。

是什么症状引起了女主人的急死或猝死?通过先前的诊断可知,女主人具有多发性胆石症,由于结石嵌顿引起胆绞痛的可能性很大。胆绞痛的急性发作,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氧加重,以致发生猝死。由于女尸组织切片无法看到炎性细胞成分,故因胆总管及胆管结石阻塞引起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可能性难以判断。

由于胆总管乏特氏壶腹处有结石嵌顿,有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坏死)的可能性。但对女尸的肉眼观察未见胰腺出血及脂肪坏死,胰管内未见逆流的胆汁;切片胆色素染色阴性,镜下胰腺各部未见出血,故可排除因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致死的可能性。

女尸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但大、小脑表面及各切面未见出血征象,镜下左、右大脑中动脉未见粥样硬化病变,大、小脑各部位含铁量,经化学分析及光谱测定没有显着差别,故可排除大量脑出血所致的急死。

在医务人员列出的女尸众多的病症中,有一种陌生的疾病,那就是日本血吸虫病。过去讲述中国的血吸虫病的历史时,都援引国外的资料,这次,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女尸病理学、寄生虫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其体内发现了日本血吸虫虫卵,这说明远在两千一百多年以前中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的存在了。

马王堆一号汉墓一号女尸在湖南长沙出土,死者生前在长沙居住。2100年前洞庭湖的范围远比今日为广,当时长沙县的乔口、云凝均属洞庭湖滨。洞庭湖的钉螺孳生已有悠久历史。因之,死者在长沙或附近的日本血吸虫病疫区接触疫水,并受到感染,是极有可能的。但是,从各种迹象来看,她死于日本血吸虫病的可能性仍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