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地区,昔日曾是绿草遍地,人往如织的繁华故城--楼兰。然而在公元4世纪以后,这个古城王国却突然神秘的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廓巍然,人物断绝”的不毛之地和人们无限的悲凉和难解之谜。面对着那一望无际戈壁中的古城故迹,人们不禁要问:辉煌的楼兰是如何兴盛而又突然消逝的?古楼兰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衍休息?
楼兰消失后的千百年来,多少人曾神往那古堡的建筑,倾慕那古城的绿水环绕,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深入那无边的不毛之地。但是呈现在这些人面前的只是白骨遍野的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茫茫沙滩,以致多少人魂断楼兰,葬身于绿洲古城的茫茫积沙之下。古城楼兰神秘的面纱,随着历史的积淀和探险者的一去不返,更显得幽深莫测。
十九世纪后,世界各地的冒险家汇聚楼兰,去揭开古城那神秘难测的千古之谜,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发现,古楼兰城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绿洲文明,同各地的贸易文化交往较密切,从遗址中那些俯拾即是各种石器、饰物、铜铁器以及木筒,文书的遗物中,全都显示出楼兰昔日的繁盛和沧海桑田的变迁,只是风蚀千年的故城难以再现那真切的繁华面目。
在出土的遗物中,最让人惊异的莫过于楼兰姑娘了,在楼兰通道的古墓中,发现了一层套一层的圆木,圆木之围的木棺中保存了几具完好的楼兰女尸,这些女尸体态安详,散发披肩,充满了青春气息,在如此的墓葬中能保存住年代如此久远的尸体,是考古工作者难以回答之谜。
千古沉寂的楼兰古城,在啸啸的沙滩狂风中更显得荒凉。那成批出土的古物,则又显示着古城的辉煌。但是,繁华的楼兰故城如何变成今天的荒凉戈壁,人们都在思索着。
1冒险家出没的地方
1895年2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罗布地区,打破了罗布沙漠的沉寂。在考察过程中,由于突遇风暴,斯文·赫定险些丧命。亏得一只水鸟将他引至一小水潭边,才使他幸免于难。
斯文·赫定的第二次塔克拉玛干之行则充满了戏剧性。1899年9月,斯文·赫定在瑞典国王奥斯卡和百万富翁贝尔的资助下,开始了对塔克拉玛干的第二次探险。斯文·赫定一行驾小舟沿叶尔羌河进入塔里木河,抵达若羌绿洲。1900年2月,他又组织一班人马向罗布泊荒原进发,3月29日深入到罗布泊西北岸。在准备宿营时,他发现铁铲不慎遗失在昨天停留的地方。茫茫沙漠,水是性命攸关的东西,而铲又是他们惟一的挖水工具。斯文·赫定不得不命令向导艾尔德克回去寻找。艾尔德克强忍饥渴立即出发,幸运地找到了这把铁铲。就在他返回途中,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打在脸上使他无法睁眼,他迷失了方向。风暴停息后,艾尔德克面前出现了一些高大的泥塔和房址,起初他以为这是千年难遇的“海市蜃楼”,但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一座被风沙半没的古城。当艾尔德克带着古城中的木雕,并将所遇的一切告诉斯文·赫定时,斯文·赫定欣喜万分。他的工作日记记录了这位探险家当时激动的心情:
“这些精巧的蜗卷文和草叶文雕刻使我眼花缭乱了,我打算再回去,但是,这想法太愚蠢!
我们只有两天的用水,于是我决定明年冬天作好准备,必定要回到那座古城去。”由于斯文·赫定预感到艾尔德克的发现极为重要,将会“使亚洲中部古代史上得到不曾料到的新光明”,所以他迫不及待,于第二年初春,就重返沙漠中那座神秘的古城。“在泥塔底下支搭帐篷”,大肆盗挖了一个多星期,共掘获了150件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残纸、少量卢文书和大批汉、唐古币及各类精美的丝织品和雕刻品。此后,楼兰便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着名的考古圣地之一,楼兰古物也成为各国冒险家激烈争夺的对象。
继斯文·赫定之后,更多的西方“探险”者纷至沓来。1906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后两次对楼兰及周围遗址进行盗掘,出土的各类古物包括汉代丝织品、建筑构件以及大批汉文、卢文、粟特文的木简残纸,皆被他席卷而去,其中有不少珍品至今还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接踵而来的是日本人桔瑞超,他在楼兰掘获了大批魏晋时期的汉文、卢文木简残纸。着名的“李柏文书”就是他这次发现的。李柏其人见于《晋书·张骏传》,前凉时期任西域长史。这件文书的发现为了解前凉如何经营西域,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但桔瑞超未能准确记录文书的出土地点,以至关于这批文书发现地点之争至今仍在继续。1910年桔瑞超经俄国进入新疆,重访罗布泊西岸,再次获得大批楼兰古物。
与此同时,俄国人也加入争夺楼兰古物的行列。1909年,俄国人奥登堡来中亚考察,1910年2月下旬抵达罗布泊地区。据说,奥登堡在楼兰曾与德国考察队的格伦威尔相遇,但是,至今没有见到他们在楼兰考察的报道,无人知晓他们究竟掠走了多少楼兰古物。
1927年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计划开辟柏林-北平-上海的航线,委托斯文·赫定再次对楼兰地区进行考察,遭到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德国人的计划一度搁浅。后经刘复等人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名义出面交涉,于同年4月26日中德双方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合作双方协定,各项经费由斯文·赫定负担,考察标本须交中国方面保存,考察报告也要在中国出版,后来虽未完全执行这些规定,但中国学者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称道。实地考察从1927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3年。这次考古的主要收获是在楼兰东郊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除此之外,中国学者黄文弼还在罗布泊北岸发现了“土垠”遗址,该遗址后被认定为汉代居仓故址。
2撩开的神秘面纱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木棺中还保存了几具较为完好的楼兰女尸。这些“楼兰美女”脸庞不大,下颏尖圆,鼻梁高、眼睛大,双眸微闭,体态安详,她们的头发浓密微卷,散披肩后,充满了青春气息。头上戴有素色小毡帽,帽缘缀红色毛线,帽边插几支色彩斑斓的雉翎。女尸裸体,周身裹毛织布毯,以骨针或木针连缀为扣,双脚着短统皮靴。墓中出土木器、骨器、角器、石器、草编器等器物。木器有盆、碗、杯和锯齿形刻木。
考古大军进驻楼兰,打破了古城禁锢于沙漠、隔世千年的宁静。经过多天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发现这是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古城:东西长约335米,总面积约108240平方米。城墙采用夯筑法建造,在厚度80厘米的夯土中夹压芦苇和红柳枝。这是一种典型的汉代筑墙方式,敦煌附近的汉长城亦如此。在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个缺口,大家推测这可能是城门的位置;在西城墙的中部也有一个缺口,缺口两侧还有两个突出的土台,可能是城门及附属建筑,但因风蚀严重,已无法判定其本来面目。
在楼兰城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石砌渠道遗迹,与城外的河道相连。渠道上残留有许多水螺壳,这表明古渠道曾是淡水通道。以古渠为中轴线,古城被分割成东北和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以佛塔为标志,西南部以土块垒砌的三间房为重点,散布着一些大小宅院。
佛塔残高10.4米,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外形如同覆钵,与古印度佛塔相似。它的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塔身为八角形,用土坯夹木料垒砌而成,中间填土充实。塔顶为圆形,直径约6.3米。塔身的木方外缘残留雕刻纹饰。在塔基与塔身之间,南侧有供攀登的土坯阶梯,宽约0.3米。在附近,人们还发现了木雕坐佛像和饰有莲花的铜长柄香炉等物品。佛塔南面有一片大型建筑遗址,地面上有许多错乱放置的粗大木材。这些木材都经过加工,或有整齐的榫孔,或有流畅的旋形纹样。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曾在此发现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工作人员在这里采集到许多精美的丝毛织品、两汉五铢钱、各色饰珠、还有来自异域海岸的贝壳和珊瑚。这些物品表明楼兰古城曾是早期“丝绸之路”上贸易的中继城市。
楼兰城中最显眼的建筑遗迹,是西南部的“三间房”遗迹。这是楼兰城中用土垒砌的惟一现存的建筑踪迹。它位于城中稍偏西南,东北紧靠古渠。现存布局看似门形,东西两墙尚存红柳夹芦苇的墙壁和房基木。考古人员在三间房最东间清理出织锦、丝绢、棉布和小陶灯等物,并且还发现一件比较完整的汉代文书。从文书的内容来判断,这里应是官署遗迹。三间房西南有一片低矮的房屋建筑,工作人员选择其中一组进行清理和测量。它由南北两间组成,面积约32平方米,红柳夹芦苇墙壁。清理出的物品有骨雕花押1件、门斗2只、木盘1个、木桶1只、木纺轮1只、木板门两半扇以及牛、羊骨等。这些显然都是房子主人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反映出当时一般平民的生活状况。所有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无不被楼兰城俯拾即是的文物所震动。呈现在眼前的石、陶、铜、铁、丝等类器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楼兰的昔日文明和沧海桑田。
3消逝的文明古城
源源不断的考古大军开赴楼兰,唤醒了沉睡的古城。目不暇接的古物资料不仅勾勒出楼兰人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也反映了楼兰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情况。正是借助这些实物资料,人们得以了解楼兰的社会和物质生活。
4000年前楼兰女尸的出土,表明楼兰人早在史前时期就生活在罗布泊地区。他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绿洲文明。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开始经营西域,楼兰王国逐渐丧失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楼兰国在公元前77年被汉朝征服,接受汉王朝的统治。此后,楼兰改名为鄯善。东汉时,汉朝政府以楼兰城为西域长史府,设西域长史及属吏,负责处理该地区的军政事务。大批通行证件和中央给鄯善国王的诏书说明,这时的楼兰是受中原王朝控制的一个封建城邦。楼兰故城出土的汉文木简和文书的纪年多数集中在270年前后,这些文书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内容比较丰富,从中可以看出楼兰城的驻军概况和各屯区农业生产、水利与生活的一些情况,可以了解到楼兰城内生活的有关情形,如城内设有仓库、客馆和医院,有制造铁工具和兵器的手工业,有以谷物丝帛作价的商业活动。此外,文书还记录了一些有关城内居民与户口、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考古发现还表明,丝绸之路贸易给这个王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经济繁荣又推动了楼兰人的文化生活的提高。他们已开始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语言,广袤疆域内林立的寺院充实了楼兰人的精神生活,荟萃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美绘画和雕刻品给楼兰人带来了高度的艺术享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绿树环绕、水流清澈的可人绿洲,一个丝路商旅翘首以望、寄托情思的贸易中继站,一个楼兰人世代眷恋的家园,却在公元4世纪以后,突然人去“楼”空,成了一个黄沙覆埋的废墟。究竟是什么造物力量让昔日盛极一时的古国突然幻灭了呢?从楼兰古城遗址得到的汉文简牍中可知,楼兰士兵的口粮呈渐次减少的趋势,甚至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导致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水源日益不足。在出土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这些都表明4世纪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楼兰人曾经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过斗争,但最终仍不得不放弃他们心爱的家园。漫漫黄沙遮盖了昔日绿洲上的城市,一个辉煌了很久的文明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而楼兰人迁居何处?谁又是其后代呢?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