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12635500000021

第21章 依旧魅光四射的壁画之谜(1)

古老的中华文明随处都闪现着让人不解的谜光,在新疆人迹罕至的山野之中,一片片平整的岩壁之上,有一幅幅神秘的雕刻造像,状如舞蹈,形迹莫测,似乎是在进行一种远古图腾的仪式,又像在炫耀自身奇特的完美人体构造。这些岩壁上的画起于何时,代表何意出自怎样的人之手,考古学家们难以定论。

神秘的岩画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它们以纯朴、古拙的内容,简单而粗糙的形式恍如把人带进了遥远的时代,看到的似乎是天上的精灵和人间诸神的汇合,把世俗神圣的生活都画于壁岩之上,以一种宗教的态度进行崇拜。但这随处可见的岩画神秘,如一个个谜,困于人们的心中,他们难以知道岩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把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刻画于这万仞岩壁之上,仅仅是为了“永存下去”?

在新疆和甘肃故道之边的悬壁之上,依山势大规模地刻造着成批的石窟和岩画,恍若天国神像,又如人间仙境,每幅画都是人与神、灵与肉的统一。如此大面积的岩画和石窟,仿佛是向世间显示天上的奇迹,又如同向人们展示神往的天堂生活。

在中国大地的一些古墓的石壁上,刻画着一组组的壁画,叙说主人的经历,指引着登天之路,显示着神圣的地下宫室的辉煌。但墓室壁画是怎样刻画成功的,如何组装成一个整体,这是考古工作者们难以解开之谜。

1岩壁上的远古图腾

1987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一片人迹罕至的山野中发现了大约公元前10世纪的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群。呼图壁县在天山北麓,其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相距约100余公里。岩画所在的地区,山势突兀,石壁豁开如阙,酷似石门形状。岩画所在的山体,山色赭红,在四周的青山蔓草之中,分外醒目。呈水平状铺展的红色岗峦,层层叠叠,宛如一座突兀的古堡,数千万年的风雨冲刷,仍未改其容颜,岩体或如门窗洞开,或如墙柱矗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里诡谲莫测的神秘景致。

岩画所在位置海拔高度约1500米,其东南各有一条小溪流淌,在东南角上汇合为一。岩画雕凿在砂砾岩上,岩面平整,整个画面东西约14米,上下高约9米。在这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范围内,布满了大大小小,身姿形态各异的男女形象,人物大者过于真人,小者仅一二十厘米,岩画分布密集,错落分布。岩画可分为六组:“群女裸舞图”、“群男裸舞图”、“性媾图”、“生育祈祷图”(一)、“生育祈祷图”(二)、“礼仪图”(一)、“礼仪图”(二)。

图中的裸体男子面部轮廓粗犷,大嘴高鼻,威武有力,特意刻画的男性生殖器夸张地勃起和硕大;画中的裸体女子面颊修长,眉弓明显,眼大鼻高嘴小,肩宽腰细,臀部肥硕,颈细腿长。岩画刻画了整齐的舞蹈动作、逼真的性媾情形、庄重的宗教场面。整个岩画贯穿着性崇拜主题。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这是新疆古代先民存在生殖崇拜,并进行生殖崇拜活动的一个重要标本。这种生殖崇拜的现象,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

远古时代,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人类的心目中,充满了神圣和神秘的色彩,因而对女性的性器官也奉之若神,顶礼膜拜。从世界各地出土的这一时期的女性雕像中,都无一例外地夸张了女性的主要性特征:硕大的乳房,凸起而丰满的臀部,明显的性器。母亲在生活中处于中心的位置,父权制建立之后,也伴随着人们对生理知识的增进,男性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对男性的生殖崇拜逐渐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随之而产生的祈求生育不断、人口繁荣的一系列宗教或巫术的仪式,都是以男性为主体。这个阶段,大致在原始社会解体之后,阶级社会逐步建立的时期。

呼图壁康家石门的生殖崇拜岩画,正是表示了一处部落居民祈求生育、人口繁盛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面。画面中,对男性性器的极度夸张,表明了此时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被认同而成为主体。画面中几处身体被涂成赤红色的人像,非常可能就是在宗教仪式或巫术活动中的“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他(她)的引导下,人们动作整齐划一,载歌载舞,沉浸在神秘而圣洁的仪式之中。在阿尔泰山山区,岩画的种类有动物、狩猎场面、放牧情景、车辆图案以及宗教、性媾情节等。霍城县的干沟岩画,在一处山岩上刻有形状不同的17只大头羊和长角山羊,线条虽简练,但却能生动传神。粗犷的线条勾勒的却是一幅写真的草原生活图景。撒尔乔湖的一幅狩猎图,场面紧张,神态传神。

在托里县一块岩石上,凿刻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狼入羊群的情景。画面将整个山羊群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只羊的姿态各不相同。彩绘岩画以在富蕴县唐巴勒洞窟的彩绘岩画最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天然敞式石洞,处于半山腰上,洞内的顶壁、侧壁及正上方遍布彩绘图案,均赭红色。图案有火炬、同心圆、徽记符号、动物等图案,及人面形神灵和宗教咒语等。

图案并非一次涂成,形成时期延续很长,整个图案有非常浓郁的宗教神秘色彩。

在岩画上表现与性有关的题材,也是阿勒泰地区岩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其表达的含义,不外乎是古代人们对自身在人类繁衍中所起作用的歌颂和崇拜。表现的形式大多直白性媾,画面却不含丝毫不洁的倾向,也许更近于远古遗风。

在横亘新疆东西的天山山脉中,亦见有大量的岩画,从东疆的哈密,至西部的伊犁地区,以及天山山脉的沟壑山谷,各种题材的岩画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有生殖崇拜、宗教以及大量的与游牧生活相关的动物、放牧、狩猎等。其中的生殖崇拜岩画,以呼图壁的康家石门岩画最具代表性。在塔里木南缘的阿尔金山北麓上,考古工作者在山下的岩面上,也曾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作品。这些岩画题材广泛,有野生动物、各种狩猎场面、放牧情景以及舞蹈、战斗和宗教符号等。

这一地区较有特色的是一些标记符号,其中手印的标志非常之多。这种手印标志,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在欧、亚大陆上屡有发现。在我国的内蒙、云南也均有发现。对于手印标志的解释较多,或表示一种手势语言,或说象征自己在狩猎中所得的猎物,也有说是用敌人的血印成,以表示自己的胜利或勇猛。凡此种种,尽管我们知道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手印的含义不会相同,但其中包含了原始信念和质朴的信仰,恐怕是其所共有的。此外,标记中,还有一些颇具艺术特点的刻画符号,可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新疆地区的岩画时代和族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岩画大多是一幅幅孤立的画面,缺乏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因此对岩画的时代和族属的判定,只能是一个较笼统的推测。结合新疆地区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新疆地区岩画的出现年代也是比较早的,延续时间跨度较长。进入历史时期,在天山南北活动过的民族都有可能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岩画作品。

这些充满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向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各个片断,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些刻画在山体、岩石上的图画,似乎去古未远,仍然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场景,讲述着一个个史所未录的故事……

2永不剥蚀的石上文明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大量的岩画,这些丰富多彩的岩画,归纳起来可分为动物岩画、生产岩画、娱乐岩画、人物岩画、战争岩画、宗教岩画六大类。

最常见的一种是动物岩画,动物岩画是我国岩画的一种恒定题材,其分布范围和数量都十分可观,几乎在所有的岩画中,都出现了动物形象。尤其是北方岩画区,动物岩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阴山、贺兰山、黑山、阿勒泰、昆仑山的岩画,无不以动物图像为主,动物在所有的岩画图像中约占80-90%。南方岩画与北方岩画中的动物形象,由于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动物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小不同,出现的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区别。如沧源岩画,动物形象的数量仅次于人物形象,约占20%。北方岩画中,反映动物形象的岩画占有绝对优势,不仅数量多,种类也相当可观,如阴山岩画,可以确定的动物种属有40种之多。

在古代由于人们生活的主要活动是狩猎和放牧,因此,生产岩画又可以分为狩猎和放牧岩画。狩猎岩画是北方早期岩画中一种非常流行的题材。在已发现的岩画中,具有狩猎画面的约占半数以上。有些地区,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时代背景,直到畜牧时代,狩猎业仍不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富有生活情趣的狩猎岩画,图解式地表现了当年终日驰骋于深山幽谷的猎人们行猎的规模、对象、方式,从中可以窥视猎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形态。到了畜牧时代,我国古代的北方岩画,普遍出现以饲养家畜、牧羊放马、季节转场、役使牲畜的场面和牧民的形象。这些牧畜岩画,展现了古代畜牧经济的生动情景和牧业经济的演化历程,为我们更好地想象和重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依据,从中可以帮助了解当时畜牧经济的发展水平。

舞蹈岩画也是我国岩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几乎遍布于所有的岩画地点。当我们置身于质朴瑰丽的画面前,凝视舞者所作的精彩表演时,就像见到一个个或一群群精灵天使,他们的姿态是那样的纯朴、古拙,恍如把我们带入了遥远的历史时代。当进而去品尝那些生动的舞姿所反映的含意时,就很自然地领略到这些舞蹈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岩画中表现的这些舞蹈场面,察其动因不外乎有自娱和娱神两种。其中属于自娱舞蹈的有:狩猎舞蹈、战争舞蹈、操练舞蹈、集体舞蹈、仿生舞蹈、爱情舞蹈;娱神舞蹈则有祈祷式或宗教仪式舞蹈。各地岩画中,画面以表现自娱性的独舞数量最多。

人物岩画是我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岩画中人物画约占半数以上。见于岩画中的人物,从事着各项活动,诸如狩猎、放牧、舞蹈、作战、杂技、祈祷、骑马、踢毽、执箭、钓鱼等等。这些人物中,北方以骑马、南方以舞蹈居多,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各地的人物岩画,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不同,人物在形体、服饰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北方草原地区的人物岩画,躯干部或粗或细,或长或短,部分人物束腰,手指一般不予表现。西南岩画,人物的形象特点鲜明,四肢甚细,仅作示意表现,身躯作倒置三角形。东南沿海岩画,人物的形体较细,一般与四肢差不多。早期岩画一般不表现衣着,只有晚期个别人物着衣。内蒙古人物岩画,一般身着大衣或长袍,就像现在在内蒙古牧区所见到的牧民形象。由于气候上的原因,南方人物岩画没有穿着长袍者,云南沧源的岩画人物,则有身饰羽毛做成的舞装。四川珙县麻塘坝人物岩画,穿裙穿裤,不同于北方草原,是一种具有地方风味的衣着。

由于古代战争不断,战争岩画是岩画的重要内容,在内蒙古、宁夏、云南、新疆等地多有发现。其战争场面或为大规模的厮杀,或为相互对射。阴山岩画中有一幅鏖战场面,双方正在披坚执锐地厮杀,只见胜方英勇战斗,败方人头落地。新疆阿尔泰山唐巴尔塔斯有一幅格斗图,图中一人挽弓搭箭,一支飞箭射中了对面一人的腰部。青海省天峻县卢山,有一幅交战图,两人面对面,弓箭交接在一起,两人的生殖器挺举,以示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和男子汉所独具的阳刚之气。

宗教岩画是古人宣泄内心世界和怀古的载体,它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广为分布。题材以各种崇拜为主,其对象包括动物、生殖、天体、神像、祖先、印迹等。动物崇拜的对象和信仰崇拜的程度,往往与时代有关。狩猎时代人们崇拜的对象多为野兽,畜牧时代崇拜对象则为家畜。可见动物崇拜与人征服自然的能力紧密相连。生殖崇拜是我国岩画中一种恒定题材。

远古居民希求人类生殖繁盛,人丁兴旺,因此在岩画中常有男女交媾的图像。日月星辰等天体崇拜岩画,在许多地方也发现过,这些岩画既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在我国早期岩画中,神像崇拜、祖先崇拜、印迹崇拜,也是引人注目的题材,在原始宗教崇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岩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和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记录了人类童年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最生动、最直观的感觉。尽管岩画开始时是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制作的,笔下的形象也不一定那样准确,但从中还是可以发现许多作画技巧,有些作品在构思、技法、形象设计上,表现了惊人的艺术才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原始艺术永恒的魅力。

3高昌的故城石窟

今天存在于吐鲁番的高昌故城,经历代增修,现存中城的范围,就是当时的遗迹。其周长3415米,城墙用黄土筑成,城墙高11-12米,墙基厚11米,城外有马面、瓮城,堪称当时西域的一座“坚城”。现存的高昌故城内仍保存了大量的佛寺建筑遗迹,主要集中于外城的南部。在东南部保存有寺庙的塔基和支提式的残窟,保留一些壁画;西南部寺院的范围很大,约10,000余平方米。残存的塔基上仍有多层的小龛。在内城偏北处有一个俗称“可汗堡”的建筑,可能为当时的王室寺院。附近发现的其他塑像壁画、幡画等佛教艺术品也说明高昌城内佛教的兴盛。高昌地区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有一定影响。

高昌地区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佛教胜迹,这就是唐代文献《西州图经》中提到的“丁谷窟寺”和“宁戎窟寺”。“丁谷窟寺”即今天吐峪沟石窟,而“宁戎窟寺”即今天的伯孜克里克石窟。

吐峪沟,位于高昌故城东约20余里处。在沟内尚存有46个石窟,互相错落分布。吐峪沟石窟中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大致在晋、十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