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
12638700000003

第3章 我在写作中的一点体会

任大星

1953年,我刚由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成为《少年文艺》月刊编辑人员的时候,对少年文学的特点和编辑工作的要义都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时候《少年文艺》刚创刊不久,一共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编辑工作也忙不过来,但领导却非要我们经常到中小学校里去和同学交朋友,熟悉他们的生活不可。我对此很不理解,以为这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幸而我生性谦虚好学,领导叫我做什么我都认真去学着做。我到中小学去了后,很快建立起了好几个读者小组,还积极、投入地参加了少先队的各项活动,和同学、老师成了很亲密的朋友。想不到日子一久,等我熟悉了少年朋友们的生活以后,我终于认识到了这项“额外负担”的确有它的道理。此后我在编辑工作中确定选题、取舍稿件、加工文字、设计插图等方面,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去闭门造车了,自然而然地考虑到了少年朋友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或许可以说,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懂得了少年文学工作者和少年读者心灵相通的必要意义。

实际上,作为一个少年文学工作者,和少年读者心灵沟通,不仅是为做好编辑工作所需要,在创作中也完全必要。正是在和少年朋友的亲密交往中我积累了不少生活感受,我就以此为题材,在业余时间写成了第一部反映少先队生活的中篇小说《刚满十四岁》,连印十几次,受到了少年读者的欢迎。后来还写了根据我的《耐心的中队委员》《大街上的龙》等好几本反映少理解和体会,作为一个少年先队生活的作品。文学作者,和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作为一个少年文学作者,读者心灵相通,实际上决和读者心灵相通,实际上决不限于作品的取材方向,不限于作品的取材方向,它它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这里指的首先应该是作者在写的含义要广泛作少年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材,得多。

都必须具有一颗少年之心,能从少年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对作品的喜好和需求。“文化大革命”以后,我的少年小说《我的第一个先生》,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题材,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后居然也受到了当代少年读者的喜爱,在他们的投票选举活动中获得了小说类作品的最高票,被评为《少年文艺》首届好作品奖,当时我自己也觉得很意外。后来仔细想想,可能还是我在写作中一直没有丢掉少年朋友们的喜好和需求的缘故吧。少年朋友对我的鼓励更加增强了我创作的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接连不断地写出了《湘湖龙王庙》《小小男子汉》《大钉靴奇闻》《男孩的心情女孩的歌》《收起你的刀》等不少作品,其中有多篇还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或发表,和外国少年成了朋友。

生命不息,我将永远不会止步于走向少年朋友的心灵之桥。

任大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17岁开始学习写小说。青年时代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

1953年起在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1988年退休后专事创作直至现在。认识作者1954年出版第一本儿童小说《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得到文学前辈、社会有关方面和读者的鼓励。中篇、长篇小说《刚满十四岁》《野妹子》出版后也颇受读者欢迎,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