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688300000174

第174章 守株待兔

故事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②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注释

①株:断木,伐树后留下的树桩。

②走:跑,逃。

③耒(lěi垒):古代翻土农具,耕作农具。

④冀:希望。

故事大意

宋国有一农夫在田间耕作。有一兔子在奔跑中触树桩断颈而死。那农夫在高兴之余,萌生一个念头,劳动多累,何不守候在树桩旁,等候别的兔子再来触桩。当然,守株待兔,再不会有别的兔子来触桩了,该农夫的行为成为宋国人谈话的笑柄。

读后感

韩非在《五蠹》中讲这个故事,是为了阐明一个观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先王是指古贤君: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等人。先王那些人尽管治理当时的人很有成效,但却不一定能治理好今日的民众。否则这些人就会犯守株待兔那样的错误。

韩非讲的这个故事,是寓言。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兔子在奔跑中触桩而死的,因此更不可能出现有这等傻子守株待兔那类的事。

韩非认为,世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治理模式,治理天下总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因时而异是治理天下的基本法则。

韩非还认为,做事情,应该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就是说,不要迷信古人,不要痴迷常有的治国原则。应该“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研究世事,据此制订相应的应备措施,以此去做好工作。

在韩非那个时代,“争于气力”,实行先王之治行不通了,必须实行法治。法其守法者,法其违法者。即韩非所说的“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唯如此才能走富国之路。实践证明,韩非这个主张是正确的。

今天的管理也必须实行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管理。绝不能搞固定模式,搞千篇一律,一定要注意变通,因变制宜。

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于是人们把它演化为成语,以教育人们不犯守株待兔那类错误。它告诉我们:不能死守狭隘经验,要知变;要勤劳,不能做白日梦,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没有冒黄金,千万不能去做不劳而获那类的事。

感谢韩非创作了这么好的一个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