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688300000176

第176章 不才子之变

故事原文

今有不才①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②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③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④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⑤、推公法而求索奸人⑥,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五蠹》)

注释

①不才:品德不好。

②谯(qiào俏):呵斥。

③三美:父母之力、乡人之帮、师长之教三股力量。

④胫(jìnɡ径)毛不改:胫毛,细微。胫毛不改,一丝一毫不作改变。

⑤州部之吏操官兵:州部之吏,地方行政机关的官吏。全句的意思是,地方行政机关的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

⑥推公法,而求索奸人:执行法令搜捕不良分子。

故事大意

有一位很不长进的孩子,父母愤怒地教育他他不改过,邻里人呵斥帮助他他不变化,师长们教诲他他毫不反悔。上述三者:父母爱、乡人帮、师长教这些美好的东西合力教之,这个孩子仍然无动于衷,其错误行为始终不改。直到地方官员拿着官府武器,执行着国家法律、法令,捉拿坏人了,这个孩子才感到害怕了,才改变其不端品德和不良行为。

读后感

韩非信奉法、倡导法,在本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韩非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儒家,儒家主张德教,韩非却反老师之教,反对儒家,还把儒说成是五蠹之一蠹,主张实行法。但我认为,韩非的观点有偏颇,把法的作用神化了,夸大了,把儒、德的功能贬低了、缩小了。正确的应是既重视法,又重视德,德法互济。

对本故事所说的就可以质疑:

首想,“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难道对该不才子一点不起作用吗?“三美加焉”的教,果竟一点不发挥作用吗?假如确实如此,也只能说,父母、乡人、师长教育无方、不得法,而不能说德的教育不对、没有用。

再想,“操官兵”、“推公法”后,那“不才子”“变其节”、“易其行”了,果竟官兵有那么大神通吗?可不可以出现这种情况,那不才子,见官兵后,收敛起外在行为,而内心却无动于衷?即使如故事言“变其节”了,“易其行”了,但这“变其节”的“节”、“易其行”的“行”,难道不需要用正确的“德”来规范吗?这又说明“德”不是一无用处的。

又想,“法”好,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我们提倡实行“法”。但是,“法”是接触人的形体的一种罚,是动之于刑的,是不及于思想的。所以必须有强大的思想教育跟上,使之动于心、动于爱、动于情,使之心动指挥行动、指导行动才对。

四想,社会上还有不畏死的人呢!如老子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家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你法不成。这说明法也不是万能的。这就告诉我们,要用法,但也必须有德的教化,德法共用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