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688300000028

第28章 楚庄王欲伐越

故事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①,杜子谏②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知目也。”王乃止。(《喻老》)

注释

①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见本书故事14注①。越: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②杜子谏:杜子,楚国一大臣,生平不详。谏,规劝。

③智如目也:智慧犹如眼睛。

④睫:睫毛。

⑤庄蹊(xī西)(jué决):即庄。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在本故事中,被说成是盗贼。

故事大意

楚庄王准备攻打越国。大臣杜子问庄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庄王答:“越国政治乱战斗力也不强”。杜子规劝道:“我为你的打算感到忧愁。人的智慧犹如眼睛,眼睛能见百步之外的东西,但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我王的兵败于秦国、晋国,丧失国土数百里,这才是弱兵。国内有盗贼而不能禁止,这才是真正的乱。我国的弱与乱一点不比越国好,现在你想去攻打越国,就好像你的眼睛只能看到远的东西却看不到近的东西。”庄王听了杜子这段话后,觉得有理,就放弃了出兵去攻打越国的念头。

读后感

本故事是对应《老子·三十三章》的内容而写的,阐述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讲的一个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韩非在讲完这个故事后点了题,说:“故曰:‘自见之谓明。’”

“自知者明”。人必须做到“自知”,这样才叫“聪明”。如本故事所言的那样,楚庄王认识到了自己国家的弱、自己国家的乱,放弃了去攻打越国的念头,避免了莽撞事、错误事的发生。

本故事用“智之目”作比喻,来论证人必须“自知”。人要做到“自知”,做到“明”是不容易的。要谦虚,要谨慎,要善自省,要善作对比思考,如本故事中把楚与越作对比思考,才能做到自知。

对比思考是认识对方的人、事、物最基本的办法。有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等。比,有学问,需要不戴有色眼镜,需要放弃既有成见,需要客观,需要冷静,需要谦逊,需要虚心,需要全面,需要理智。楚庄王好,能虚心接受他人批评、建议,能实行正确比较,能自省,能理智,最终做到了“自知”,实行自强政策。

“自知”,不是说经比较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我的不足,也要看到我的长处,既不自卑,也不自满,这样了就能做到与人交无往不胜,与事交无往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