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12819300000025

第25章 如何借鉴现代音乐剧的优势元素提升流行歌舞的艺术感染力 (2)

当然,现代音乐剧豪华的舞台阵容和复杂的布景设计,少则需要耗尽上百万元,多则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这是快速更新的流行歌舞作品难以复制的。但现代音乐剧舞台设计“身临其境”的理念以及“道具巧妙运用”的技巧,值得流行歌舞借鉴学习。多用一点儿心思,就可以改变流行歌舞舞台雷同的现状。

二、现代音乐剧与流行歌舞的内在联系

尽管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艺术感染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但两者之间依然有着内部联系和相同之处。

第一,流行风格的相同。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的歌曲选择一般以流行音乐风格为主流,同时各种风格流派并存, 自由发展;此外,两者所运用的舞蹈元素相同,都是以芭蕾基本功为基础,流行舞蹈元素为主的表现手法。第二,主要艺术载体的相同。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都以“载歌载舞”的体裁和样式来表现艺术作品。例如:以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百老汇为代表,它是典型载歌载舞的表演, 故又被称为“百老汇歌舞剧”。第三,社会功能的相同。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都具有抒发情怀、交流情感、欣赏愉悦的功能。它们都是一种娱乐型的文化、一种社会流行文化、流行艺术,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例如:现代音乐剧《猫》创造了惊人的商业奇迹,该剧自首演以来,到1994年9月上演了5000场,至1995年9月,它在全世界的总收入高达20亿美元。

我们运用作品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以上所述来论证现代音乐剧与流行歌舞之间的联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从音乐剧作品形式的结构、动作、语言上看,由于现代音乐剧是戏剧式结构(大致包括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其内容容量大,人物生动、情节复杂,使得舞蹈动作和歌唱语言形象化、性格化,表演形式上更为丰富、新颖。流行歌舞与现代音乐剧相比,其内容容量小,人物情节苍白。但流行歌舞的演绎具有宣泄性、抒情性,假定给予它戏剧性的主题,以心理式结构形式来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其舞蹈动作和歌唱语言也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中可以看出,戏剧性是它们作品之间的核心差异。

由以上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的差异和共性的分析,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现代音乐剧可以看做是融入了戏剧性的多个流行歌舞片段的有机组合,而流行歌舞完全可以借鉴现代音乐剧的优势经验进行发展,从而提高其艺术感染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借鉴音乐剧优势元素优化教学手段,

提升流行歌舞艺术感染力

以上我们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在一定程度上现代音乐剧可以看做是融入了戏剧性的多个流行歌舞片段的有机组合。这一结论是以下探讨在流行歌舞教学中借鉴现代音乐剧“戏剧性”及“歌舞演一体化”的基础。

(一)改善流行歌舞作品创作,“由内”提升感染力

当前流行歌舞普遍缺乏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本身缺乏戏剧性,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应着力提升流行歌舞作品创作水平。

1.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目前流行歌舞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用于锻炼学生作品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主要课程是歌舞赏析课。该课程基本选择欧美优秀流行歌舞作品,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动态的教学。其授课内容着重于歌舞演绎技巧等“表象”的学习,但缺少对作品内在吸引力,即戏剧性的分析和认知,不利于作品创作水平的提升。由于现代音乐剧作品内涵丰富、戏剧性较强,因此建议在歌舞赏析课教学中大幅增加现代音乐剧片段的赏析内容。

2.教学实施建议方案

建议在一个学年内选择3-5部优秀现代音乐剧作品纳入歌舞赏析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向学生进行相关背景介绍(如作品展现的时代背景、故事主线、关键人物性格等),以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理解;然后,根据作品主线截取部分经典片段进行重点赏析,着重对故事情节冲突、人物内心矛盾等戏剧性元素进行分析。在赏析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针对各个片段进行开放式的思考讨论(如让学生思考某片段是否戏剧性较强、是否有更好的表现手法或更好的情节冲突设置等)。学期内,要求学生上交1-2份现代音乐剧和流行歌舞的作品对比报告,从人物、情节、表现手法等多维度进行感染力差异分析。

除此之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应该设置流行歌舞创作实践环节,通过实战锻炼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流行歌舞创作实践建议在歌舞赏析课后的课余时间去完成。学期内,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以上的原创作品,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要求,定为学期期末考核内容:低年级学生为“体验式”编创,创作内容中要求主题清晰,具备故事情节;高年级学生以3-5人为一个创作小组,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具备较强戏剧性元素。

(二)强化“歌舞演一体化”技能,“由外”提升感染力

1.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当前流行歌舞课程设置中,以流行舞蹈、流行演唱、歌舞组合三门专业课程为主来锻炼学生对作品的演绎能力。流行舞蹈和流行演唱课程着眼于纵向强化学生的舞蹈、演唱能力,而歌舞组合课则着重横向培养学生歌舞表演的融合能力。当前歌舞组合课教学大多强调歌唱结合舞蹈动作的训练,但缺乏对演绎能力的融合训练,因此学生演绎作品显得生硬、模式化,感染力较差。由于现代音乐剧“歌舞演一体化”的表现手法目的统一、互补互融,使得演绎的感染力较强,因此建议在歌舞组合课程中着手强化“歌舞演一体化”技能的教学。

2.教学实施建议方案

建议每个学期在歌舞组合课程中,完成三部歌舞组合作品的学习(作品建议选择范围:优秀流行歌舞作品;经典现代音乐剧歌舞片段;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在歌舞组合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歌-舞-演逐步融入”的教学原则。由于歌、舞训练已有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本文不再进行赘述,以下主要针对“演”在歌舞组合课中的教学进行讨论。

第一步,由于歌舞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训练前应设置角色分析环节。学生应在深入理解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表达意图的基础上,分析作品角色所处的时间、空间,对应的社会地位、外形特点、性格特征,相关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后续才可能完成贴合作品的生动演绎。

第二步,在“歌”、“舞”训练过程中融入“演”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眼神和肢体语言的训练。由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灵魂的镜子”,“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因此我们在“演”的训练过程中应格外注重训练学生眼神的运用。训练时可参考著名的戏曲表演大师盖叫天先生的眼神分类法,即“看、见、瞧、观、瞟、飘、眇”,对这七种眼神动作进行训练。例如:傲慢时的“眇”;害羞时的“飘”;憧憬时的“观”;初遇时的“见”。而在进行肢体语言训练时,则重点训练学生对舞蹈动作的韵律、节奏、气息和情感表现力的把握,肢体动作“力量、张力、稳定”的控制,通过肢体语言的“轻、重、缓、急”表达作品情绪。例如:轻而缓的动作易表现哀与愁的情绪;轻而快的动作易表现喜与乐的情绪;重而缓的动作易表现怨的情绪;重而急的动作易表现恨的情绪。

第三步,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流行歌舞表演比赛,让学生在舞台上面对真实的观众进行实战演练。赛后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一定奖励,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刺激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演绎水平。

结语

国内流行歌舞的教育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而作品的雷同、表演形式化充斥着整个歌舞舞台,这一现象不利于我们流行歌舞的长远发展。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现代音乐剧与流行歌舞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如何改善流行歌舞感染力,优化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探讨。由于国内流行歌舞研究著作、理论教材、学术论文等非常匮乏,本文也只能是笔者在经过影像资料整理比较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它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略表愚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能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流行歌舞,而改变现状还需要同人们的共同努力,寻找、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完善流行歌舞的教学,也希望通过这次论坛的学习、交流,得到各位专家的帮助、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