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的形成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旨在使人们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人类对周围自然力和社会力量的虚构和幻想。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面前,认为存在着超越自然万物且能够支配自然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神秘的外部力量。当人们把这种力量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辅之以仪式,结成一定的组织时,便产生了原始宗教。“宗教”一词在英语中意为“人与神的再结合”;在拉丁语中意为“敬神”;在汉语中,“宗”的意思是“祖庙、祖先”,是“神抵”的居所。
原始宗教是多神教。一般经过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这样几个阶段。随着宗教观念的演化,人类的崇拜对象逐步向系统化发展,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区形成各自的崇拜体系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自发的宗教发展为有组织的人为宗教,如西藏的苯教、纳西族的东巴教都属于原始宗教。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哲人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教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完善理论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宗教。佛教的产生,标志着宗教进入成熟时期。
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宗教由部落宗教发展成为民族的或国家的宗教,形成社会实体,成为人类文化艺术、思想意识领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世界上有宗教信仰的人占总人口的60%。目前,三大宗教在世界各国中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大量的信众,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宗教概况
在中国,信众最多的宗教是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中国四大宗教。
中国宗教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宗教。在欧洲封建时代,基督教得到了充分发展,教会控制着政权,教廷的权力至高无上,高于皇权。宗教超越哲学和科
学,垄断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众生活各个方面。在阿拉伯半岛,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在中国历史上除西藏外,没能出现宗教超越政治的情况。佛教、道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伊斯兰教传人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基督教近百年来大量输入,但都没有能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占统治地位。
我国宗教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对多种宗教采取兼收并容的态度,外来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被部分汉人接受。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拥有较多信众,但在道教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佛教等外来宗教的营养;其二是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立足,生存和发展。
除汉族外,我国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现状大致如下:
西北地区和杂居、散居全国各地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克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西藏、青海、内蒙、四川、甘肃等地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全民信仰藏传佛教。
少数民族信仰大乘佛教的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伺族、舍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
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的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侃族等。
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
此外,我国也有不少民众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许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
三、宗教与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相对于世俗文化,宗教文化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特殊意识形态,宗教文化和其他文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联系,与这些意识形态相结合产生的宗教哲学、宗教史学、宗教文学、宗教伦理学、宗教养生学、宗教音乐、美术、雕塑、建筑艺术等,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大量精品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漫长时期中,宗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文明的总汇,它曾经是科学技术借以滋生和发展的依托和条件,也曾作为人民大众反抗压迫的精神支柱,起到过实现民族整合、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
宗教发展着自己的形态,但至今仍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就必须了解她的宗教。只有把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考察,才能深入了解人类发展史的真实面貌,才能正确继承和发扬人类全部宝贵文化遗产。
从旅游活动来看,中国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宗教是一个切人点,外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宗教是一个窗口。人文芸萃的宗教名山,宏伟的殿堂,巍峨的宝塔,精美的造像,令人赞叹的绘画、石刻艺术等,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宗教文化丰富的内涵中,既有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善行的向往,也有对美的创造和鉴赏。所有这些,使旅游与宗教紧密相连。
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一)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中天堂迦毗罗卫国(又译作净饭国,位于今尼泊尔南提罗拉科特附近)的太子。相传其母摩耶夫人在生太子前,按当地风俗回娘家,四月初八,行至迦毗罗卫城郊蓝毗尼花园时,在一棵无忧树下生太子。太子诞生时,有种种瑞相,所以取名悉达多,意为吉样。
太子长大后深感人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盘腿而坐静思冥想人生真谛,终于经过若干昼夜,在腊月初八这天,大彻大悟而得道,洞悉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后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这天,寺院都要煮腊八粥以资纪念。
太子得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为他从前的仆人宣讲自己悟到的真理,称为初转法轮(轮是古印度的兵器,威力巨大,以法轮喻佛法摧破一切的威力,传播佛法就叫转法轮。法轮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之一)。佛即佛陀,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者。传教45年后,80岁时他在拘尸那迦城圆寂(又称寂灭、灭度、归真、涅架)。因他是释迦族人,又能“牟尼”(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能寂而得智慧,能仁而利人群)。他反对印度“婆罗门第一”的种姓制度,提出四姓平等主张,得到许多群众支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一个“释迦族
圣人”),在中国的佛教信众敬称他为“本尊”、“释迦文佛”、“如来佛”。他的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架地拘尸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四圣迹。
佛教创立后,在其发祥地印度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经历了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为原始佛教时期。这是释迦牟尼创教、传教、弟子涌出、汇集、传播佛陀阶段,佛教内部教理统一。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内部对教理和律议的理解出现分歧,后分裂成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较为顺应形势而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
公元1世纪到公元7世纪为大乘佛教阶段。由大众部演化成的大乘佛教急剧发展,原上座部被贬称为小乘佛教。
“乘”原为“车辆”之意,大乘比喻大车子,装载多,运行快。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上、下)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雅、普度一切众生的践行之中。小乘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近代学者习惯上也沿用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称呼,但已不具贬褒之意。
公元7世纪至公元12世纪为密乘佛教时期。这一时期,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一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相对而言,其他大乘佛教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种种经典的传授。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进入南亚后佛教日益衰败,13世纪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但是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方继续发展。
(二)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起,佛教开始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北传人中国,再由中国传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以小乘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佛教。
3.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人中国的西藏地区,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苯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于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较广,它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国的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古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扬光大却在中国。
l.汉语系佛教及其宗派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朝,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暑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译传阶段: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在洛阳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名僧辈出,研究佛教之风一时之盛。
创造阶段:隋唐时期,由于皇朝采取儒、释、道三家兼用的方针,加上高僧玄英、义净等大师译经传法,分别以一定的古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礼仪法规基本完成,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融合时期:宋、元、明、清四朝,是中国佛教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文化全面结合的时期。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结构的重要有机部分。元、明、清三代,汉族地区的精英佛教停滞衰退,而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状况。
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中,对中国文化思想和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在民间拥有众多信众的是净土宗。
中国禅宗推南天堂菩提达摩为初祖。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时,拈花微笑,只有迦叶会意破颜,创立以心印心、顿悟成佛、教外别传的禅宗。在印度传至第28代菩提达摩,将禅宗传人中国。禅:梵语禅那,意为坐禅或静虑,僧徒一般都得坐禅。禅宗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中国禅宗的重要传人五祖弘忍,创建“东山法门”。弟子神秀和慧能分别创禅宗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为禅宗主流。慧能著《坛经},是历史上除佛经外,唯一被尊称为“经”的佛教典籍。
禅宗是纯中国化的佛教,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发展成临济、油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合称禅门五宗。禅宗在我国流传最久远,近代汉地佛教除天台宗、律宗少有道场外,大多数寺院是禅宗丛林。
净土宗,又叫念佛宗,修习净土宗不必对深奥的佛理深入探究,不管是什么根基,只要专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带往生,获得成就。因此受到广大信众的欢迎,在民间影响最大。明清以来,“禅净双修”成为佛教的主流。无论是什么宗派的寺院,几乎都有念经堂,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2.云南上座部佛教
云南省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族、德昂族、阿昌族,还有部分假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上座部佛教有两条路线传人云南省。其一,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其二,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的影响较大。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隋唐时期,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是鼎盛时期。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大约于16世纪中叶后由缅甸传人。
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其经典是巴利语系三藏。他们保持如法如律、精进修学的早期佛教传统,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树等佛祖释迦牟尼的纪念物,又特别重视禅定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文化、政治和习俗都有深刻影响。傣族每个男子都要遵俗在少年时期当一次和尚,3年-7年后还俗,有些人成为终身僧侣,没能当过和尚的男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二、藏传佛教及其宗派
在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次大高潮。公元7世
纪中叶至9世纪的200年为前弘期,佛教从古印度、中国内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地区,为藏语佛教的形成时期。从10世纪未叶到15世纪初的500年为后弘期,是藏语佛教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互不隶属的各种教派。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瓶的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藏传佛教的四个特色是:咒术性;对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
活佛转世制度为藏传佛教所特有。“活佛”系汉族称谓,藏语为“朱古”,意谓神佛化现的肉身。按藏传佛教说法,一个活佛圆寂后,其灵魂转移,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即转世灵童。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清廷先后正式册封宗喀巴的再传弟子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从此形成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历代转世,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7世纪,印度密教兴起后,形成金刚界、胎藏界两个主要派别,金刚界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金刚象征如来实智之坚宝,又称智界。胎藏界根本经典是《大日经》,以莲花象征众生本有之理性,蕴含于大悲万行之中,又称理界。
唐代密教传人西藏,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西藏佛教的许多派别,主要派别有宁玛、萨迦、噶当、噶举和格鲁派。他们大多继承了金胎两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