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12961700000045

第45章 梅花题材的文学表现(下):名家与名作(7)

《暗香》上片从旧时月下相携赏梅写起,陡然转折到自己而今见老,诗情阑珊,芳香生疏。下片则抒发与那位“玉人”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折梅无法寄远,而梅花又复凋零无觅。《疏影》上片先以赵师雄事写苔枝疏花,接着化用杜甫等人诗意,贴写其孤芳自赏、幽韵冷香的特征。下片则连用寿阳梅妆、金屋贮娇、笛曲落梅等典故,描写和感叹梅花的凋落。就咏物技巧而言,两词都长在点化典故和前人语句侧面贴写梅花形象,妙在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之间。而词旨也便多了几分犹疑与晦涩,《疏影》尤其如此。前人解此二词,多称其感伤国势,甚至理解为“伤二帝北狩(按:指徽宗、钦宗被金人强掳北行)”宋翔凤《乐府余论》。,不免有些牵强穿凿,但就词中感伤气氛而言,却与南渡后的衰弱国势相一致。夏承焘先生以为两词与合肥恋情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第49页。,似也不宜指实,词序中明确称应石湖之命,若自托私情,未免过分,但词中“唤起玉人”、西湖携手云云,白石词中反复言及,当有一段风流记忆。而白石词中身世漂泊之感又是最基本的主题,此二词也以此意为主。因此可以这么说,词中国势之忧、绮艳之恋与身世之愁三者相交织,只是“感慨都在虚处,无迹可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是托物寓情的最佳境界。比较言之,《暗香》以抒情为主,写景感怀迹象稍明,其中“旧时月色”、“梅边吹笛”、“疏花”“香冷”、“千树”“寒碧”云云,写赏梅之幽雅、梅景之清逸都极其精妙。而《疏影》以咏物为主,重在缀合典故,点化前人诗语,正如姜夔自己所说,“僻事实用,熟事虚用”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下册第680页。,侧面贴写与暗示,多能离形得似,虚处传神。

6杜耒《寒夜》

杜耒(?-1227),字子野,号小山,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官主簿,寓临安,后入山阳帅幕府,理宗宝庆三年(1227)死于军乱。《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全宋诗》卷二八二三。此诗写冬夜与友人煮茗夜话,值窗月映梅,顿觉殊有风韵。后两句语言直白,而兴趣盎然,当时以为佳句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

7魏了翁“傍梅读《易》”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知汉(今四川广汉)、眉(今四川眉山)等州。嘉定十五年(1222)入朝为兵部郎中,迁太常少卿。理宗即位,因论事激直,被劾降三官,靖州(今属湖南)居住。绍定四年(1231)复职,六年入朝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佥书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魏了翁是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与真德秀合力推尊程朱之学,推动了理学在南宋后期的隆兴。曾讲学于故乡白鹤山下,人称鹤山先生。嘉定十五年在临安(今杭州)有《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诗:“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交游间颇为欣赏。后贬居靖州,于古梅下建亭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六。,友人摘此诗句名之曰“傍梅读易亭”魏了翁《肩吾摘取“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以发之,用韵答赋》,《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

《易经》是儒家原典、儒之大经,“察变于阴阳”,“发挥于刚柔”,包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哲学内容。宋代理学的建构中,多从《易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论视野,来树立“天理”人伦之作为世界本体的充实形象与绝对地位。史绳祖《儒释老之异》:“易系辞云生生之谓易,生生两字叠言之,此大易之妙,而吾儒根极用功处。易者变易也,所谓生生者,变化无穷,生意不息,才终于冬,复生于春,才尽于剥,旋生于复,靡有间断。人之一身,消息盈虚,死生得丧,万事万变,无出此理。”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一。一般说来,魏晋以来道教玄学流行,《易经》与《老》《庄》并为“三玄”,是道教素隐之士最为青睐、常为捧读的典籍。随着理学的兴起,《易经》受到理学之士的服膺,读《易》成了体悟阴阳变化、证求天理流机的一个象征。魏了翁这首诗的贡献就在于把这一现象与梅花联系起来。此前理学家二程已经以梅花来阐说《易》理:“早梅冬至已前发,方一阳未生,然则发生者何也,其荣其枯,此万物一个阴阳升降大节也。”《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第39页。通过早梅花发,二程看到了天地阴阳的升降变化。魏了翁这首绝句诗,未能展开这方面的深文大义,也许只是傍梅读《易》的生活写实而已,但几年后贬居靖州,建傍梅读易亭的一首诗中却有了高度的自觉:“人情易感变中化,达者常观消处息。向来未识梅花时,绕溪问讯巡檐索。绝怜玉雪倚横参,又爱青黄弄烟日。中年易里逢梅生,便向根心见华实。候虫奋地桃李妍,野火烧原葭菼茁。方从阳壮争门出,直待阴穷排闼入。随时作计何太痴,争似此君藏用密。”《肩吾摘取“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以发之,用韵答赋》,《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梅花的可观不在其疏影横斜,也不在其果实累累,而是其阳和早发体现的阴阳消息、出处行藏方面的理性启示。魏了翁有两首诗重复这样的句子:“梅边认得真消息,往古来今一屈伸。”《李参政壁生日六首》、《海潮院领客观梅》,《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概括的也是这一意思。家铉翁《跋浩然风雪图》一文谈到孟浩然风雪觅诗这一诗家胜事时曾有这样一通议论:“此灞桥风雪中诗人也,四僮追随后先,苦寒欲号。而此翁据鞍顾盼,收拾诗料,气色津然贯眉睫间,其胸次洒落,殆可想矣。虽然,傍梅读《易》,雪水烹茶,点校《孟子》,名教中自有乐地,无以冲寒早行也。”家铉翁《则堂集》卷四。在他看来,孟浩然之事(此事实由后世附会)固然为士人一雅,但终属诗人苦吟之迹,而魏了翁所为,是一种从容透脱的君子气象。后来“傍梅读《易》”成了咏梅常见事典,元明以来绘画中作《梅边读易图》者纷然,代表着理学家所标举的仁者意度、名教之乐,同时也代表即物即理、因梅体悟天理流机、阴阳变化的玄妙境界和独特理趣。

8尼姑《悟道》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子曰:‘道不远人。’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有尼《悟道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蹈(诸本作: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亦脱洒可喜。”就咏梅而言,所谓“陇头”、“春在枝头”云云,是以六朝陆凯《赠范晔诗》为基础。但此诗实非咏物,貌在寻春,实则悟道,是一首道地的哲理诗。所表道理即罗大经所说“道不远人”,此理自孔、孟至道、禅,几成老生常谈,即以寻春比喻,宋代理学家也言之已多,如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而尼姑此诗,首两句写“寻春”也即“问道”之竹杖芒鞋,天下云游,后两句反躬自省,退求自心,符合僧人修行、禅宗顿悟的身份与理念。而以嗅“梅”知“春”形容即事得道的哲理,也更为生动、贴切。

9刘克庄《落梅》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父亲刘弥正,官至吏部侍郎。嘉定二年(1209),刘克庄以荫补将仕郎,从此步入仕途。初为靖安(今属江西)主簿、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等,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监南岳。嘉定十七年(1224)知建阳县(今属福建)。理宗宝庆初,因所作《落梅》诗得罪权相史弥远,前程受阻。绍定二年(1229)通判潮州(今属广东),因《落梅》诗案的旧账被劾落职。直至史弥远死后,才复官出山。端平二年(1235)得宰相郑清之、参知政事真德秀提拔,为枢密院编修官。此后三十余年,仕途较为顺利,历知袁州、江西提举、广东提举、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知漳州、起居舍人兼侍讲、兵部侍郎兼侍讲等职,景定五年(1264)致仕。淳祐六年(1246)被理宗召见,特赐同进士出身。刘克庄晚年趋奉贾似道,颇为时论所讥。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其诗集曾被陈起刻入《江湖集》,因此被看作是江湖派诗人,是江湖诗人少数几个显达“钜公”之一,被时人尊为文坛宗主。今存《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其中存诗4500多首,数量在宋代仅次于陆游,词近260首,也颇可观。刘克庄自称“酷爱梅花”刘克庄《汉宫春·秘书弟家赏红梅》,《全宋词》第2600页。,集中咏梅诗104首,词8首,另有不少墨梅、咏梅作品序跋,有关梅花的内容比较丰富。淳祐十年(1250)曾唱和《梅花百咏》,江湖友人和者数十人,并有人为之诠注,影响甚大。

在刘克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咏梅诗却是嘉定十四年(1221)的《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诗开头描绘落梅凄凉的景象,透露出诗人的惋惜伤感之意。颔联以“迁客骚人”比喻,既形象地表现了梅花被摧飘落的情形,也赋予了其高洁的人格。颈联写梅虽飘落,但香气犹存。尾联感慨议论,春风掌握着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偏偏忌妒梅花的“孤高”,不知怜惜护持,听任飘零凋落。

就咏梅而言,此诗无论立意、技巧都无过人处。但正是这首普普通通的咏物之作,后来却引出了一场官司。宁宗嘉定末(1224)、理宗宝元初(1225),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废宁宗所立皇太子为济王,矫诏改立理宗,并逼济王自杀。史弥远的恶劣行径遭到了当时朝中正义之士的激烈反对,如真德秀、邓若水、洪咨夔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冤,斥责史弥远擅权废立,一一都遭贬逐。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史弥远及其爪牙到处寻找证据,网罗罪名,以排斥异己。当时被挖出作为诽谤时政罪证的有陈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曾极《春》诗中的“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以及刘克庄这首《落梅》诗末两句等,称其谤讪当政。为此,陈起被发配流放,曾极被贬死舂陵。恰巧陈起为江湖诗人们编辑刊行大型诗歌丛刊《江湖集》,也被毁板,印出的书被禁毁。当权者还效法北宋末年的作法,诏禁士大夫作诗。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湖诗祸”。宝庆三年(1227)案发时,刘克庄在建阳(今属福建)县令任上,幸得郑清之(与史弥远关系密切)代为开脱,才免除下狱治罪的处分。但他并未因此脱尽干系,绍定二年(1229)解建阳任赴潮州通判,刚上任即被劾去,究其原因即出于旧事报复。刘克庄《病后访梅九绝》其一说:“梦得(按:刘禹锡字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按:李泌字长源)为柳忏当权。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至于心理上的影响就远不止十年了,刘克庄在《扬补之墨梅跋》中说:“予少时有《落梅》诗,为李定、舒亶(案:两人制造‘乌台诗案’陷害苏轼)辈笺注,几陷罪苦。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九。其《贺新郎·宋庵访梅》一词也说:“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同上,卷一九○。当然,他也由此开始了大量写作梅花诗词,并对因此而名垂青史很是自信刘克庄《病后访梅九绝》其九:“菊得陶翁名愈重,莲因周子品尤尊。从(一作后)来谁判梅公案,断自孤山迄后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

10卢梅坡《梅花》

卢梅坡,宋末人,事迹不详,据元黄正子《山房随笔》所载吴门赠别诗,或在苏州一带生活过。《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全宋诗》卷三七四九。此诗载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一,另见刘克庄《后村千家诗》卷七。此诗以拟人手法设想梅雪争春,互不相让,由诗人出面裁判,意趣颇为生动。而最后结论之简切明辟,语言之明白亲切,都富有魅力,可以说是千古梅雪之争的定评。

11谢枋得《武夷山中》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举。曾任考官,因指责贾似道奸政,黜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德祐元年(1275)知信州(今江西上饶),率军抵抗元兵,战败城陷,隐姓埋名入武夷山中。后流寓建阳(今属福建),卖卜教书为生。平生以忠义气节自任,元朝屡召出仕,均坚辞,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绝食而死。《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叠山集》卷一。此诗作于抗元兵败十年后,谢枋得家乡失守时,妻儿被掳,早已无家可归,而抗元武装渐趋沉寂,复国无望,因而剩下的只是孤守山野,抗节守志。结句以梅花形象自励,透过作者那无比崇敬的心理,不难感受到梅花孤峭苦节的气格神韵在人们心目中已推之弥高,爱之弥笃。

12谢翱《梅花》

谢翱(1249-1295),字翱羽,号晞发子,晚又号宋累。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居浦城(今属福建)。试进士不第。元兵南下,他倾家财募乡兵数百人投文天祥军,参加抗元,被文天祥任为咨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被俘,他脱身潜伏民间,流亡浙东,与宋遗民往还。《梅花二首》其二:“吹老《单于》月一痕,江南知是几黄昏。水仙冷落琼花死,只有南枝尚返魂。”谢翱《晞发遗集》卷上。《单于》是著名角曲,产于边塞,流行军中,这里代指《梅花落》、《小梅花》一类曲调,借以转喻梅花之凋落。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唐韩偓《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全唐诗》卷六八○。宋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苏轼诗集》卷二一。都是用汉武帝时西域所贡返魂香的故事,写梅花早发或一岁再发。而谢翱以抗元志士、亡国遗民言此,以水仙、琼花等草木作反衬,强调梅花的再生,与“江南”、“南枝”等语配合,表达的是对南宋王朝忠贞不绝的信念。

三、元明清

(一)元代1王冕题画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