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包办,让孩子没有自理能力
什么是自立?顾名思义,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不依赖别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学会自立,因为自立是人在社会上立足之本,所以只有学会自立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上生存下去。
据报载,福州市的李女士坐飞机给在青岛某大学读大一的儿子送了一碗馄饨,因为她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李女士说:“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很揪心。”
这正如俗话所形容的:孩子要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给他摘下来。可是,这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好处吗?这也说明了一部分青少年在父母过分的呵护下,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失败。我们不能说这些学生一定没有出息,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抗压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却值得怀疑。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美国作家提尔布格·克拉克的一篇小说《钩》,描写了一只雏鹰被父母遗弃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长成一只骁勇无比的雄鹰的过程。钩是这只鹰的名字,钩还在巢里嗷嗷待哺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钩的父母为了养活它,觅食的范围一天比一天大,飞得一天比一天远,最后只得放弃,将它推出了那筑在橡树顶上的巢,双双飞走了。钩还不会飞,不会觅食,只得在草丛里蠕动,吃些蚂蚁、甲虫之类的小动物充饥……
人类社会不是暖巢,那里既有明媚的春光,美好的友情和亲情,也有惊涛骇浪。一个人要能够在社会的海洋里搏击而不至于淹死,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掌握谋生的技术和本领。为了我们个人的明天也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定要学会自立。
作为父母,不能一辈子都牵着孩子的手。有些家长总爱包办孩子一切,这样使他们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从而丧失了宝贵的独立意识,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设下障碍。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许多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他们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不放任的做法。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美国1岁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他们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吃得到处都是,脸上沾满了奶油,将饭菜打翻,父母不急也不恼,但父母绝不哄着喂食,这样2岁的孩子就能与家长一块用餐。
在瑞典,孩子出生后很少被父母抱在怀里,在家里一般是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小孩子从不与父母同睡。
在德国,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地艰难前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基本上没有赖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来不可的情况。
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上大学要靠自己打工挣学费,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有77%的高中生打工。
相比之下,我国的许多家庭,特别是富裕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过度地保护与过多地照顾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自立。父母应该清楚,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包办一辈子。从小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坚毅顽强的性格、适应环境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寒假结束了,赵强的妈妈终于松了口气,孩子终于开学了!整个寒假,13岁的赵强在家都是懒懒散散的,不是看电视、玩电脑,就是睡懒觉,家里什么活都不干不说,甚至连吃饭都要妈妈把饭端到他面前。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赵强的妈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赵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时候开始,他妈妈就什么都不让他做,他能做的、不能做的事,都被妈妈包了。赵强长到四五岁,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轮流着来照看他:吃饭有人喂,衣服有人洗,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有时候,赵强看着大人们在做事,也会想要去尝试一下,比如:奶奶在洗衣服,他也想帮奶奶洗袜子;看到妈妈在扫地,他也想去扫一下。可是,赵强的这些举动,常被大人们扼杀在了摇篮里,每次想做都没做成,后来次数多了,赵强也就懒得去做了。到后来,他在写作业时,妈妈扫地扫到了他旁边,他连脚都懒得抬一下;妈妈叫他帮忙拿点东西,即使东西就在自己的身边,他也懒得拿,让妈妈自己来拿。
其实,赵强并不是天生就是个懒孩子,是因为他妈妈从小没有对他的劳动能力进行培养,把一切他能做的事都给代劳了,才使得他妈妈现在是有苦不能言。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家长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方面的一切事物。对于这种观点,也有人不敢苟同,父母包办了一切孩子生活自理的问题,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一些家长“重智力轻品德、重成才轻成人”的偏颇的教育思想。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独立做事、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的养成,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一些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使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这些,都是父母对成长中孩子的溺爱。
家长的溺爱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喜欢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宠爱使孩子丧失了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父母怕累着孩子,在家不让孩子学做家务,就算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也都不让干。另外,一些父母忽视了孩子正在逐渐长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孩子上学,怕他在途中让车给撞了,因此,做起了孩子的长期“保镖”;怕孩子在上课时不会削铅笔,于是事先在家里给孩子削好两盒铅笔。还有一些家长,从来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对孩子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上哪所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其实也是一种过分保护孩子的表现。
孩子不能自理或者懒惰的习惯,都是父母给予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不仅是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开启孩子的智力,让孩子的人格更加完善。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务和照料自己生活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整理衣服和收拾床铺,独立吃饭,自己洗脸、洗脚、洗红领巾等。
父母们,不要再束缚在那样的思想中,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才是父母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下面是几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可供参考。
1. 正确树立自理观念
孩子之所以自理能力差,往往都是出于父母对子女过分的宠爱。很多父母生怕把孩子累着,大小事物都帮孩子完成了,甚至孩子到了高中,到了大学还是要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孩子活动的内驱力,削弱孩子研究外界事物的主动性,产生消极、懒惰心理,做事没有恒心等一些不良现象。
2. 不要怕孩子“受苦”
家长缺乏对孩子自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心疼孩子,怕孩子会“受苦”,怕孩子在做事时碰伤了自己;其次是家长嫌麻烦,曾有家长这样说:去花时间教孩子做事,还不如自己替他全部都做完。显然这位家长的观念是有问题,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候,没有采取适当的教育与训练,那么孩子就会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导致永远也学不会,无法在自己已经具有的经验上体会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心。
3.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要从小事上培养,要使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常理来说,孩子对于新的事物总是会特别的感兴趣,很乐意去父母以及他人做一些事情。因此,就要注意从小事上来引导孩子对劳动感兴趣。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书包等。
4. 对孩子做的事情给予肯定、鼓励
由于孩子还处在学习的时候,认识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在做事时,难免会发生一些错误。这时,大人就不应该为此而指责孩子,更不能去打骂孩子,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做错和做对的地方。对于孩子做对的地方家长应给予表扬,有失误的地方,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免下次再发生失误。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在自理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父母心语
家长的溺爱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重要原因。喜欢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宠爱使孩子丧失了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
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新民晚报》上曾报道:魏清,一出生就只有一只手,但是他的母亲对他很“严厉”,从小就教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常对魏清说:“现在学本领,虽然是有点苦但也不算苦;小时候不学,长大后只会依赖他人,那样才叫真苦。”
因此,她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有一次,魏清系鞋带,蹲在地上,系了快半个小时,手都提不起来了,但是还没有把鞋带系好。魏清看着妈妈,希望妈妈能帮他系好,可是,妈妈并没有帮他,而是说:“坚持、清儿,你要有信心!”
魏清听后,哭了,但最终还是自己把鞋带系好了。
魏清的妈妈,从小就这样严格的要求他。上幼儿园之前,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他都学会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只有一只手的缘故,幼儿园开始不同意接收他,但看到魏清剪纸、捏橡皮泥等精彩的表演,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
也正是魏清的妈妈从小坚持对他严格要求,使得魏清——一个有缺陷的孩子,也能做正常人能做的一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家居生活大多是采用电气化,家务活也不繁重。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孩子未来有着深远影响。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还是有一些勤快的孩子,这些孩子懂事明理,知道怎样去体贴关心别人。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勤快都是由后天培养出来的,因此,家长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有这种意识,并付诸行动。
一位母亲的孩子学校开班级会时说:她儿子9岁,因为自己经常会出差,孩子他爸是某公司经理,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在他们不在家时,孩子都能主动学习,主动做饭,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原因是孩子上幼儿园时,他们夫妇就要求孩子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试着让孩子早晨起床后自己穿衣服、鞋、袜,自己刷牙、洗脸。1年左右的时间,孩子就已经做得很好了,慢慢地,孩子起床后除了穿衣服等一些事之外,还学会了叠被子;晚上能自己洗澡,并洗得很干净;做完作业也能自己整理书包,甚至还能自己洗一些简单的衣物。有时,父母工作忙,很晚才回家,孩子还会在没有家长的提醒下就主动去把晒在阳台上的衣服收回家。
当然,在孩子事情做得不到位时,父母也要重新再做,但是他的父母从来不会因此而责怪他,反而父母还会夸他做得好,并给予耐心的指导。有一次,他的母亲出差了,很晚才回家,看到了放在沙发干净的衣服,便问儿子,怎么把衣服放在沙发上啊!男孩说:“妈妈,我知道你今天从外面办事回来,特意把你的衣服都准备好了。”那一刻,母亲完全被感动了。
如今,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什么都想让孩子学,可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即简单又对孩子有利的环节——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切,让孩子有自理能力。孩子动手做事是使孩子各器官协调配合、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利。作为父母,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多创造“想自己做事”的条件,多让孩子有自己做自己的事的机会,不要让你的过度的爱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有人曾感悟到“做父母难”,但是却忽略了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则更不易。其实,要想做个有智慧的父母就要自己不断去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教孩子的方法,就能由难变易了。
作为父母,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明事理,具备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能力,可以从下面的几点来培养。
1. 让孩子做些家务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何让孩子在未来的工作上表现得更优秀甚为重要,而爱动手的好习惯就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孩子动手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养成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有方式方法。作为家长,您必须清楚在教育孩子时您担当的角色,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注意方法的恰当,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虽然很小,但是自己还是能做一些事。例如,可以在饭后帮父母收拾碗筷、打扫垃圾、洗自己的一些小衣服,作为父母一定要支持孩子去完成,切忌不要替代。
2. 给孩子营造一个他可以发挥能力的环境
看到孩子把饭或水洒得满地、满桌都是,与其去训斥孩子,不如去给孩子换一个小的餐具,那么就会少浪费。另外,如果孩子的父母在家里的洗手池前放在一个小凳子,那么父母就不用去替他把一切都准备好,孩子自己就可以刷牙和洗脸了。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