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2: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
13091300000041

第41章 文化卷(1)

1/最年轻的汉字是什么?

2006年1月20日下午,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最终将其汉字确定为“錀(钅仑)”,读音为“lun”。

在此之前,2003年,中国将第110号元素的汉字确定为“钽(钅达)”,读音为“da”。

2/这些品字型汉字你认识多少?

A,绝大多数人都认识的品型字(8个):品、聂、众、晶、森、鑫、磊、矗、犇。这些字就不需要再注音、解释了。

B,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的品型字(12个):

焱(三火。读音:biāo/yàn/yì。意:火花,火焰。

淼(三水。读音:miǎo。意:1,水广阔无际的样子;2,古同“渺”。

垚(三土。读音:yáo。意:山高,多用于人名,如上次“红楼梦中人”贾宝玉三甲之一的徐垚。

奸(三女。读音:jiān。意:同“奸”。

孨(三子。读音:zhuǎn。意:1,谨慎;2,弱,懦弱;3,孤儿。

掱(三手。读音:pá/shǒu。意:[~手],同“扒手”,掏包的贼。

毳(三毛。读音:cuì。意:鸟兽的细毛。

鱻(三鱼。读音:xiān。意:古同“鲜”。

羴(三羊。读音:shān。意:1,古同“膻”;2,群羊;3,鼻烟品目之一。

猋(三犬。读音:biāo。意:1,犬跑的样子;2,迅速;3,古通“飙”,暴风;4,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虫(三虫。读音:chóng。意:同“虫”。

轰(三车,即“轰”。读音:hōng。意:1,形容大的声响;2,驱逐,赶走。

C,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品型字(25个):

瞐(三目。读音:mò/mào。意:◎1,美目;2,目深;3,美丽的样子。

舙(三舌。读音:huà。意:1,播弄是非;2,古同“话”。

譶(三言。读音:tà。意:说话快。

惢(三心。读音:suǒ,意:1,疑虑;2,善。读音:ruǐ,意:1,古代的一种祭祀;2,沮丧的样子;3,古同“蕊”,花蕊。

芔(三草。读音:huǐ/huì,意:古同“卉”。读音:hū,意:迅疾。

灥(三泉。读音:xún,意:三泉。读音:quán,意:古同“泉”。读音quàn,意:下雨而泉水出。

骉/驫(三马。读音:biāo。意:众马奔腾的样子。

赑/贔(三贝。读音:bì。意:[~屃(xì)]:1,用力的样子;2,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麤(三鹿。读音:cū。意:同“粗”。

龘(三龙。读音:dá。意:古同“龖”,龙腾飞的样子。

雥(三隼。读音:zá。意:1,群鸟;2,聚,“嘉贶~集”。)

皛(三白。读音:xiǎo。意:皎洁,明亮。

厽(三个私的右半部分。读音:lěi。意:垒土块为墙。

尛(三小。读音:mó。意:古同“麽”。

叒(三又。读音:ruò。意:古同“若”。

歮(三止。读音:sè。意:古同“涩”。

壵(三士。读音:zhuàng。意:古同“壮”。

嚞(三吉。读音:zhé。意:古同“哲”。

畾(三田。读音léi。意:1,古同“雷”;2,古同“垒”;3,古代一种藤制的筐子;4,田间的土地。

馫(三香。读音:xīn。意:古同“馨”,散布很远的香气。

刕(三刀。读音:lí。意:姓氏。

靐(三雷。读音:bìng。意:[~~]雷声。

飍(三风。读音:biāo/xiū。意:惊跑的样子。

飝(三飞。读音:fēi。意义未详。

×(三票。读音:piāo。意:同“飘”,轻举的样子。

3/中国历代十大少数民族作家是谁?

元好问(1190-1257),鲜卑族,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风格质朴沉郁,多慷慨悲凉之作,有强烈的时代感,“奇崛而少雕刻,巧绮而谢绮丽”;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着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贯云石(1286-1324),维吾尔族,本名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浮岑及芦花道人,军事家阿里海涯之孙,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元代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诗人、书法家。自幼善骑射,酷爱汉族文化,学习勤奋,在散曲、诗文方面有很深造诣。是散曲从草创时期发展到黄金时代的一位过渡作家,在散曲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作品大都豪放洒脱,风格独特,不论何种题材,都透出一股浩然正气;也有偏于清新秀丽、自然质朴之作。诗歌清新自然,以感情真挚见长。

萨都剌(1305?-1355?),回族(一说蒙古族),字天锡,号直斋,生地为雁门(今山西代县),其先世是大食(今阿拉伯)人,元代诗人。博学能文,工诗善画,兼善楷书。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风格流丽清婉,描写细腻,贴切入微,长于言情,自具风格。词亦有殊色,后人曾推崇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天风环佩”。文章雄健苍洽。着作有《雁门集》14卷,又《武夷诗集序》文1篇。

丁鹤年(1335-1424),回族,字永庚,号友鹤山人,武昌(今湖北武汉)人,元末明初着名诗人。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有《丁鹤年集》传世。其诗取材广泛,以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为主要内容。风格独特,善于“画龙点睛”,即往往在最后两句中抒发其思想感情,使主题得以深化,以达到发人深思的目的。现代着名史学家陈坦说:“萨都剌之后,回回教诗人首推丁鹤年。”还通晓中医学和数学;对绘画、书法及古代诗论也颇有研究。

李贽(1527-1602),回族,原名林载贽,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福建泉州人,明代着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出身航海贸易世家,自幼熟读诗书,但不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养成“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性格。曾为官多年,因恶官场腐败,任期未满便毅然归隐,着书立说,传带弟子,被统治者斥为“异端之尤”,屡遭迫害,后在狱中自刎而死。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曾评点《水浒传》,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学识广博,思想见解独特,诗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一生着述颇丰。

蒲松龄(1640-1715),蒙古族,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朝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聊斋志异》风行海内外,被译成多种文字,人们又称他“聊斋先生”。在科举考试、谋求仕途中屡屡受挫,又因生活所迫,只好去作塾师,从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文学创作,到40岁时,《聊斋异》一书大部分已完稿,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写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此外还有不少各种体裁的作品:诗、词、散文、俚曲,其中“俚曲”最能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成就和特色。此外,他还写有一部《宋七律诗选》,一部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

曹雪芹(1724-1764),满族,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丰润,其实原为汉人,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大师,中国封建社会进步文学艺术传统的卓越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乾隆十五年(1749)左右离京迁居西郊农村,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着《红楼梦》。其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高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还工诗、词、文、赋、曲。

尹湛纳希(1837-1892),蒙古族,乳名哈斯朝鲁,汉姓宝,名衡山,字润亭,爱国将领旺钦巴勒第七子,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翼旗(今辽宁北票)人。继承父亲遗志,撰着《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历时20余载,叙述成吉思汗建国以来的历史故事。着有《一层楼》、《泣红亭》和《红云泪》等长篇小说,开蒙古族长篇小说先河。《青史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19世纪蒙古文学最重要的史诗性作品,气魄宏伟,歌颂成吉思汗。还创作了很多诗歌、杂文;将《资治通鉴纲目》、《中庸》、《红楼梦》等汉族古典作品译成蒙文。书画也很有功力,擅长山水花鸟。

老舍(1899-1966),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杰作)、《四世同堂》等10余部,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以及大量短篇小说、散文、杂文、游记、诗歌。文革中遭到迫害,被逼无奈,含冤自沉。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一说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着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至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湘西》、《从文自传》等,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创作结集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4/中国当代十大少数民族作家是谁?

李乔(1908-2002),彝族,云南石屏城关人。1929年毕业于东陆大学预科,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任云南省作家协会、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等。着有专集《未完的梦》、《早来的春天》,散文集《蹒跚的脚步》,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破晓的山野》、《彝家将张冲》等,多次获得民族文学优秀奖。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解放前后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曹雪芹》、《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1930-1989),维吾尔族,新疆霍城县人。15岁开始创作,1962年起为专业作家,1979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并任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先后出版的诗集有:《东方之歌》、《和平之歌》、《唱不完的歌》、《祖国颂》、《迎接更美丽的春天》等。早期诗作反映维吾尔族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追求自由、渴望解放和为新生活斗争的决心,并抨击了本民族中的封建势力及宗教迷信。《祖国,我生命的土壤》等诗歌格调雄浑、气势磅礴,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其爱情诗善于运用维吾尔古典诗歌的格律和民歌的表现手法,形成一种率直与含蓄、豪放与细腻、幽默与深沉相统一的风格。

白先勇,回族,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现居台湾。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等,善于吸收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作家中最好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他还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席慕容,蒙古族,1943年生,全名穆伦?席连勃,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3岁起在日记中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1981)、《无怨的青春》(1982)、《时光九篇》(1987),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其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张承志,回族,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已出版着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西省暗杀考》、《清洁的精神》、《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晚潮》、《辉煌的波马》、《北望长城外》、《胡涂乱抹》、《大坂》、《顶峰》、《美丽瞬间》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着称。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陈村,回族,1954年生,原名杨遗华,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专科,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两代人》,着有长篇小说《鲜花和》,《陈村文集》(4卷),小说集《走通大渡河》、《蓝旗》、《少男少女一共七个》、《屋顶上的脚步》,散文集《孔子》、《小说老子》、《今夜的孤独》、《百年留守》、《生活风景》、《古典的人》、《一下子十四个》、《弯人自述》、《有家有女》、《看来看去》、《四十胡说》、《陈言勿去录》、《五根日记》等。《蓝旗》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等。擅长描画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历程和情绪历史。

阿来,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藏族羌族自治阿坝州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目前已辞职,全心创作新书《格桑王》。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是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扎西达娃,藏族,1959年生,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人,1974年毕业于西藏拉萨中学,西藏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西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常委、青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1979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品有《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世纪之邀》等短、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骚动的香巴拉》等;电视剧《巴桑和她和弟妹们》、电影《益西卓玛》编剧。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八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提名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吉狄马加,彝族,1961年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民族文学》主编、中华全国青联副主席等,现任青海省副省长。已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译》、《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等。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诗歌(诗集)奖;组诗《自画像及其它》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