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2: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
13091300000059

第59章 历史卷(4)

剩余的大约2000人会进行第四轮精选。这一轮,太监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这一步又会淘汰1000名少女。

最终留下的1000名美女被召入宫中,继续参加选拔。而太监们的使命至此也画上了句号。过了这四关的女子都成了宫女,但是能否成为后妃,还要进一步观察。

入宫后,宫中宫娥们将那些宫女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身上不能有一丝疤痕,肌肤必须细腻光泽。这样,从这1000人中再选出300人为宫女头目。

第五关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详细观察这300名留宫的美女1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性格是否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倒数第二轮是“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50人中选出3个供皇帝钦定。最后由皇帝钦定1名为皇后。一般“选三”后陪选的2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

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氏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氏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49/唐代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都回国了吗?

在唐代,日本一共派了15批遣唐使前往中国。遣唐使是由日本派往中国的公费留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化和佛学等。从公元630年第一次派遣起,到公元894年(平安时代初期),日本一共派出了15批遣唐使,每批人数从200到600人不等。有历史学家以平均每批400人计算,一共有6000名遣唐使到过中国。但是,真正学成归国的,却只有3000多人。

因为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海上航行艰险无比,人们搭乘的都是木船,没有引擎,却要横渡大海。失事、沉没、漂流等危险随时都会发生。遣唐使返回日本,只有8次比较顺利。最后,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因为海上事故葬身海底,或漂往他处,不知所终。

中国的鉴真大师等人,由中国唐朝派往日本,12年中经历了5次失败的航行,等终于成功踏上日本土地时,大师已经双眼失明。

50/“一问三不知”最初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其典故出自《左传》。

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属下一将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其部将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没有好结果。

51/孔子的女婿曾是囚犯吗?

孔子决定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名叫公冶长的学生。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很诧异。在众人的印象里,那位来自齐国的公冶长,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未入学府前就坐过牢,孔子怎么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囚犯呢

不久,这些话传到了孔了的耳中。孔子心平气和地说:“公冶长是我的学生,他的人品、学问我是清楚的,他被抓进监狱是冤屈的。我把女儿嫁给他,正说明我对他的了解。况且,一个人怎么能保证一生不犯错误呢?”

于是,当过囚犯的公冶长,终于成了大圣人的乘龙快婿。

52/“驸马”原是官职名吗?

我们都知道,“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其实“驸马”最初是一个官职的名称,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名为驸马都尉;其中驸和副是同意,是掌副车之马的职位。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晋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被授官驸马都尉。所以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已经不是实官了。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为额驸。

53/沧海桑田的“沧海”原指的是哪里?

这个说法要从“沧海桑田”成语的来源说起。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

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扬起灰。”

也就是说,“沧海”是指的现在“蓬莱”一带,即渤海和黄海交界处。后来人们便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54/中国古时戒指是一种“禁戒”的标志吗?

戒指现在大多时候是婚姻状况的象征。而戒指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史书中将之称为“约指”、“手记”、“代指”等。当时天子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当后妃群妾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就会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因此,妇女在当时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警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55/唐代人竟可将父亲称为“哥哥”?

唐代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父亲称为“哥哥”,但这种情况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人物身上发生过,并不普遍。用法一般是父对子自称哥哥,或用做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

第一种情况,比如清代梁章钜《称谓录》:“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而后一种情况,可以参见《旧唐书》,其中出现过:“玄宗曰四哥仁孝”——“四哥”指的是就是唐玄宗自己的父亲唐睿宗。也有父亲与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的。

56/“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何义?

我们会将很偶然发生、却常常听到的事情形容为“司空见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话,“见惯”好理解;但不少人会纳闷,“司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只要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不难理解了:唐朝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时,应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李绅的邀约赴宴,并请来歌妓作陪。刘禹锡当即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其中司空两字是唐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清代的尚书。而后人就常常用其诗中的“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怪事已经见惯,不觉奇怪了。所以成语中的“司空”乃一种官职。

57/古代竟有煮人的刑罚?

我们经常能在古籍上看到,国君对某人震怒,就“烹之”,这个刑罚就是把人放在锅里煮。商纣王喜欢用这种刑罚,春秋战国时期也被各国国君广泛使用。当时煮人的工具是鼎,于是就有“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这样的豪言壮语。

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时,刘邦避而不战。项羽逼急了,抓住了刘邦的爸爸,威胁刘邦说再不出战就煮了他。刘邦很能耍无赖,竟然回道:煮完了别忘了也给我一块。

58/陈胜为何后来杀了他的穷朋友?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经在给人打短工时,一次耕地累了,坐在天边和一起做工的工友说,以后要是谁发达了,不要忘了穷朋友(“苟富贵,勿相忘”)。那些工友笑道,帮别人种地的人,怎么发达呀?陈胜说出了又另一句千古名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后来成王后,当年那些工友来找他。他果然履行了诺言,领着那帮穷朋友进了自己王宫。后来那些穷朋友进宫久了,越发放纵自己,渐渐地便将陈胜早年的卑贱故事大肆宣扬开来。陈胜非常不高兴,等那些人再次提到从前的事情时,陈胜就杀了他们。

59/刘邦曾为秦始皇修过墓吗?

刘邦年轻时,曾以亭长的身份解送县里的苦役犯到骊山给始皇帝修坟,苦役犯们纷纷潜逃。刘邦估计抵达坟墓工地时,所有人都会跑掉,于是便借一次夜宴的机会,主动提出解放大家。并且表态,诸位走后,他也逃走。

后来刘邦看见秦始皇的威仪,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于是揭竿而起,最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据说刘邦当了皇帝后,还不忘修墓时与囚徒们的那次夜宴,并经常饮酒纪念。

60/为什么舜的父母总想杀了他?

舜的亲生母亲很早去世,父亲瞽再娶,又生了个弟弟名叫象。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都不喜欢舜,都想杀了他,把家产留给象。

尧把女儿嫁给舜后,舜的家人仍然没有放弃谋杀他的计划,创造各种机会想致舜于死地。在舜修房子时,他们点燃屋子,舜拿着草帽从房顶跳下,免于一死;舜挖井时,家人把他活埋,舜利用事先挖好的地道逃走。父母和弟弟以为他死了,开始始瓜分财产,两个嫂嫂划归老二,牛羊粮囤则归父母。

这时舜又回来了,对父母还是一样的好,对弟弟更为爱护。逃过了一次次谋杀,舜还是孝敬谋害他的父母。尧终于被打动了,将位置传给了舜。

61/舜的妻子竟是他祖辈?

尧年老时,为寻找自己的继承人很伤脑筋。有人向他推荐了舜,说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都对他态度很恶劣,他却一直热忱相待,肯定是个贤德的人。

尧决定对舜实施考察,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进一步观察舜的为人。

其实,舜也是黄帝的后裔,而尧也是,这样尧和舜属于远房亲戚。要是考证起来,尧的儿子丹朱还是舜的族曾祖。

这样的话,尧的两个女儿也是舜的曾祖辈了。不过他们是远方亲戚,而且当时还没有形成很强的辈分观念。舜和两个妻子相敬如宾,也是一段佳话。

62/“毛病”一词的由来是怎样的?

古时候,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相马经》有“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的说法,整体的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就会有害处。

后来,随着马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下降,“毛病”一词用得少了。再后来,有人把这个词用到了人和物的身上。

63/未婚女子为何称“黄花闺女”?

所谓的黄花闺女,是指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大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爱美的寿阳公主,发明了一种名为“梅花装”的打扮,就是将梅花贴在前额,并流传开来。为应对梅花的季节性开放,这种装扮慢慢转变为用花粉制的粉料来化妆。一般采用这种装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人们就用“黄花闺女”来称呼未婚少女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在东晋之前就有了女子贴花黄的习惯——未婚女子用黄颜色在面部绘上花纹,或者用黄色的纸花贴面。因为黄花又指菊花,这是一种常被比喻人有节操的花。所以在“闺女”前加上黄花二字,用来表明这个女子尚未婚配,保持着贞洁。

64/和尚为何要吃素?

我们一直以为,和尚吃素理所当然是佛经的要求。其实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经中的禁荤——念作“熏”,意为气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葱等。我们如今说的肉,在佛经中称作“腥”。

事实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萧衍最早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这是一个笃信佛教、向往出家的皇帝。他认为经书中的“戒杀生”必须是在戒吃肉的环境下才能从根本上实行,所以下旨全民提倡吃素,并规定和尚不准吃肉。就连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面粉做的“猪肉”。

另外,现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据情况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么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实在一些条件下允许吃肉。就是现在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里,和尚还都是可以吃肉的。

65/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对修成金婚的帝后是谁?

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能修成金婚的帝后其实只有一对,就是南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1127年北宋被金攻破都城后,赵构的妻妾都被金国俘虏了,赵构在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并于1128年挑选吴氏入宫成婚,一直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1135年赵构遥册封自己原配邢秉懿为皇后,但最终没能等到重逢,于是最后于1143年正是册立吴氏为后,直到1187年早已退位的赵构病逝,他们的婚龄长达59年,修成了中国皇室婚姻史上罕见的金婚。

66/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何没有满文?

故宫乾清宫、坤宁宫等内廷宫殿的匾额上都有满汉两种文字,但太和殿、午门等外朝宫殿的匾额上却只有汉文,这究竟是为何呢?

清顺治皇帝把皇宫中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改成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写。而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引起强烈的民怨沸腾。于是一个心腹王景泰建议他,将宫门匾额满文去掉,以表示他们也反清,并不是复辟清朝。于是袁世凯采取了王的建议,准备“下旨”开始实施。但他又怕遭到刚被推翻不久、仍住在宫内的清遗老遗少们的反对。于是选择了仅去掉外朝匾额的满文,并广为宣传。但对他声讨的呼声却越来越大,83天皇帝梦破灭,还在紫禁城的外朝匾额上留下了自己窃国的见证。

67/故宫的匾额中“门”字末笔为何无勾?

故宫的匾额中,“门”字末笔都没有向上的勾。这是为什么呢?

大殿门匾这样写是从宋代开始的。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被烧光。有大臣说,匾额中末笔带勾的“门”字是带火的笔画,所以才招火,于是将所有匾额都烧掉以免灾,并书写新的“门”字末笔不带勾脚的匾额,于是流传下来。

关于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残酷的小故事:明太祖命中书詹希原书写太学的集贤门匾,结果惹来明太祖的怒火滚滚,认为末笔带勾的门字有闭门之嫌,阻碍其招贤之路,于是将其斩首——有这样的先例,估计“门”字在大殿匾额上当然还是末笔不带勾更安全。

68/故宫中的冷宫在哪里?

很多人参观故宫时,总喜欢找找或是问问导游:究竟哪间屋子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冷宫”?其实所谓的“冷宫”,并不是固定的指某一处居所。只要是用于关禁妃子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冷宫。这个词更多时候指的是一种宫中女子失宠后的悲惨待遇。史料中也不曾有匾额为“冷宫”的记载。

有人认为,故宫中的乾清宫、长春宫就是冷宫。在文献中,明、清时期,有好几处地方被作为“冷宫”发挥残酷的功能。比如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幽居于乾西,还有其他几位妃子先后也被禁闭于此,这就算作一处冷宫了。

69/邮政服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