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寂寞惜春集
13100000103

第103章 我对于押韵的一些偏好与随想

——2015年1月21日21:45:35

看我的诗词,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点,很多诗词对于押韵的声调还是比较讲究的。

比如,按普通话发音来说,第一个出现的韵的声调,基本上就是诗词所押韵的声调;其次,就是普通话发音来说,律诗或前两联压阴平,后两联则押阳平,反之亦然。在词中就是上下阕阴平与阳平的不同。

此外就是普通话发音来说,结句是上声字,押韵就是阳平字。对应的就是结句字是去声字,押韵就是阴平字。与前一个习惯是顾及声调的和谐不同,这个习惯来自于把粤语歌重填国语歌词,唱起来上声字与阳平字、去声字与阴平字,实际上有共通之处。

但是实际上,后一个习惯还是在顾及声调的和谐。当然,我更多的是顾及对应,譬如第一句即使是上声字对阴平字,那么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再用上声字对阳平字。

你要说这有什么意义,我只能说是个人习惯,觉得这样读起来更顺口,从声调方面来说。说远点,如果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声调,读起来是不是怪怪的。但是就诗词来说,由于每句之间间隔着最少四个平仄不同的字,韵字声调相同反而更好一点。

很多人写古诗词觉得限制太多,实际上只是知道的太少。就像我当初一样,总觉得平水韵、佩文诗韵,一个韵就那么几个字,怎么写诗词啊?多少意思表达不出来啊!

但是,律诗多不过五韵,绝句少至两韵,词、曲韵虽然稍多,重字、同声韵、近声韵通押,至于曲韵简直就是普通话的韵。

——那么,所谓的写古诗词韵部字少,实际上还是是自己的问题。

至于这个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韵的对句的变通。这个问题多半来自于对仗。

譬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如果是你想出了这么一句,肯定想配一句非常不错的下联。然后,你就必须就这对句的韵押韵。按通俗的对句是月如无恨月常圆,那就是一先。然后,有的人就会发现,怎么一先里面接下来没有符合我想说的东西可以用的韵字了?

这个时候,一般人一则是改变自己想说但没有说完的东西用一先;二则是改变对句如我所对的地如无恨地长春,把韵改到十一真或者其它韵部;三则是放弃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佳句,用另外的语言去阐述你的情感。

那么,除了以上三种,深入想一想,就会发现一点,事物是存在多面性的。你可以从更多角度描述同样的事情。

你如果想求婚,大声的说出来是最直白的一种方式、一个角度。

那么,描述你求婚之前的种种情态,读者会不会理解你想求婚?

描述你求婚对象眼中的你,读者能不能理解你想求婚的意图?

从你的朋友,从景物的象征等多个角度,以见微知著、借意象形等等方式去描写,能不能让读者知道你想求婚?

我们再度脑洞打开,求婚无非是追求幸福或者一种状态什么的,那你又何不直接写幸福,又或者写为什么那么迷恋她?

那么,经过这番思维,那么多的角度可供选择,韵部字再少,会不够用吗?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角度,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需要你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对仗?如何对仗?

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研究的成果也不少,用不着我多谈,想说的是一点:一个字可以对仗的字,绝非一两个,而是很多很多,如果考虑到作为结句字,前面的字词的修饰,可以应对的字词就更多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绝对、名对,但是真正文字来说,只有去来算是正对、佳对;落、归算是同是动词,花、燕算是同是名词,其实并不工整;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更似风马牛不相及。

认真来说,我自对的有情飘渺月难知、有缘而已燕归来,就字词方面来说,都比似对无、曾对可、相对奈、识对何更好。可是为什么晏殊这个算绝对呢?

这个算绝对,不是去来对得好,不是落、归同是动词,花、燕同是名词,单说字义对仗,这就是个偏门对,一部分对仗,一部分没有对仗。

这个算名对,是因为意境的相对。真正的理解是见仁见智,我的体会是:花落去,无可奈何,情绪低落;燕归来,似曾相识,实际上是为了逃避情绪低落,此人就开始振奋精神了;最后独徘徊,小园香径,此人是为什么又没有精神了?

是发现似曾相识不是真的相识,还是无可奈何的心情又回来了?

总之,这一联就是个抑扬的过程,惟其在词中的结局小园香径独徘徊,令这个虚伪的扬回归作者本质的抑。全词抑的意境就得到了无尽升华!

话说晏殊把这一联用在诗里为什么就不受重视不适合,就因为用在词里没有多余情绪去分薄这种从平淡到抑、扬、抑的意境变化。

说这么多,似是离题万里,不过是随想,也就不较真了。大概意思也就是通过这我认为的意境的对仗的分析,说明一点,或许你灵犀一动得到的是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上联的选择除了无可奈何花落去,难道说就没有其他了吗?

打开脑洞!你的选择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