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果没有明天
1316900000013

第13章 挑战者 (2)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自己即将作为一个太空计划的宇航员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实现我儿时梦想的机会。”1985年7月19日,当时的副总统老布什宣布克丽斯塔?麦考利夫是“挑战者号”执行STS-51-L任务的7名宇航员之一。在随后接受的一系列采访中,克丽斯塔脸上总掩不住兴奋和激动。

她希望自己能在太空里教授两堂课,告诉她的学生们,置身在太空是何种感受,并带回一些早期太空飞行的神奇经验。这个热情洋溢的高中历史老师立即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人,当她成为《时代》杂志的特写人物并接受专访时,她兴奋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太空梦,双眼闪亮:“我希望让大家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眼睛看到神秘的太空,让大家明白,在那里有另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她在美国有线新闻网访问时表示,“未来会有太空法律、太空商业,学生们必须为那样的未来作准备。”

克丽斯塔这份对梦想的执著,倒是让人联想起另一位知名人士,已去世的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这个不幸患上“罕见的胰腺癌”的男人,曾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理由吗?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断你的使命,没有任何老板、老师、父母,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活”,这句话曾让17岁的乔布斯热血沸腾。而说出这句话的智者,正是印度“圣雄”甘地,他说:“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克丽斯塔也曾被此深深鼓舞。

1962年,当约翰?格伦(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进入地球轨道并成功绕地球三周后,某一天,还在玛丽安高中念书的克丽斯塔,对好朋友说:“你觉得人类有一天会登上月球吗?说不定我们还能坐着公共汽车在月球闲逛。哦,我就要这么干!”

十年后,已育有一儿一女的克丽斯塔在给美国航天局的申请表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看到太空时代正在降临,我渴望成为她的一部分。”

做梦的人很多,但能将梦想坚持到底的人,凤毛麟角。所以,在克丽斯塔死后,人们缅怀她、纪念她。

于丹曾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很有意思。有兄弟两个人,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两个人深夜回家的时候,不巧电梯坏了。楼里事先贴了通知,但兄弟俩都太忙,忘了。他们背着大包小裹走到楼底下就开始发愁,怎么办呢?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于是开始爬楼。

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于是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然后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又很轻松,互相说说笑笑的,继续往上爬。

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责了。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你也没有看通知啊,哥哥说我是看完了我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他们就懒得吵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怎么也得爬完,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了20层,终于到了家门口。

站在80层楼梯口上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一看,想起了一件事——钥匙忘在20楼,在背包里。

这个寓言说的就是人的一生。假设一个人能活到80岁,最初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梦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20岁的时候,人走入了社会,开始认同规则,觉得社会给了太多负担,我们托起自己已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啊!先把它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了温饱,有了社会的名分,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也不迟。

放下以后确实有一段时间很轻松,大家很好,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随着年纪增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到了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内心仓皇犹豫,所以一路吵吵闹闹。

真正走到40岁,不惑之年,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走到60岁,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让我们安顿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80层。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而我们却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人生最难是选择。当自己的梦想和现实的无情相碰撞,是向现实妥协,还是放飞自己的理想?

还记得电影《死亡诗社》吗?船长告诉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为了融入社会我们必须丢失一些浪漫,但还是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在我的骨子里苟延残存。如果一个人在该冲动的年代冲动不起来,那么到头来也许只剩下“可怜白发生”。是,现实和理想永远有差距。但又如何?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是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但诗、美、浪漫和爱……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现代生活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为何活着?生命是什么?在电影里,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戏剧,生命是一场演出里最为充满华彩的那个篇章。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借点激情面对生活。

当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当音符渐止,当刹那静寂之后掌声雷动,当鲜花与喝彩涌向前台,当你的脸庞又写满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间,你仿佛看见了你的理想,是这种理想鼓舞着你,引导着你,哪怕你将会走向死亡——这就是生命,桀骜不驯的生命。

“挑战者号”上逝去的七个生命,正是这样的存在。正如在“阿波罗4号”飞船失事中遇难的宇航员格里索姆生前所说:“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信仰和梦想,在他们的生与死之间,闪闪发光。

如果你愿意,可以记住他们,7位“挑战者”:

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46岁;曾是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级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一生与危险打交道;他幽默、开朗,成为全机组的核心与灵魂。

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40岁;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担任过战斗机飞行员,多次获得奖章,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国家敢于战斗银星十字勋章。

宇航员,朱迪斯?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36岁;她在闲暇时喜欢弹钢琴,喜欢在音乐中寻找美;朱迪斯也喜欢微笑,对事业和生活总是充满信心。

宇航员,罗纳德?麦克奈尔(Ronald McNair),35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物理学家,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吹奏心爱的萨克斯管。

宇航员,埃利森?鬼冢(Ellison Onizuka),39岁。出生于夏威夷,是日本后裔。他在孩提时代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去月球旅行。

宇航员,格里高利?杰维斯(Gregory Jarvis),41岁;满怀希望参加这次宇航旅行,他随身带着一面小旗子,这是他的母校送给他的纪念品,他愿带着这面旗帜去开始空间探险。

宇航员,克丽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37岁;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任教;按计划她将在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录像后也要向学生播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