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悟人生
13189200000019

第19章 时宜十八

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计策之机也。

译文

权谋是不可能提前预先周全设置的,机变也是预先不能计划出来的。谋略的关键是做到根据时机的变化而变化,依据事情的发展而变通。

感悟人生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6年,雄霸一方的秦帝国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战争中,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辉煌战例中的精粹,也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余新召来的汉军穿过太行山,向东行进,去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通道,很难攻打,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进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麾下只有万余之众,且系新募之卒,行了很长的路程,人和马都很累,当时正处于不好的状态和被动的地位。

赵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正面坚壁不战,用一部分兵力绕到敌后切断汉军粮道,使韩信“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最后前后夹击,一战而擒韩信。但陈余却是一名崇尚正面攻击的古典派军人,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疲,不应避而不战。李左车的建议被他拒绝了,执意地遵从兵书上“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公式而去行事。

韩信深谋远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是众所周知的。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口很远地方驻留下来,反复不断地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企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地方扎下营来。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趁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等翌日见赵军出动,营垒空虚之时,攻入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旗帜。随后,韩信传令部队就餐,他对将校们说:“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赵之后再饱餐。”将校们半信半疑,只好听命于他。韩信遂即传令击鼓,出大将旗仗,向井陉口出发出兵,他说:“赵军早就占据了有利的地形,筑垒以待,看不到大将旗仗,怕他们怀疑我还在后军,不肯发起进攻。”

汉军快到井陉口时,韩信连骑哨都不派,立即传令中军主力全部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营垒上的赵军远远见汉军背水列阵,没有路可逃,于是就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不时,天色已然大亮,汉军阵营扬起一阵轻尘,随着激越的鼓声,一队旗仗转出,韩信在众将校的簇拥下纵马来到阵前。陈余眼见韩信兵少,自己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率轻骑锐卒蜂拥而出,欲生擒韩信。韩信令弃旗鼓仪仗,迅速转入阵中。陈余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直逼汉阵。汉军因临河而战已无路可退,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双方厮杀半日有余,赵军仍未能获胜。这时赵军营垒已空,韩信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直驰而入,在赵军营垒遍插汉军红旗。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破血头,赵军统帅被斩杀,抓住了活生的赵王,从而赵军团队失败。

战后,汉军将士们喝酒摆宴互相庆贺,他们纷纷问韩信:“将军叫我们背水列阵,这是有悖兵法的啊,为什么竟然能取胜呢?”韩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说了吗?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我给他们一条生路,士卒们就不能拼死作战了。”诸将这才领悟了背水列阵致胜之奥妙,为此他们就对韩信大大地敬佩。

井陉之战,韩信以万余的劣势兵力,正确合理的用法,背水列阵,灵活巧妙的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王涯是一位唐代诗人,他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大战,高度赞扬韩信一头聪明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