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历史悟人生
13192600000043

第43章 中国历史上的儒将(4)

新增加的《五教法》主要论述训练问题。

《孙膑兵法》在军事理论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它继承《孙子》、《吴子》等兵家思想并有新的发展,包含有丰富的军事思想。

(第三节)唐开国第一功臣李靖

李靖出身于正统人,是唐初开国名将,有《李卫公问对》这部军事理论著作的传世,最辉煌战绩是灭东突厥一战,其过程简直是韩信灭齐的翻版。李靖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他在大唐开国诸位名将中,兵学涵养最高,树立战功最多,领袖群将,在英雄谱上排名第一的首推卫国公——李靖。外表英挺威武,内心则充满着文才武略。年少的时候,对于兵法非常有兴趣,聪明颖悟的表现,深得父老们的赞赏。他常常对父母说:“只要我有机会遇到英明的君主,一定要沙场立功,建立一番英雄的事业。”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能和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个了。”在隋炀帝时代,李靖曾担任长安县功曹(县府人事主任),由于做事认真,风评很好,深获当时权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的赏识。到了隋炀帝末年,被调到马邑去担任郡丞,他察觉到太原留守李渊有叛国自立的野心,于是想亲自南下到江都奏报朝廷,才刚到长安,天下已经大乱,道路不通,只得暂时留在长安。李渊太原起兵,迅速攻下长安,李靖被俘虏了,正要被推出去斩首的时候,他对着唐高祖大声喊:“阁下难道不想成就大事吗?为什么要冤枉杀害壮士?”听了此话李渊觉得奇怪,这时儿子李世民就在旁边,便劝父亲赦免李靖,同时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并提出让李靖担任带兵官之一,帮助平定天下。

621年,李靖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行军总管,唐高祖就又多了一个帮他统一中国的名将那就是李靖,而最主要的功劳也就在于那次平定江南了。当时萧铣盘据长江中下游,李靖奉命征讨,屡战屡胜,萧铣被迫投降;李靖统率军队入城,号令严明,秋毫无犯。有些部将认为萧铣和他的部下们不讲信义,屡次顽抗,应该治以重罪;可是李靖认为王者之师应该宽大为怀,不可动辄杀害无辜,何况天下尚未定,南方还没有归顺,更应该用仁爱之心来引导他们投诚。到最后果然,由于萧铣受到安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地叛将纷纷前来投降,同时李靖因为功得圆满被唐高祖封为永康县公。

紧接着,李靖率军南下,路过广西,李靖派人分别招抚占领五岭附近的各个乱军,共有六十余万人前来投顺,高祖对李靖优诏慰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武德五年,自称宋帝的杜伏威亲自到长安觐见高祖,表示臣服;六年,他的部下辅公佑叛变,高祖再命李靖前往讨伐,李靖出其不意地将叛乱势力一网打尽,江南地区到了这时候才算是完全平定。李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高祖对李靖的才能和功绩非常称许,常说:“开唐以来李靖是第一个名将,就连古代的大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有哪一位能比得上他呢?”李靖又被封为岭南道抚慰大使、专门检校桂州总管。

623年,辅公袥又一次在江南打算起兵反唐。高祖就以李孝恭为大元帅,副元帅李靖前往讨伐。李靖出其不意地先攻破辅公袥的水军,接着率轻装唐军直趋丹阳,俘虏了辅公袥,彻底平定江南。之后,李靖先后盛任东南道行上的台兵部尚书、检校扬州大都督长史这个职位。

625年,突厥犯太原,李靖被李渊被命为行军总管,领江淮兵一万北上抵御突厥,同年任检校安州大都督。武德九年四月,李靖在灵州与突厥颉利可汉激战一天,迫使颉利引兵北撤。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灵州道行军总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27年即位,先后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

当时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就是东突厥,因为他们当时还很强大。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一些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唐朝有某些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还不到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十多万人马,一路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当时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不可能敢抵抗,他先派出使几名者进长安城面见唐太宗,并扬言突厥兵足有一百万,马上就到。

当然唐太宗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会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了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便带着自己的士兵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了太宗。

而唐太宗就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的盟约早已订立,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失信于我们,带兵进犯?”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两方就在便桥上立下了盟约。没过多久,颉利便就退了兵。

自从这次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都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此刻起,平日我就是你们的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你们的将帅,带领你们抗奋杀敌。”

经过唐太宗一翻的鼓励,将士也都专心练武,没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从此两个人就翻了脸,突利便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也就抓住这个机会,派出李靖、徐世勣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兵分几路出击突厥。

629年也就唐太宗贞观三年,大风雪发生东亚地区,突厥各部落的尤其惨重,牛马羊等牲口冻死的十之八九;再加上突厥王颉利可汗和堂兄弟突利发生严重的冲突,导致内部分裂,突利战败,南下向唐朝请求援助。唐太宗认为这是消灭边患,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于是派李靖担任统帅,分兵六道北伐。李靖亲率精锐的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出其不意地直扑突厥的边防重镇——恶阳岭,当时突厥的国王颉利可汗看到唐朝的军队蜂拥而来,心里非常害怕,对部将说:“李靖的主力部队已到,我们还是避开为妙”突厥军中士气不振,纷纷向北逃窜。贞观四年,李靖迅速追击突厥,终于大破突厥的主力于定襄。太宗非常高兴,嘉慰李靖说:“李陵是汉朝名将,他率五千步卒,结果还是投降匈奴,而你只用了三千骑兵是汉朝的半多一些,就能深入突厥,克复定襄,真耐是自古以来少见的战绩。”

李靖攻下了突厥以后,又选了些精锐的骑兵一万人,长驱直入阴山地区,俘虏突厥将士一千多个帐篷的人;接着,强攻突厥大本营,生擒颉利可汗,全胜而归。唐太宗接到李靖的捷报,立即宣布大赦天下,全国狂欢五天,庆祝这不用吹灰之力的胜利,当年的渭水羞辱的也获得了雪耻。

当时西北地区最强的国家就是吐谷浑了,贞观九年,侵扰中国的边疆。太宗担忧李靖年纪已大,不能再出去征讨;没想到李靖得到消息后,主动表示愿意领兵平乱。太宗只好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大军前往迎敌。吐谷浑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焚毁了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使李靖的军骑找不到食物,士气大受影响。但是李靖毫不畏怯,迅速率军深入积石山,前后数十场大小战役,打得吐谷浑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吐谷浑的国王被人民所杀,国土也被唐朝收为郡县。李靖凯旋归国,朝廷封他为卫国公。后来,唐太宗又计划东征高丽,李靖还是自告奋勇愿意带兵出征,可是太宗还是怜惜老将而作罢。

649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享年七十八岁。唐太宗特命陪葬昭陵,其坟冢修成铁山、积石山形状,以表彰他击灭东突厥,征服土谷浑的辉煌战功,幷谥号景武,把李靖的画像就悬挂在了凌烟阁里。

李靖自从归唐后,不但南平江南,北灭突厥,而且西定土谷浑,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史家称李靖“临机果,料敌明”,是战绩与理论俱丰的军事家。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兵书多部,但大多已散佚,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等兵书。《武经七书》里的之一就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兵学宝典。

(第四节)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于谦,明代人,字廷益。从小苦读诗书,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永乐年间考得进士。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前后十九年在任,威信很是不错。

他很仰慕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为人,书斋里曾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他在“画赞诗”里写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死,弗苟而全”等词句,反映出他在年轻时就把自己品德修养的水平,指向祖国历史上第一流英烈人物。这时候于谦还曾写下《石灰吟》和《咏煤炭》等诗,用隐喻的手法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如他在《石灰吟》里写道: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在《咏煤炭》里写道: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焰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两首诗表现了他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是为了为国家建立功业贡献出全部力量的精神。在家读书的年代里,于谦勤苦为学,关心国家安危。到二十四岁时,进北京应考,中了进士,被任命做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到四川和贵州等好几处。他穿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为民改革归政。

宣德二年(1426)年,明宣宗亲征叛藩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明奉公,平反了冤狱,严格惩罚了贪官,在各个地方都落得了个好声誉。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特被任于谦做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最高长官,他到任后,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得知应兴革事项,立刻向朝廷建议。当时内阁学士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也都支持于谦,因而他的意见多被采纳。于谦在山西、河南做了十九年(1430~1448年)巡抚,办了很多好事。例如:豁免农民欠租,减轻商贩税率,设置各州县的“平准仓”、“惠民药局”,调节粮价,赈救贫苦,广修道路,植树凿井,发展交通,便利行旅等。他又历年缮筑黄河堤岸,兴修各地水利;在1445年(正统十年),曾安置流民二十余万人,分给地亩,贷予耕牛种籽,两省农业生产,多得增长。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他年年奔波于太行山区和黄河南北岸。在他的诗里,随时可以看到他的行踪,如:“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原不改,节侯自相催”,是写他巡视时不避寒暑。又如“碗子城边路,年年几度过。山川认行色,花鸟熟鸣珂”,是写他年年要路过太行山一次。又如“月落日未出,东方隐又明,云连怀庆郡,雾绕泽州城”,是写他游巡境内各州县,晓行夜宿,十分辛苦,不辞劳累的情况。由于于谦本人具有这样良好的品德和作风,所以民间人称赞他是个“于龙图”,有很多的地方还建立了于谦生祠。

明朝政治渐趋黑暗,就是中正统初年官僚中分为邪正两派,发生斗争。当时皇帝英宗(牛祁镇)年幼荒嬉。正统七年以后,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于谦在行政上也遇到了阻挠。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赠送权贵。有人劝他少带点著名土产,如合芗(即线香)、干菌(蘑菇)、裹头(手帕)等物,以便送些普通人情。于谦对阉党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并且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讽刺这些劝他的人:“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远近传诵,成为一时佳话。

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诬劾于谦,逮捕下狱,判了个死刑。但由于晋豫百姓万人到京请愿,要求于谦继任巡抚;贵族周王、晋王等都上书替于谦伸冤。阉党慑于公论,只得释放于谦,恢复原职。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于谦坚决反对阉党,不顾死生,只是为了爱民爱国而伸张正义,非关私人的恩怨从忤。于谦对阉党斗争的主要原因是长城边防问题,因为十五世纪三、四十年代里,明朝北边形势紧急,于谦经常关心边务。相反的,王振阉党却侵夺大同、宣府一带的军屯耕地,占役军丁,挖空了军事实力,转饱私囊。于谦曾多次奏弹边镇监守贪污的罪状,他和宣大巡抚罗亨信等意见一致,要求实行检察军屯田粮,整顿边防。因此于谦被诬下狱,实非偶然。1448年(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削夺了巡抚、御史等职,调到京城只做兵部左侍郎,但他仍对国防提出了积极意见,由于阉党的压抑,不能实施。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发生了“土木之变”以后,于谦在军事方面要完成保卫京城巩固国防的紧急任务,在政治这个方面也就不得不跟阉党作出生死斗争。

先谈瓦剌南侵时候的形势。自从十四世纪末,北方鞑靼各部势力衰落,蒙古西部的瓦剌就日渐强盛起来。十五世纪时,瓦剌统治集团以也先为首用武力统一了蒙古各部,形成北方最大势力。也先统治区,西起阿尔泰山,东抵辽河,北包贝加尔湖,南接明朝长城。也先经常以“进贡”为名,向明朝索取巨额的“颁赏”。也先更想攻占北京,让元朝复辟。1449年,他大举侵明,就是所谓抱着“求大元一统天下”的政治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