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13196100000041

第41章 知微(6)

两军在上邦遭遇,郭淮、费曜所带领的魏军被攻,打得一败涂地,蜀军进而占了卤城,诸葛亮亲率诸将和三军向陇上开进。诸葛亮用装神之计和疑兵吓得司马懿三天不敢出城,趁势命三万精兵把陇上小麦割完,运到卤城打晒去了。司马懿后来知道了此事,长叹道:“孔明有神出鬼没之机!”经与副都督郭淮议定,发兵两路攻打在卤城打晒麦子的蜀军。魏军乘夜来到卤城下,把城围得铁桶一样。司马懿传令攻城,岂知诸葛亮早有防备,城上万弩齐发,矢石如雨,魏军不敢前进,正在这时,四面火光冲天,喊声震天,四路伏兵一齐杀来。卤城四门大开,城内蜀军杀出,里应外合,大杀了一阵,魏军死伤无数。司马懿引败军奋死杀出重围,占领了一座山头,郭淮也领着败兵到山后扎营,坚守不出,与蜀军遥遥相对,以期蜀军粮尽后再去攻打。与此同时,一面令郭淮去偷袭剑阁,切断蜀军粮道;一面发檄文星夜往雍、凉两州调拨人马。岂知诸葛亮已先派重兵把守剑阁,郭淮见有准备只好退兵。

这次北伐,诸葛亮采纳了杨仪的建议:把北伐之兵与汉中之兵分作两班,以百日为期交换使用。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八万蜀军中,有四万是马上要换班的,在这四万蜀兵收兵准备启程时,忽报西凉军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又引兵来攻卤城,蜀兵无不惊骇。杨仪即计议把换班要去的四万蜀军留下退敌,待汉中兵到了,然后替换。诸葛亮听了说:“不可。我任用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士兵们都有父母妻子在家等着,我今天就是有危难,也决不留他们。”即传令教应去之兵,当日便行。众军士听了,都大呼说:“丞相如此施恩于我们,我们愿意暂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军,以报丞相!”到了此时,诸葛亮便说:“大家既要和我出战,可以出城安营,等敌军到时,不要等待他们有所准备,便急攻之,这就是以逸待劳之法也。”众兵士领命出城,怀着必胜的信心列阵而待。

西凉人马冲杀而来,人困马乏,正准备安营歇息,忽被蜀军一拥而进,人人奋勇,将锐兵猛,西凉兵抵敌不住,望后便退。蜀军奋力追杀,杀得西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丢下许多军械、武器、辎重狼狈逃走了。诸葛亮收了得胜之兵,回城赏劳。

这次北伐,连战告捷,几番重创魏军,照此进行下去,能给魏军更大的打击,造成威震中原之势。可是就在这时,由于后方负责给养的李严严重失职,致使粮草供应不上。李严为了掩盖其错误,假传后主旨意,说东吴有连魏犯蜀之举,诳诸葛亮撤军。诸葛亮虽然感到十分疑惑,可又没有办法,而且这时军中粮草也接近用完,使蜀军失去了消灭魏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只好忍痛再一次放弃了进攻中原的大好时机,带兵撤回汉中。

魏国名将张郃听说蜀军撤退,不听司马懿劝阻,率领兵马紧紧追来,追到剑阁木门谷中,忽一声响,出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断了魏军的退路。一声炮响,两边峭壁上万弩齐发,这位因抗蜀而“名著关右”的魏国名将张郃及百余部将,都被射死在木门道上。后边魏军追到时,见道路阻塞,知道张郃中计,忽听山上有人大叫:“诸葛丞相在此!”只见诸葛亮立于火光之中,对着魏兵说:“我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伤‘獐’。你们可安心回去,上告仲达:早晚要被我所擒。”司马懿闻报后,既暗自庆幸自己逃过大难,又伤痛叹息张郃之死,遂收兵回洛阳去了。

诸葛亮返回成都,严肃查办了李严。上表后主,把这位不顾大局,出尔反尔,只知安身求名,邀功取利的李严削职为民,流放边郡。同时分明是非,不牵连别人,把很有才干的李严的儿子李丰提升为中郎将,并写信勉励他好好干。无怪后来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泪流不止,感慨至深,发病而死。

在处理了李严之后,诸葛亮感到连年征战,兵疲粮虚,于是着手整顿内政,休士耕种,操练军队,把大量车粮屯集于斜谷口一带,以解决好“粮谷军之要最”,为更大规模的出师北伐准备了三年。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斜谷口,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开始了。兵出斜谷后,他一面指挥大军向前推进,占据武功,扎营五丈原;一面派使者前往东吴,约请孙权从东面出兵向曹魏进发,以形成曹魏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蜀魏两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筑营对峙。司马懿派郑文诈降以图劫营,诸葛亮将计就计,把魏军打得一败涂地。因此,司马懿又故伎重施,坚守不战,以使蜀军粮绝,从中取利。诸葛亮深知其意,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人不太劳累,非常方便。司马懿得知后很是吃惊,即派兵去抢了几匹,也如法炮制,赶造了两千多匹,从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见司马懿中计,便派大将王平领兵去劫,打跑了运粮魏军。当魏军大队人马来争夺时,王平按照诸葛亮吩咐,命军士扭转木牛流马口内舌头,弃之而去。魏军得了木牛流马,就是一点也赶不动,这时蜀军伏兵杀来,魏军大败而退,蜀军又夺回去了木牛流马,扭转机关,如风拥而去。魏军远远望着,无不惊畏,不敢再来追赶。这样,蜀军轻易得了大量木牛流马和粮草。

曹魏兵多势重,粮草充足,而且主帅司马懿又足智多谋;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同曹魏的这场战争事实上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争。因此,他一面寻找机会打击魏军;一面“分兵屯田”,派士兵混杂在渭水之滨的农民中间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军民和睦相处,生产粮食供应军需,准备以引为基础,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

不久,消息传来,孙权的军队被魏明帝率领的大军击溃,撤回了江东。这时,蜀魏两军已经在渭水南对峙数月,仍然没有机会进行大的决战。诸葛亮几次派人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都命令魏军坚守不出,企图以逸待劳,拖垮蜀军,使其粮尽自退。

为了与魏军决战,诸葛亮选择了上方谷的山谷,密称在此屯存粮草,并屡次故意把少量搬运粮草的木牛流马让魏军劫去,以使魏军轻敌,司马懿也有了错觉。果然司马懿自以为得计,一面令众将率主力去攻打蜀军大营,吸引蜀军主力;一面亲率一支兵马去上方谷,打算火烧蜀军粮草。

在探得谷上没有伏兵后,司马懿杀入谷中,见草房上全是干柴,前面阻拦的蜀军大将魏延已踪影不见,心中大疑。忽然,喊声震天,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军退路已断,山下火箭射下,草房干柴都烧着了,一时间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两个儿子恸哭说:“我父子三人今天要死在这里了!”忽然间狂风大作,黑云漫空,一声霹雷,暴雨倾盆而下,满谷的火被浇灭。司马懿父子趁势领兵奋力杀出谷去,逃奔大营,不想营寨已被蜀军夺去。司马懿只得领着败军,杀过渭河浮桥,即命烧断浮桥,据守北岸。攻打蜀军大营的魏军闻讯急退,被四面而来的蜀军掩杀,魏军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时诸葛亮在山上见因怪雨而使司马懿父子走脱,感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司马懿退回到渭北营中,据守不出,并传令众将:“今后再要出战者斩首。”诸葛亮千方百计企图诱惑魏军出战,无奈司马懿下了决心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有意派人带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和书信去魏营送至司马懿,以企用羞辱的办法激怒司马懿决战,司马懿见了,心中大怒,但转念想到多次失败,于是佯装笑着说“孔明视我是妇人啊!”还假意高兴地接受了,设宴款待来使,问及诸葛亮的情况,使者俱实回答:“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大板以上者都要亲自批览。一天吃的不过数升。”司马懿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回去报告情况,诸葛亮感叹道:“彼深知我也!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像我一样尽心!”

魏军众将见诸葛亮如此侮辱他们,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但司马懿仍不动声色,他一面为了平息将领们的怒气,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一面依然坚守不出。魏明帝得知了司马懿的苦衷后,即派人持节传谕,令三军坚守勿战,众将只得奉诏坚守。

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繁重复杂的军机事务,夜以继日的忙碌和操劳,加上对统一事业不能实现的重重思虑,摧残了诸葛亮的健康,特别是出兵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与魏军决战的良机,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使他心情烦闷,寝食难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不得不把前方的形势和自己的病情派人报告后主,让他多留心一下国事,有个思想准备。

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主刘禅急命尚书李福星夜到军中探望,并询问今后的国家大计。诸葛亮流着泪对李福星说:“我不幸中途离世,虚废了国家大事,得罪天下。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忠心辅佐后主。国家旧制,不可改变;我所用的人,也不可轻易废用。我的兵法都传授给姜维,他自然能继承我的遗志,为国家出力。我命在旦夕之间,现有遗表上奏天子。”

李福星在与诸葛亮密谈后,带了表文,便匆匆离去了。诸葛亮支撑着病体,让人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仰天悲叹说:“悠悠苍天,我再不能临阵讨贼了!”叹息了很久,回到帐中,病情越发沉重。诸葛亮深感不久于人世,不仅对国家大事作了确切安排,还对蜀军撤退作了周密部署,并把根据自己平生所学,而写成的兵书二十四篇传给姜维,叮嘱说:“蜀中各条通道,都不必太多忧虑;只有阴平,切须仔细。这地方虽然险峻,但时间长了必有所失。”果不其然阴平后来成了魏军攻占蜀国的突破口。

过了几天,李福星急迫地又回来了,他进帐见诸葛亮丞相昏迷不醒,不禁跌足哭道:“来迟一步,是我误了国家大事!”诸葛亮忽然睁大眼睛,对李福星说:“我明白你返回的意思,你所问者,蒋琬可也。”李福星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替丞相职务,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李福星再问其后时,诸葛亮闭上了眼睛,不回答了。大家近前一看,连呼不应,诸葛亮丞相已经与世长辞了。这位五十四岁的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就在他最后出师敌境,誓不回首之秋,怀着对没有完成统一事业的无限痛惋,病逝在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这位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奇才”的人物,他的一生无处不带神秘性,即使他闭上了眼睛,他那动人而神秘的故事也还没有完结。

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等遵他的遗嘱,密不发丧,组织蜀军一营一营缓缓而退。司马懿闻知蜀军撤退,急领军马追来。正追间,蜀军擂鼓大震,倒转旗帜,布成阵势。杀向魏军,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旗下数员大将,拥着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又中了诸葛亮之计,忙下令退兵,魏军争相逃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跑了五十多里,才被两员魏将扯住马嚼环停下,赶忙用手摸头问:“我头还在不?”两将答道:“都督不要害怕,蜀兵已去远了。”司马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即下令撤归本寨。两天后才知诸葛亮已死,车上的乃是木人,已追悔不及。司马懿自我解嘲说:“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这就是后人讲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可见人们对诸葛亮韬略和智慧钦佩已极。司马懿后来到诸葛亮驻军的地方观看,见营寨坚实牢固,军垒井然有序,禁不住地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尽管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统一全国的宏图大业未能实现,这固然是因为蜀汉与魏国双方力量的对比悬殊,以及刘备在战略决策上的诸多失误,但他那崇高的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却永远为人们追思和缅怀。宋代王安石曾在《诸葛武侯》诗中称颂他的北伐活动说:“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

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波澜起伏,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就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去世几十年后,还受到蜀中一带“国人歌思”,到了唐代,那里还依然“歌道遗烈”,缅怀和追念他的伟绩;直到今天,东南亚有些国家,甚至日本国中,还有许多人以诸葛亮为楷模,常思不忘。可见诸葛亮的伟大和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诸葛亮从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北伐前线五丈原,他短促而又峥嵘的一生,几乎时时处处都充满了超人的智慧和才干。他从27岁走出隆中,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恰好是半生操劳,尽瘁国事。前半生是他立志用世的预备阶段,结庐隆中,因志成学;后半生则是忠勤操劳,“两朝开济”的用世之期。唯因他前半生立志立得坚决,准备用世的才干又准备得充分,所以他在后半生才以其操守贤贞、智才卓出的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赢得了“名垂宇宙”的崇高声誉。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诸葛亮的歌颂,自然有着他们本身的政治目的,但是,诸葛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治较为完美的成功者,有两点是被后世公认的:一是他忠于信念,矢志不移;二是他谦虚谨慎、克己奉公。三是他远见知微,一代谋略家形象。

前者反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后者表示他尽瘁终身的思想作风。这或许永远为后人所追缅和学习。

“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往事越千年,诸葛亮所处的三国动乱之世早已成为历史,但诸葛亮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却是永垂后世的。他有远见卓识,使弱小的刘备军团迅速地壮大。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的谋略家的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