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13214700000012

第12章 用赏识挖掘孩子的无穷潜能(2)

“由美子,不许哭,自己站起来!”春子对着女儿大声嚷道。见女儿仍然哭泣着不肯起来,春子对着女儿大声嚷道。但女儿还是哭着不肯起来,春子再次怒喝一声:“不许哭,站起来!”

春子神态严肃,与往常笑咪咪的样子判若两人。徐先生惊异地望着这位“狠心肠”的娘,感到简直不可思议了。

由美子终于止住了哭声,一双大眼睛委屈地望着母亲,自己慢慢地爬了起来。

春子这时才一把抱起女儿:

“我的宝贝,真乖,听妈妈的话,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由美子懂事地搂住妈妈的脖子奶声奶气地说:

“妈妈,我听你的话,再也不哭了。”然后瘸着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耍了。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无端地打了一个寒战: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但是不可否认,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深受小朋友们喜欢的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当和尚,独立生活。

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碰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

一休的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8.做一个男子汉

回想这么多年下来,我对牧心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是一个男子汉。”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我们想尽了办法来训练孩子的胆量,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来美国之前,牧心特别地害怕黑黑的小的东西。

虽然他在别的方面胆子比较大,但是看到类似毛虫的东西,还是能够让他吓一跳。

但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恐惧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交代而已,而一旦要是你鼓励他一下,他或许就什么都不会怕。

一天他正趴在地上玩一个玩具,一转脸,突然看见从茶几底下慢吞吞地爬出来一只像棋子大小的黑东西。

他定睛一看,哟!原来是一只大土鳖,顿时大惊失色,后退几步,连声喊爸爸妈妈。

我们以为出了什么事,赶紧跑来,一看才知道怎么回事,对他说:“嗳,你怎么不抓它呀!”“快抓呀!”但牧心只是抱着我的腿,一个劲地向上爬。

这个时候我把他带到土鳖跟前,说:“去,逮住它,男孩子要胆大!记住,你是一个男子汉。”

妈妈也在一旁鼓励他:“牧心,不要怕,勇敢点!”

牧心一开始的时候还趴在我身上耍赖,可土鳖快要逃了。

我于是急忙先放下牧心,紧走几步,把土鳖翻了个个儿。土鳖仰面朝天,黑灰色的身子上几条小腿拼命地舞动着。

这时,妈妈拽着牧心的肩,从兜里掏出卫生纸,强迫他走到土鳖跟前,让他用卫生纸垫着,把土鳖扔到垃圾桶里。

牧心犹豫不前,我就和他妈妈在一旁一个劲儿给他“打气”。妈妈把卫生纸塞到他的手里,用她的手抓着他的手,强制性地让他去抓土鳖。

万般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一横心,捏住了土鳖,我们在旁边一起连声地说:

“好,这还有点男子汉样子,快点捏紧,一鼓作气把它扔到马桶里去。”

牧心用手哆哆嗦嗦地捏着土鳖,胳膊伸得笔直,快步向厕所走去,只觉得头皮发麻,头发都一根根地立了起来。在我们的协助下,他把土鳖扔进了垃圾桶。

自从那以后,他就对虫子不那么惧怕了。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中国,一个类似爱迪生母亲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身上。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教师。

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

“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

“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知子者莫若父,没有任何人比父母对孩子更了解。

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同事、邻居、亲友、老师都会对你的孩子说三道四、妄加评论。

不要轻信,坚信自己从长期观察中获得的看法,将他们的评论仅作参考。

尤其要相信爱尔维修的名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9.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书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妈妈,和我玩一会儿吧!”杰克恳求着。

“没有时间了,快点起床吧,不然我上班要迟到了,你去幼儿园也要迟到的。”

“稍等一会儿,这床蓝被子是大海,我正驾驶着摩托艇在这海上航行。妈妈,起海浪了,你不要害伯,摩托艇不会翻的。我是一个好驾驶员。”

杰克极力模仿着摩托艇的马达声,身子一会儿向左斜,一会儿向****……欣赏着儿子丰富的想像动作,妈妈没有横加指责。

可快到上班时间了,怎么办呢?

终于,她想出了一个制止儿子的行动,又不影响儿子想像兴趣的办法:

“杰克!注意,有鲨鱼!”

勇敢的摩托艇驾驶员立即惊恐地扑向妈妈的怀抱:“妈妈,我怕鲨鱼。”

妈妈笑了:“没有鲨鱼,你睁开眼看看,你在被窝里,哪里来的鲨鱼呀。”

“可是,刚才我看见有鲨鱼向我扑来。”

“好啦,快穿衣服吧,不然我们要迟到了。”

该书的作者分析说,杰克的虚幻,就是想像力丰富的孩子容易产生的错觉。

儿童想像丰富来源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理解,思想活跃的儿童更善于幻想和虚构。

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编造离奇和不切合实际的故事而加以打击,而应对孩子的想像加以鼓励。

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能扣以“胡闹”、“白日做梦”等帽子,而应像杰克的母亲那样,顺着孩子的想像再设法转移孩子的想像注意力。

波兰儿童心理学家加林娜·菲利普立克对儿童的想像论述道:

“想像力的发育是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想象力是孩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人形象地把想象比作奇异的翅膀,在无际的太空中自由飞翔。聪明的家长们赶快以赏识的态度为孩子插上智能的翅膀吧,因为这是孩子迈向聪明的关键一步!

10.破坏能带来创造

詹姆斯先生的朋友汤姆有一个儿子,以弄坏玩具而出名。在他满5岁时,詹姆斯先生被邀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并送给他一个玩具小汽车。整个晚上,那孩子都把小汽车捧在手上玩。他的父母亲因此感到很惊奇,因为那辆玩具小汽车居然一直完好无缺。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晚会结束时,詹姆斯先生要动身离开。临走,他向孩子告别,只见那小家伙还在摆弄着那辆小汽车,并不知所措地问他:“叔叔,怎么才能把它拆开啊?”

詹姆斯先生和汤姆夫妇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都笑了。汤姆很得意地对他的朋友说:“詹姆斯,告诉孩子,让他拆开那辆小汽车”。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佩服汤姆先生的。他让儿子在“破坏”中明白一些道理,应该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方法。其实,在我们中国大陆,也不乏这样的父亲——

津子围先生30岁了,还跪在地毯上同刚会爬的孩子顶头,阵阵地叫,然后哈哈地笑,这种时候常常是忘我的,没有身分意识,没有社会内容,甚至连自己也天真无邪起来。

儿子刚会喊爸爸时,是他下班最幸福的时刻,他的外衣常常是脱了一半的时候就把儿子抱了起来。那心情当然好,不过有时候儿子还真“鬼”,喊着“爸爸、爸爸”扑过来,他蹲下来做好迎接的准备,那小家伙却直奔一个足有自己大的毛毛熊而去。

家里人哄然大笑,他四处瞧瞧,也跟着笑起来,笑得挺有意思。

说起来,他那宝贝儿子的行动首先是从破坏开始的,拿到什么东西总要咬一咬,摔一摔,而被他躏躏最惨的就是老爸的书了。

这些年来,津先生自言所积累的惟一财富是书,最珍视的也是书,也许正是这种恋书癖的背反,儿子也对书倾注了极大的兴趣,所不同的是,父亲保护,儿子破坏。

他早晨起来太晚,儿子已经把床头的书一本一本扯下来,忙得满头大汗。

他爬起来一本本重新摆好,儿子再扯下来,而每一次,他的书都遭受一次摧残。

妻不解,说:“不想你这样容忍他,这样会把他宠坏的。”

他却说:“他还没到懂得好坏的年龄。”妻说:“那你就让他扯下去吧!”他心里想笑,儿子是不会永远扯下去的。

在日本,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虽不是直接关系于父子关系的,但那位老人对孩子的宽容与大度,却是每位父亲要记取的。

父亲领着幼小的儿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儿子在房子里转了转,看上了一款古瓷碗,他说他想用它来吃饭。

闻言,老人起身从古玩架上取了那古瓷碗,递给孩子,让他带回家去。那情形,如同我们把家里的长毛绒玩具顺手送给朋友的孩子一样。

做父亲的急忙阻拦,坚持不受:这样昂贵易碎的珍品,岂是可以交在孩子手里的?不说明它的价值,小孩子就不懂珍惜;说明了,却怕这般奢侈,于孩子的成长不利。

“恰恰相反,”老人说,“应该让他知道这东西价值连城,应该让他用来吃饭或者游戏。如果要打碎就打碎好了。连这么贵重的东西都等闲视之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有不一般的气度和眼界,至少不会斤斤计较一分一厘的数目。”

这不愧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培养”教育。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应该感到自己肩上对其所负有的教育、培养责任,并开始探索哺育他的成长之路。

有些家长对孩子搞破坏持斥责的态度,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孩子们搞破坏时,去注意他们肯动脑、动手的一面,对他们可贵的好奇心进行赏识,尽量忽视他们破坏的东西,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比什么都重要。

下面是一位母亲对儿子采取的赏识的教育方法,可供借鉴。

小时候,他喜欢拨弄机械零件。

一个鞋架子让他拆了不能还原,鞋子散落一地,我们并不去批评他、阻止他,只是教他把鞋子堆放在一起,鼓励他把它装起来。

一架旧相机,也让他把机蕊、机身给分开了,还特意把镜头玻璃硬是弄下来,看个究竟。

对此,也没有遭到指责。

其实在这些“坏事”里面,孕育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开启心智、培养创造力,何况,孩子只是孩子,心灵正处于幼嫩阶段,更易受挫,若随便简单地约束、限制,甚至批评指责,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兴趣。

1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日本的实业家井深大先生,曾就教育孩子的方法,谈过他的经验:他的长子在上小学之后变得不喜欢读书,成绩非常差。

有一天,孩子突然要求说,他想学小提琴,井深大先生想,学习器乐并非什么坏事,于是一口答应下来。结果孩子的琴艺突飞猛进,在一个晚会中参加表演,让许多听众如醉如痴。孩子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与师长的赞赏,这种成功的经验与大家的肯定,使孩子对功课也产生了信心,最后以非常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认同孩子的某一项专长,则该项专长的成就范围,就可能不断地扩大,进而给其他的事情带来良好的影响,尤其对于丧失自信心的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恢复信心作用。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功课不好,但对音乐却有敏锐的感觉,在听过两三次后,就能将一首歌的词曲印入脑中,唱出来的曲调正确,歌声动听。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当认同他在音乐上的天分,赞美他歌唱得好听。这样,本来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孩子,就会一下子恢复信心,不仅是唱歌,对读书也会产生兴趣。

要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当孩子在幼年时期对某个事物表示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反对,哪怕他是在观察蚂蚁搬家。这也许有悖于家教的初衷或妨碍了教育计划,但这很有可能是孩子天赋萌动的时候。与那些学习失败的孩子接触时,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抓住这些闪光点鼓励孩子,他们就可以为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建立自信,进而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缺少的不是成功,而是发现。

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有如此可开发的潜力,要想让孩子超越平凡成为天才是如此简单!

12.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胡勇是成都市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一等奖的得主。他的爸爸是无线电修理工,妈妈是缝纫工人,他的科学发明创造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小时候,他常倚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注意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父母的“孩子,想个好办法”的鼓励下,他逐渐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喜欢“小制作”的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胡勇的父母总是鼓励他去积极思考,寻找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工具。晚上有时停电,父母就鼓励他想个办法,于是他找来旧电池,安装了一盏小台灯。钢笔汲完墨水从瓶中取出时下部沾满墨水,容易弄脏手和课本,父母鼓励他找个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在墨水瓶盖上钻了一个孔,盖下面加一块海绵,汲墨水时不开瓶盖,从孔中插入,取出笔时,海绵便将笔杆上的墨水擦得干干净净。

一天,他协助老师给学校广播站的窗户装玻璃,他觉得现有的方法容易伤手和打碎玻璃,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就启发他:“那你能想出个更好的办法吗?”于是他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非发明一个在安装玻璃时能代替铁锤的工具不可!他走路想,吃饭想,睡觉也想。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制做出了“镶嵌玻璃注钉钳”。

可见,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后,父母最好不要总是生硬地要求孩子该怎么做,而应以启发和商量的口吻问孩子,你觉得该怎样干才好。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好,也别生硬地要求孩子不要那样干,而应以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你觉得这样做不好,想想怎样做会更好些。这样,孩子会愉快地做事,不断提高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具有莎士比亚、爱迪生那样天才的潜能,关键是做父母的能否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要激发孩子的潜能就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起吧。

13.玩珠算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学珠算,首先要过的是打百子关。

女儿打算盘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觉。

怎么办?

孩子自己都觉得慢,这时候你再说她不行,她肯定会想:连爸爸妈妈都说我慢,看来我是真的不行了,我要让她找到算盘的感觉,让她相信自己行。

我对女儿说:“爸爸相信你打算盘绝对会快的。”

“爸爸,为什么说我会快呢?”女儿不解地问。

“你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上幼儿园?”

“没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