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天边,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适时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聪明的人善于将“有为”与“无为”合用,是为了收获最好的“达”。
1.适时无为,实则有为
【原文】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译文】所以,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方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
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指大有为而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人说话不在多,只求精,有时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在个人为人处世或企业经营或谈判中都可以动用的高招。也是一种智慧人生。
庄子继承《老子》政治论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无为”。“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其意为,禁令越多,人民越贫;技术越进步,社会越混乱;智慧越增加,人民越不幸;法令越完备,犯罪者越滋生。为此,他奉劝领导者们要“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
这种“无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领导者应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二是,不要实行使下属负担过重的政策;三是,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但这并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是要领导者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口出怨言或者发牢骚、自叹倒霉的领导者并不称职。因为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都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所以表面上不应显出痛苦的样子。而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就像鸭子若无其事、轻轻松松自由地划进水面一样的自然。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高层(相对来说)的领导者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那么,如何做好“有为”与“无为”呢?
首先,高层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表现出“有为”来。实践证明:很多事情不必高层领导者躬亲其过程,而只需要在开始表示一个态度就可以了。这种表态可叫“拍板”,也可叫“决策”。算是“有为”的举动。高层领导者仅在工程之始参加的“奠基仪式”、“开工动员”等亦属于此类性质。
其次,高层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中间环节上表现出“有为”来。此时的“有为”,是为了引导、完善群众运动,促使高潮的到来。而当高潮形成后,他应当奔向新的目标,在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有为”。
再次,高层领导者的“有为”只需要在两头有所表现就够了。意在表明一件事的开始和完结。以便把群众的思路引向一个领域和转向新的领域。同时,也表明领导者对有关事情的态度和此事在全局中的地位。
另外,对有的事情,高层领导者只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着自己的“无为”。但这种“无为”的目的在于给其下属提供“有为”的锻炼机会。
值得说明的是,高层领导者的“有为”,不应是直接指向目的的活动,而应是直接指向被领导者的活动。对一个高层领导者首先的和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他能够组织别人“为”什么,而不是单纯他个人能够“为”什么。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如果放弃组织战役、调兵遣将的战略任务,而去直接参与肉搏或冲锋,那么他就不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原因是,他的“有为”和“无为”正好颠倒。
什么“有为”,什么“无为”,何时“有为”何时“无为”对于一位成功的高层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第一,如果不该“不为”时有所作为,不仅会限制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还会妨碍、干扰下属的工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下属不能独立处理自己分内的事,养成照抄照搬的依赖心理,即我们说的“有靠头”。
第二,不该“有为”时有所作为,必然会破坏整个领导机构的系统功能,影响各级领导者在“管理场”中的固定位置,导致工作秩序紊乱。一个领导者,如果越俎代庖,干了下属的事,难免顾此失彼,势必疏于职守,“金字塔式”的领导系统的发散性和收敛性功能必然不能兼备运行。
第三,不该“不为”时有所作为,很容易将不成熟的意见强加于人,从而造成失误,降低组织的威信。在实践中,一些高层领导者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支配组织,给事业造成损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人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往往习惯用组织的失误或不成熟来为领导者开脱“罪责”,这样的评判未必准确。因为,组织的思想、行为是受人(领导及其成员)支配的。因此,组织的人尤其是高层领导者成熟与否直接表现为组织的成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不成熟的个人,没有不成熟的组织。同是一个组织,为什么有的人担任高层领导者,工作就做得好,而另外的人却做不好呢?
第四,不该“有为”时而有所作为,即使高层领导者的用心是良苦的,也必然如前所述,因小失大,祸害无穷。一个高层领导者只有真正站在社会实践系统所赋予他的固定位置上考虑全面,掌握方向,而在具体事务上则较为超脱,当“甩手掌拒”,那他才算是高明的高层领导者。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北欧航空公司董事长卡尔松大刀阔斧地改革北欧航空系统的陈规陋习。开始时,他的目标是要把北欧航空公司变成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但他想不出该怎么下手。卡尔松到处寻找来负责处理此事的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于是卡尔松去拜访他:“我们怎样才能成为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你能不能替我找到答案?过几个星期来见我,看看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几个星期后,他来见卡尔松。卡尔松问他:“怎么样?可不可以做到?”
他回答:“可以,不过大概要花6个月时间,还可能花掉你160万美元。”
卡尔松插嘴说:“太好了,说下去。”因为他本来估计要花5倍多的代价。
那人吓了一跳,继续说:“等一下,我带了人来,准备向你汇报,我们可以告诉你到底我们想怎么干。”
卡尔松说:“没关系,不必汇报了,你们放手去做好了。”
大约四个半月后,那人请卡尔松去,并给他看几个月来的成绩报告。此时北欧公司已成为欧洲第一。但这还不是他请卡尔松来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还省下了150万美元经费中的50万美元,总共只花了100万美元。
卡尔松事后说:“如果我只是对他说,‘好,现在交给你一件任务,我要你使我们公司成为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现在我给你200万元,你要这么这么做。’结果怎样,你们一定也可以预想到。他一定会在6个月以后回来对我说,‘我们已经照你所说的做了,而且也有了一定进展,不过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也许还需花90天左右才能做好,而且还要100万元经费等。’可是这一次这种拖拖拉拉的事却不曾发生。他要这个数目,我就照他要的给,他顺顺利利地就把工作做好了。”
可见,正是卡尔松的“无为”变成了“有为”。
“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兼而有之的领导方法对人们来说,并非生疏。它在实践中早被广泛地应用着,只不过是,有的被自觉应用,有的被不自觉应用,有的被正确应用,有的被不正确应用罢了。
高层领导者的“有为”如果能够沁出牡丹的芳香,那么高层领导者的“无为”,则是为了让下属“有为”,以显示绿叶的清馨。两者兼而有之,方能收到牡丹绿叶之效。
“有为”与“无为”兼而用之,才是最好的“达”。
2.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文】无为为之之谓天。
【译文】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
庄子认为做事应用自然的态度,一切不必强求,无为的自然往往会开花结果。
一个人越是有私心,就越难以做自己;越想有所为,就越难以有所为。如果你与全国人去争国家,与全天下人去争天下,与全事业领域中的人去争成败,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
你如果不与他人去争,恬淡无为,或许会有所得,不争之争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庄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雌柔的本份,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一样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于昏暗的本份,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没有过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下的本份,甘愿当天下的川谷。甘愿当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能得到充足,回复到自然开端的朴素、纯真的状态之中。”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能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茫。做事情时,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找结果,用随性的方法有时会是最好的方法。
计划之中总有计划,比如每一件大事都有它的计划,分门别类,按部就班。而每一个计划又有若干阶段的独立计划,每一独立计划,前后彼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是相互衔接的。
例如一次战争,都有全盘计划,而每一次战役,又有每一次的计划。一个国家有整个国家计划,而每一部门,又有每一部门的计划。如政治建设计划,经济建设计划,农业建设计划,教育建设计划,国防建设计划等等。
计划中又有按时期、种类的分别计划,国家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一个人有一生的计划,一年的计划,一日的计划。一件事又有一件事的计划,然后按计划行事,按时计工,自然有所成就。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小国。最后,只剩下齐国没有征服。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攻打楚国。担任宰相的管仲却连连摇头。他对大将军们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胜负难决。齐就粮草而言,得把辛辛苦苦积蓄下的粮草倾仓用光;更有齐楚两国万人的生灵将成尸骨!”
大将军们听后不敢再出声,都用询问的眼光注视着智慧超人、功劳卓著的管仲。管仲却不慌不忙,带领大将军们看齐人炼铜铸钱去了。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两枚铜币就买一头。管仲派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齐商人开始购鹿,3枚铜币一头,过了10天,加价为5枚铜币一头。
楚国成王和大臣闻此事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国的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正蹈其覆辙。于是他们便放松警惕,在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
这时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10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如此之高,纷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不再种田;连楚国官兵也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又一年,楚国遭到大荒,铜币却堆成了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号施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商通粮。
如此下去,楚军人黄马瘦,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便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残云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奈之下,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
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强大的楚国,为东周列国赢得了一个安定的时期。后来,有人把管仲这次用的计策称为“买鹿之谋”。
古人说:天地以顺为动,所以日月就以四季更替而不差失;圣人以顺为动,所以刑罚清明而人民归服。阴阳以顺则豫,天地以顺动而有规有序,圣贤以顺动就能正直,国家以顺动就能富强,战争以顺动就能取得胜利,全人类与天下所有万事万物以顺动就能宜而可止,达到至善。宜就适当,适当就真实无妄,真实无妄就不停息,不停息就久远,久远就宽厚,宽厚就高明。这样不见自彰,不动自变,不战自胜,不争自有,无为自成,无私自大,就是顺应的功效。
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成功的秘诀在于顺应,一切随性、随缘、随自然,才能够不争天下却得天下。
3.聪明人做聪明事
【原文】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译文】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目标,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奈何的境域,那么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事情很多,看你怎么去做,怎么去处理,聪明人懂得“入则鸣,不入则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职场中人,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职场问题。作为一名为生存、为事业而努力的职场中人,不可能“入则将相,出则隐逸”,如果上司有“给你难堪”你应学会游刃于职场而有余。
如果你遇到“暴脾气”的上司并被无端指责,你可与上司进行一次真诚而深入的沟通,让上司了解你的工作态度,同时你也要了解上司的具体要求,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减少这种冲突。如果你的上司并不是有意指责你,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会与上司达成谅解。当然,也有些上司会故意为难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觉得自己与上司确实无法相处,那么你可以另寻他主。
有的上级不愿意用表扬激励下属,而是好挑剔、指责。这样的人有二种:一种是水平较高,认为你应该把一切都做得很好,干的漂亮是应该的,做得不好便是无能。因为他总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求水平能力不同的下属,所以总是不满意;再一种就是嫉妒心较强者,从不承认别人的优点,没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更不懂表扬的艺术。不会设身处地考虑下属的难处,也不肯亲自去实践,只是坐在上面发议论,以为不挑出毛病,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的上级在让下属做事时,加上一句“别搞砸了呀”,“不要再出什么闪失了”,“我怀疑你的能力”等等,以为用这样的话便可提醒下属加倍注意。然而事实却相反,一些下属听了这种话会想:“既然这么怀疑我,你自己去做好了,干吗要我干呢?”有的上级因不信任下属,而邀请其他部门的人来做本该由下属做的事,这更令下属感到尴尬,甚至愤怒。如果你的上级也有这些“症”状,如果你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员工,下面几种方式或许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