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17

第17章 儿童的品格(1)

如果每种教具只有一件,又如果其中的一种教具正被一个儿童使用着,而另一个儿童也想要,后者(如果是正常儿童)必须等别人用完后自己再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是这样形成的。

儿童品格一般在6岁之前形成

儿童的品格和品质,都不是由我们的榜样或劝诫力量形成的,而仅仅是儿童自己在3岁至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的结果。

在此期间,没有人能“教”他们如何形成其品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品质。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将教育建筑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儿童能够有效地工作,不受干扰和阻碍。

以后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说服和劝告直接地捕捉儿童的心理。儿童到6岁时我们才能够对他进行道德教育,因为在6岁至12岁之间良知才起作用,儿童才能够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儿童长到11岁以上,开始具有各种理想(爱国主义的、社会的、宗教的,等等),我们就能够做更多的工作。再然后我们可以像对待成人那样教育他们。遗憾的是过了6岁,儿童就再也不能自然地形成自己的品格及其品质了。自此以后,教育者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重重困难,而且他们所面临的是许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问题。

一些年轻的教师常常抱怨说,尽管他们能教科学、文学等等科目,却教不了面前的学生,而且这不是因为学生缺乏才智,而是因为缺乏品格。“内驱力”来自于品格。只有那些成功地保持了品格中的某些或全部天赋的人,才能保留下自己的个性。大多数人却难以达到这一点。

如果他们失掉了天赋中的细心与耐性,我们又如何能够希望他们认真耐心地工作呢?这就好像对一个没有双腿的人说“要好好走路”一样。像这样的品质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而不能通过命令来实现。

那该怎么办呢?社会通常会回答说:“对年轻人要有耐心,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善意和榜样去影响他们。”人们希望用耐心和时间能获得点什么。但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岁月的流逝,摧老了我们的颜容,但仍不会有任何收获。时间与耐心并不能独自发挥效用。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创造期所提供的机会才能有所成效。

如果我们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另一个问题也就清楚了。成人与儿童一样,因其缺点不同而不同,但在本质上有着普遍相似的东西。任何人都渴望积极向上,尽管有些儿童表现得很模糊,他们渴望着某种精神的力量。而且即使是这种倾向对他们品性上的缺点起的作用很小很小,这将迟早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品格有所改变。个人以及社会都是如此,都有一种不断进步的倾向。

无论在什么时候,人在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丝微光导引着这种倾向向好的方面发展。换句话说,人的行为不是像动物那样不可改变,而是可以改进的,对一个人来说,他很自然地会感觉到改进自己行为的迫切性。不能企求精神病人和犯罪者达到某种要求程度去适应社会,除此而外其他人则已经或多或少地获得了这种适应能力。因此教育对象就是那些已经能够适应的人。

人在头六年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这种适应能力。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找到了品质的源泉。第一类人感到自己有一种趋向完美的自然向心力;第二类人则倾向于反社会。这些人总觉得受到诱惑,除非他们不断地进行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劣等人。

因此他们需要道德支持来使他们免受诱惑。这不是一种趋向欢乐的吸引力,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罪犯或精神病患者。但这却是一种几乎无法控制的力量,就像是地心的引力,无论你怎样与之不断地斗争也无法摆脱它。这种抵抗邪恶的力量被看作是善行的力量,似乎这使我们免于堕人道德的深渊。为此,这些受害者强加给自己各种规则以拯救自己免于堕落。他们依附于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他们祈求上帝帮助他们抵制诱惑。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用善行来武装自己,但这是一种艰难的生活。这样所付出的努力就像登山者攀附着陡峭的岩石保持身体平衡时所做出的努力一样。年轻人感觉到这种空虚的恐怖,而教育者则试图通过劝告和榜样来帮助他们。

通常情况下,教育者总是把自己树为榜样,尽管他不时感觉到同样的欲望冲动和恐怖。他总是这样想:“我必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否则我的学生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就这样,沉重的负担像山一样压在他的肩上。

具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这里不存在什么吸引力,但是存在一种想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真诚愿望。虽然人都有一种安于现状的隋性,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总会自然而然地趋向完美。他们并不是因害怕坐牢才阻止自己去偷窃;也不是会出于贪婪的掠夺欲望而去赢得一场疯狂的战争;也不出于伪善而抑制自己不受暴力行为的诱惑。简单地说他们不需要别人的东西,他们憎恶暴力。追求完美,这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于完美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追求,仿佛这样能使他们最强烈的渴望得到满足。

在这两类人中间存在着一个差别,如同食肉者和食素者之间的差别。其实,许多食肉者在一周的某几天也是不吃肉的。在封斋期他们更要戒斋40日、或戒绝肉类和别的腥荤之物。但这些禁肉的行为对他们是一种苦行,不像食素者是天生的禁食肉类。

倾向反社会的人都严守他人制定的法规或其精神领袖所规定的信条。但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压根不需要这些信条。这些人不需要有什么教义约束,因为他们忠实地严守着内心天性的信条。

另一个例子是由那些健康状况良好或欠佳的人提供的。例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不得不靠暖和的毛衣来保护胸部,不得不经常洗热水澡和为促进血液循环而进行按摩。即使当他们外表正常时,他们也总是需要处处小心。另外有些人的消化功能很弱,那么为了保护他的肠胃,他就不得不保持一种非常规律的进食习惯,这些人与其他人表面上并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活上谨小慎微,内心总是惧怕进医院或死亡。他们的生活完全受医生的摆布,需要护士的照料或家人的时常帮助。但是再来看看那些健康状况良好的人。他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不论天气如何都可做户外运动,可以破冰冬泳。而在同一时间里,其他的人却呆在室内不敢出门。

教育应该使儿童的品格完美

我们必须努力把品格建立于事实的基础之上。什么是完美?是不是拥有所有的美德并达到最高的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完美呢?这也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我们所说的品格是指追求进步的(尽管这常常是无意识的)行为。因为这一行为,人类和社会才能在其进化中得到进步。这里我们考虑的只是纯粹的人的完美中心,即人类的进步。某人获得一个发现,社会就会在这一点上取得进步。在精神领域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个人的努力而产生而带动的。若将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这种不断的进步,因为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人为使他向往并驱使他行动趋向完美。这种趋向完美的人:他充满自信,不会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同诱惑的搏斗中。因此他能够从事对于那些总是同他们悲惨的自我作斗争的人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例如为了进行南极探险,巴尔德上将忍辱负重从事募捐集资活动,然后又经历了南极探险中的种种痛苦。但是他所感觉到的只是从事某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所产生的丁点障碍罢了,因此最终他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完美地带的旗林之中。